古典油画技法的用油方法

        作者:核实中..2009-11-28 15:17:34 来源:网络

          古典油画技法的发展概况艺术的发展同社会的发展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都是在不断地寻求变化与进一步完善。早在15000年前,就已有绘画作品的存在,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就是原始人的作品。据考古发现,那时已有用鸟的骨管把颜料粉末吹到岩壁上的吹画法。同时期最有影响的法国的拉斯科洞窟壁画,都称得上旧石器时代艺术的顶峰。原始人在使用材料方面,有了颜料粉以及用油脂和颜料粉混合的观念,因此已具备了后来形成油画材料的最基本因素。蜡板画是人类最早的正式架上绘画,而木板则是被发现最早的架上绘画依托材料。蜡画的笔意,画面光泽感可以说是油画的雏形。由于蜡画所用的工具繁笨,操作不便,此技术后来改用蜡与胶混合的方法,进而又发展到用单纯的胶彩来作画。因此,蜡的使用逐渐为其他媒介所取代,到了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蜡画便成为真正的"过去的艺术"。



          最早的湿壁画产生于古希腊克里特岛米诺斯文化晚期。这种方法在中世纪后期的意大利得到了复兴。意大利的乔托(1267-1337)是壁画艺术的杰出代表。中世纪欧洲画家的架上绘画还有一种被广泛应用的方法,我们称之为"坦培拉"画法。这种画法在古埃及、希腊、罗马时期就已经使用了。它是用蛋黄或蛋清,也有用整个鸡蛋将蛋黄与蛋清混在一起调和颜料粉作画。"坦培拉"真正的含义是现在的蛋胶画。因为蛋胶是水溶性材料,所以干得较快,可以反复刻画,任何时期都可以修改画面。意大利画家桑德罗。波提切利的好多作品都是采用蛋胶方法完成的。后来的画家用蛋胶完成作品后,再用透明性的油平涂画面,使之有一个光亮的表面,这是一种油画过渡的画法,这种过渡时期大致在公元11世纪至14世纪。多数材料证明,这种转变是缓慢的、是逐渐发生的。坦培拉画法同后来产生的油画相比,有着某些局限和缺点。油画是一种更方便、更有弹性和更适用的技术,所以油画一产生,便很快普及成为欧洲最主要的画种。尼德兰画家扬.凡.爱克(约1390-1441)在美术史上一般都将他称之为油画的发明者。实际上在他之前已有300年油画的探索历史。油画对于凡.爱克不是什么创造,而是经验主义式的试验和完善。凡爱克以最大限度地如实表现物象,实现个人与时代新的审美理想。他改进前人的技术,找到相适应的材料与技法。他可以用油制作出一种有光泽的颜料,可以慢慢地、更准确地作画,从容地用尖头画笔描绘累节,作品以新的面貌出现。有人将凡.爱克的油画功绩,归于干性油的发现,或是一种催干剂的使用。凡.爱克对于油画的贡献在于溶剂方面,这种改良使油画材料技法真正胶离了水溶性的坦培拉与使用油彩最后平涂画面的格拉斯过渡方法。具有典型北欧技法特色的大师还有德国的丢勒(1471-1528)和荷尔拜因(1497-1543)。他们同凡.爱克一样,画面的每一部分都充满理智,极尽所能地深入刻画描绘。特别是丢勒身上充满质感的棕色皮领上衣和他那长长的卷发被一绺绺地披散在头部四周,头发的厚度及高光点都被描绘得入微细致,北欧大师的油画材料技法是非常适于逼真表现细节的。扬.凡.爱克等北欧油画技法繁复,费时间并且不能随意修改和即兴发挥,普遍尺寸较小,因此,后来就进行了各种改革。



