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核实中..2010-01-08 11:19:58 来源:网络
(一)仿古山水
此画是用安徽泾县生产的“镜片”创作的,也可以用“净皮”等生宣纸代替。全画水墨,不用色彩,以传统的深远法处理透视关系。用元代王蒙的画法,干笔为主,笔墨苍润清新。先用中小号狼毫笔,蘸水在小碟中将墨调开,笔尖蘸墨较浓,笔根墨淡,注意笔毫含水不要太多,于湿适中。然后从画面下端画起,由近及远,逐渐画开。先画最前面的山脚坡石,逆锋起笔,顺势勾画出石之轮廓,运笔流畅轻松,中锋、侧锋并用,连勾带皴夹点,画出水边坡岸上石相间的质感。石头不要画得太碎,应注意层次结构,皴擦暗部时将笔擞卜用笔肚及笔根轻擦。笔在纸上不要按得太死,手感有轻重,皴擦痕迹要有苍毛感,并富于浓淡变化。
画树补石。近处坡石上画松树三棵,先画枝干。三棵松树以最前面的—棵为主,先画出来,再依其形态取势,补第二棵及第三棵。三棵松树在整个画面之中的布局相对集中,偏右下角,不可太松散,要为画后面的景物留下充分的空间。对于初学者来说,应特别注意树的姿态及前后呼应关系,三棵树不要雷同,注意穿插生动自然,前面的树墨重,后面的树墨淡,树干先勾线造型,再补松鳞。勾线用笔须有波折顿挫,不可一笔到底,过于平直,松鳞也不要画得太满。画树头笔触要细一点,墨浓一点。树根与地面结合处稍稍用笔皴擦,使之衔接自然。三棵松树的枝干画好以后,笔上剩余的墨较淡,水分较少,正好用来补石衬景。注意与前面所画的坡石在疏密和取势上既要呼应又要有变化。在山石、松树间夹杂石阶小路,以增添画面情趣。
补松针及小枝。画松针如水草(松树的画法很多,此为其中之一),松针不一定都画在枝干上,主要看章法,先画出树的大形,再根据树的结构补—些松针及小枝。依然是前浓后淡,画后面的松针及小枝少蘸墨,或不蘸墨,让它自然淡下去,待树形丰满之后,再以干笔在松针上点出苍毛的感觉,使之浑然厚重,但不能把松针盖掉,要能看到笔触。
接着画松树后面的山坡。用笔与前面画坡石方法略同,但用墨更淡,笔上的水分更干,画起来更松,也更加概括。画到山坡与松树交结处要特别留心,最好有一两条石纹线条穿过松枝,使其衔接自然合理。根据画面的需要,在山坡上补画一些松树,应注意树与树之间的颐盼组合及疏密关系,着眼于大处的变化。画时要多动脑筋,随时添加陪衬的景物,可在树下空白处添上房舍,以打破原先平板单调的格局,房屋的不同朝向从屋顶的侧面反映出来,以使画面显得活泼(见右上图)。画房舍时需换—枝更细而尖锐的狼毫笔。
画中部山岗。先勾画出山体大结构,皴擦山体,表现出杂草丛生的质感。然后沿山体—边的轮廓线加树,使之与前面山坡上的树丛相接。若近景山石显得单薄,可在近景山石上用墨点苔,打点时宜将笔锋略微散开,使苔点松散自如。
画远处山峰。远处山峰体现的空间较为宽阔,结构复杂,要画好具有一定的难度。可先画左右两组峰峦,依画面的形势呈右高左低,左右峰峦之间以概括的笔触画出大块的山峰结构使之相接,使远山形成—个整体,略加皴擦并以淡墨濡染出明暗,留出空白以显示山中云气流动。这样画远山的结构便于从大处把握,既有疏密变化,又不至于画得太碎。最后面的山峰以羊毫濡淡墨画出,并以湿笔沿山之外侧收住边角。这时画面的大局已基本完成。
细心收拾。以重墨在中部及远处山岗上加树点苔,使其醒目有神。端详画面,觉得构图不够饱满,用羊毫略蘸淡墨抹画出左上角云端之山峰,以增力画面的层次。以湿笔淡墨收住水边的坡脚及山之根部,注意石头根部与水面交结的线条一定要用较淡的墨。近景空旷处添上亭子、小船及灌木树丛,最近的水面可加些碎石、水草等,可使画面格外生动。感觉近处的松树顶端过平,添小楼阁破之。远处山头墨色缺乏层次,可在局部加重墨濡染。至此全画各部妥贴,浓淡、干湿、疏密及前后左右空间关系处理得当,即可落款,全面即完成。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