          近代史上最伟大的一次思想文化运动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中心是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中心点就是怀疑与批判中世纪的神学思想,掀起人文主义革命。此时产生绘画三杰,这就是达.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不芬奇、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三位世匠。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不顾宗教禁律,研究人体结构,探索生命奥秘,重视造型,重视光学原理和透视法则,研究自然,强调主观厂家与注重艺术的理想化,这些是他们对艺术的主要贡献。但这个时期在油画技法上还没有真正形成意大利风格。早期的作品还是用胶蛋完成后用油平涂画面的过程方法。同北欧画家一样,基本上以木权或木板上粘纸为依托材料。采用薄涂,画面细腻平滑。只不过在画风上比北欧画家更注重情感表达,强调虚实节奏变化等。因此,这个时期的油画材料技法与艺术审美理想,个人气质方面似乎还没有找到最佳的切入点。威尼斯画派的画家对色彩有着强烈的偏爱,画面色彩绚丽,用笔丰富多变,追求艺术形象的真实感和蓬勃生命力。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提香(1477-1576),他使威尼斯画派的绘画艺术达到高峰。他改进了北欧油画技法,进而形成南欧画法。他放弃树脂的使用,直接将想法大略勾画在有色底画布上,在颜料中调和白颜料,以不透明的厚层颜料来作画。他一生所获得的声望,只有米开朗琪罗可媲美。提香注重的是感觉,重画意。在技术与审美情趣上与北欧画家面面俱到、极为理智地深入刻画细节有着本质的区别。提香的作品一般使用粗糙麻布绷框的软底,有时还用斜纹布,放弃了在尺寸上受局限的木板基底,有独特美感,并能增加画面层次。他的画布用皮胶均匀涂满,防止日后油彩使画布变脆,在画布上涂薄薄一层底料,这种底料是由石膏粉和皮胶调和而成的,目的是填满织物纤维间的缝隙,并做成有色底子,底子涂上褐色或其他底色,代替北欧画家的纯白底子,然后直接用油彩在画布上勾出大致底稿,油彩以矿物质颜料与白颜料为主,整个作画过程相当自由与随意,放弃了尼德兰国家事先画好完整、工细的素描稿的方法。



          将画放置一段时间待干后,再进行加工与修改,最后阶段用透明画法完成。这种新技术就是在暗底子上画亮部,取代了以往在亮底子上画暗部的方法。提香的作画程序与北欧画家相比较也是一种背道而弛。提香在油画技法上独树一帜,充满表现力,对后世的油画家们有着深远的影响,并因作画方法直接、简便而风行于世。意大利画派的兴起,逐渐和北方画派分庭抗礼,后来北方画家同样也受到意大利画家的影响。佛兰德斯的鲁本斯(1577-1640)就是将两派画法熔于一炉的代表画家。鲁本期曾去意大利留学八年,特别是威尼斯画派提香、丁托莱托、委罗内塞等大师的作品对他的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他又悉心研究了本民族前辈扬凡爱克以来的尼德兰绘画传统,在油画技法中综合了南北画风的各自优势,独树一帜。他的技法是一种折衷技法。即在画中的暗部保持了北欧透明画法,在亮部彩了意大利不透明的厚涂画法。因此,鲁本斯的油画亮部颜料层要比暗部厚,从而丰富了油画的表现技法。鲁本斯的技法影响深远,奠定了近代流行画法的基础。油画最基本的技法有三:一是北欧尼德兰画派,以扬凡爱克为代表的透明薄涂画法;二是南欧意大利画派以威尼斯提香为代表的不透明厚涂画法;三是以佛兰德斯画家鲁本斯为代表的融合南北技法暗部透明薄涂、亮部不透明厚涂的折衷画法。17世纪以后的画家,虽各自风格和独特技法,但都没有脱离开这三种基本的传统油画技法。从欧洲油画发展史的角度看,油画是从蜡画法、蛋胶画法上逐渐地发展起来的。到了15世纪,由凡爱克兄弟完成了以胶为介质向油为介质的转换。由于材料技法上的革新,使油画的表现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使其作品在深入性和完善性上产生了很大的飞跃。因此,在15世纪的凡爱克兄弟为代表的尼德兰画派,是油画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到了17世纪,经过几代艺术家们的不断的完善,使油画艺术的表现形式又产生了一个重要的转折,即由多层次的罩染法逐步发展成为综合型的表现方法和直接画法,大大地丰富了油画的表现语言与技巧,使其日臻完善。17世纪的这些大师们--格列柯、委拉斯开兹、伦勃朗、维米尔等起了重要作用




          文艺复新开始.到了后来的古典新古典



          实用古典油画技法绘制油画首先要制作画框及绷布,油画技法。如上①透明覆色法,。②不透明覆色法,③不透明一次着色法,也称为直接着色法。



          绷好画布以后就要开始做底,做底一般来说有两种,油底和胶底,胶底不太适合绘制古典油画,油底是最理想的,但油底制作工艺复杂,做好的底要半年以后才可绘制油画,周期较长,也不适合初学者,这里介绍一种方便可行的做底方法,油底和胶底的有点全有,而且方便。这种底就是丙稀底,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在绷好的画布上刷上一遍乳胶,乳胶中不要加水,(乳胶一定要正牌的)一定要刷匀,不能有厚薄,刷完后晾干,切忌曰晒及暖风机!乳胶干透后用细砂纸打磨平整。打磨完成后用白色丙稀+水调和成浓牛奶状的乳液刷一遍,干透后再用砂纸打磨,再用此法刷两遍,第三遍打磨完成后最后再刷乳液两遍,记住,这两遍不要用砂纸打磨。到此,丙稀底已制作完成,这种底子制作简单但成本较高。



          底做好后放置3天,就可以绘制油画了,第一步是放样,方法有多种,如扑粉法,硫酸纸转印法,投影仪投影法等等,不过我还是觉得九宫格放样更好。方法是找一块1mm厚度大小适中的有机玻璃,用铁笔在上面划上0.5cm见方的格子,将其放在样稿上,看样稿占据多少格子,然后用4B铅笔在画布上画上相同的格子,铅笔线条一定要轻,以刚刚可以看到为准,因为铅笔线条重了会和油画颜料发生化学反应的。然后用木炭条逐格放样,完成后用毛笔沾墨汁再描绘一遍,类似中国白描。然后用吹气球(摄影用品商店有卖)吹掉木炭灰,切勿用手或毛刷掸,会污损画面的。



          当线稿干透后,可以用一份亚麻仁油+2份松节油,调和油画颜料(根据所表现对象的色调)将画面罩染一层。切勿使用单一的亚麻仁油或松节油。等色层干后就可以进入下一步了。在进入下一步工作之前我们先要学会制作几种媒介1、纤维素胶液2、乳液3、玛蒂树脂或达玛树脂媒介剂。下面分别介绍:



          纤维素胶液:取一份纤维素粉+25倍水搅拌后放置8-24小时(说得通俗一点就是邮局用的浆糊,只是比浆糊稀得多)



          达玛光油:把达玛树脂研磨成粉状,倒入干燥的容器里,再倒入2倍松节油,容器口加盖封好,只需放2-3天,待达玛树脂完全融化后,把杂质过滤后即可使用。



          乳液的制作:纤维素胶液一份+亚麻仁油半份+达玛光油半份充分搅拌,然后加入3份水(根据需要酌量添加)



          达玛树脂媒介剂:达玛光油一份+熟核桃油或熟亚麻仁油一份搅拌,不要搅动次数过多,要象磨墨一样。



          绘制的步骤大致如此:



          用白乳液调和钛白粉,用以提亮画面亮部。画法是用笔沾上这种白色涂于画面亮部,用另一支干净的笔将形体上接近明暗交界处的白色向明暗交界处方向轻轻抹去,目的是为了使亮面白色接近明暗交界处的明度与亮部其他地方有所区别,使亮部产生变化。亮部白色干透后,用油画刀把白色全部刮一遍,然后全画面再薄薄罩染一层带透明色的媒介剂。至此,第二层罩染已完成。在第三次着色之前,用不加透明色的纯媒介剂把整个画面薄薄地涂一次目的是为了让将要画上的颜色与底层颜色更好地衔接,以后每上一次色之前都需要按此发重复一次。



          关于暗部的处理我简化了一些步骤,和传统的古典油画有些区别,采用厚画法,但用的不是纯色,而是根据对象需要而调和的复色,这复色明度不能太低,,而且在调色中调入了白色和其他高明度的颜料,色彩倾向以对象色彩为准,但比对象浅和粉,为的是留出余地,以便罩染。



          关于画面吸油问题,确实是另画家头痛的事,吸油后画上去的色彩变灰,看不出正确的色彩,影响新旧色层的衔接,在这方面,我试用过国内生产的许多媒介,均不理想,有些甚至对画面有破坏作用,前苏联画家用的大蒜汁也不尽如人意,不过令人欣慰的是已经有一种进口的成品媒介在国内售卖了,既可以涂在吸油的色层上,使其回复原有的色彩,还可让新旧色层很好地衔接,另外还可以替代玛蒂树脂媒介剂,而且快干,这种媒介剂就是"力可"英文名liquin,只是这种媒介价格高昂,一般习画者恐怕难以承受,不过话又说回来,有总比没有好。



          暗部画完后,画面上出现了明度层次的变化,从原来的同一明度进展到明度出现了黑白灰的层次。大的形体关系也随着亮部、暗部、明暗交界处的三大调子的处理而初步显露出来,体现了立体效果,画面的整体结构关系开始体现。这个阶段应侧重于造型和素描关系,少关注色彩关系。



          暗部画完后,就可以再在亮部上白色。白色需将布纹压掉(白色应在不断地整体推敲形体及与环境、背景的关系的过程钟逐渐增厚,也就是说,随着色层的不断增加,加白的面积变得越来越小,最后只在高光处加白,当然高光处的白色也是最厚的)白色干后,同样用油画刀把整个画面刮一遍,亮部暗部一起刮。刮完后上一层无色媒介剂,就可以上新一层颜色了(罩染)经过反复提亮罩染之后,主体亮部、暗部、背景翟畸个画面结构、形体、色调基本准确后,便可进入局部深入。此时使用的是直接画法主要是整理协调画面,要有耐心和毅力,循序渐进将引导你走向成功!



          作品完成之后,最后可在整个画面上一层光油,好的光油应是无色透明的,干透后表层结膜应该是结实无粘性的。光油有两种,一种是亮光油,建议用软毛刷涂刷操作,另一种是亚光油建议购买喷灌装的喷涂操作,意大利进口的比较好用,上光油一般要在画面干燥半年以后,最少不得少于3个月(气候干燥地区)至此,透明画法的全过程已完成了。



          画布底料最好自制,因为成品底料你不知道他的成分,比例及制作工艺。也不知道会对画作产生何种影响。油画颜料以前我用过凡高的,感觉很好,但经济上实在是承受不起,现在用英国的高更,是英国艺术院校的学生用的,感觉不错,价钱又便宜,可谓价廉物美,白颜料是曰本的好,不过国内比较难买,国产颜料尽量少用,10多年后会让你后悔的,不过画行画,外出写生及外墙广告画是可以用的,国产颜料也有几种质量比较好的,比如国产温莎.牛顿的土红和土黄就不错,其他我就不用了。关于罩染技法感觉和国画中的工笔画罩染技法非常近似,只是一个用水做媒介,一个用混合树脂做媒介。忘了介绍一种乳液,可以调和钛白粉和油画颜料,还可以作为媒介涂在吸油的油画色层上,使其暂时恢复原有的光泽,而且这种乳液不用花一分钱,并且质量绝对上乘!这种乳液就是你的口水!不过千万不要用刚吃完烧鸭的口水啊。



          学习古典油画多看伦勃朗、唯米尔、委拉斯贵兹、安格尔,鲁本斯、凡.爱克等大师的画。



          写实属绘画风格,直接画法和古典画法都是可以尝试写实风格,没有限制的,直接画法和古典画法的区别在于制作工艺不同,至于说绘画风格完全取决于各人喜好。

      Processed in 0.139(s)   63 queries
      update:
      memory 4.656(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