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技法

        作者:核实中..2010-01-11 11:27:24 来源:网络

        油画颜料就其色相可分为白色类、黄色类、红色类、绿色类、蓝色类、棕色类和黑色类。

        按颜料的制作原料和化学性能可分三大类:

        (1)矿物质颜料。极其稳定,耐光性强,不易褪色和变色,覆盖力强,透明度差。纯度不高,接近中性,如赭石、生褐、土黄、土红等。

        (2)有机颜料。色泽艳丽而明亮,有良好的染色力、透明度和显色性。但耐光性差,久晒易褪色。如大红、玫瑰红、柠檬黄、酞青类颜料等。

        (3)无机颜料。色彩稳定,耐光性较好,久晒会变得灰暗,如钛白、锌白、群青、天蓝、普蓝、镉色、钴色等。



                           怎样使用油画纸和木板

        除画布外,油画家还使用油画纸、木板等材料作画。

        油画纸是在厚纸板表面粘一层麻布制作而成,厚度一般在4~6毫米。市面出售的油画纸在使用前一般要用稀释过的乳胶刷一遍,以免吸油。油画纸多用于外出写生、制作色稿、应急写生课等。欧洲绘画大师小荷尔拜因、伦勃朗、德拉克洛瓦等画家都曾留下纸本油画,但那时用的油画纸是用碎布制成的,不像今天的纸多数用草木浆制成,有些纸本油画贴在木板或布上。

        木板是布面油画产生之前古代欧洲大师选用的主要绘画材料。多选用松木、杉木、柏木、椴木、白杨木等。现在画家们很少在木板上作画。有些画家使用胶合板(三合板或五合板),把胶合板(多用三合板)钉在木框上,将乳胶兑少量水和立德粉或大白粉混合成半流质状,用刮刀将乳液刮到板面上,干后用砂纸轻轻打磨一遍,再用乳胶水刷一层,即可使用。胶合板也可以做油胶底。为了增加胶合板对颜色的附着力,在板面上贴一层薄亚麻布(棉布亦可)之后再做底子是较好的办法。首先将布在乳胶水中浸泡一下,同时在板面上薄涂一层胶水,再将浸泡过的布平铺到板面上并用板刷刷平。胶合板必须先固定在木框上,否则变形。如果画幅小,胶合板面积不大,不钉木框时,可以反正面同时刷胶。

        外出写生携带画框很不方便,使用油画纸又不易保存。将亚麻布贴在胶合板上用来作画很实用。由于外出写生不需要很大的画幅,胶合板不必用木条固定。如果画幅稍大些可用五合板。



        石膏底子的特点及制作方法如何

        纯粹的石膏底子——皮胶石膏底子产生于中世纪,对于硬支承材料(木板等)来说它是最好的底子。石膏有很强的附着力,与大多数调色媒介都相溶。除了丙烯,它特别适合于油画颜料,因为它是一种完全无油的底子。

        中世纪末,也就是油画之初,大多数架上绘画是画在木板上的,多采用石膏底子。石膏底子不含油,不易变黄,并能保持纯白色。因此,从14世纪到15世纪的古典透明油画迄今仍闪烁着珠宝般的光泽。

        传统的石膏底子制作方法如下:

        (1)底料。动物皮胶或水胶70~100克,水1升。涂二至三遍。必须等第一遍胶完全干燥后才能涂随后各层。

        (2)底涂料。胶液、锌白、石膏各1份。

        第一层要尽量薄涂,如一层面纱。这样做有利于以后各层获得较强的附着力。

        第二层涂刷方向要同第一层成‘十’字交叉。在第一层干燥半小时后再涂,同样不能涂得过厚。

        第三层及之后各层以此类推,直到底子平滑、光亮、洁白、任何地方都显露不出木头纹理为止。一般需要涂5~6层。

        多涂几遍对于石膏底子来说绝对有必要。涂八到十层都是正常的。只涂一至二层的底子虽然也能使用,但有可能在干燥后剥落或产生裂纹。由于无须等上一个涂层完全干燥即可涂下一层,所以很方便,在一个上午就能完成石膏底子的制作。切勿在阳光下或加热器上速干,以免以后色层剥落。

        在硬支承材料上做石膏底子,许多画家习惯于在底板上先贴一层纱布或其它布料,这样既可使涂料与底板结合得更加牢固,又因有一层纱布,涂料不必涂得过厚,同时会使板面产生手触感。可选择的布料有:亚麻布、白布、包装布、纱布等。

        石膏底子使用的石膏粉为熟石膏或天然的水合地石膏粉。生石膏遇水会硬化。为了增加涂料的强度,使用熟石膏粉时可加入十分之一的轻质碳酸钙粉(简称轻钙粉)。

        纯石膏底子不适合软支承材料。若使用软支承材料可与钛白粉、锌白粉或立德粉混合使用,并且加入少量甘油(蜂蜜更好)增加其柔韧性。

        在石膏底子上着色,可能会出现吸油现象,在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好现象,因为它意味着油与底子真正融合在一起。如果需要一个不吸油的底子,可以在石膏底子上涂一层非常稀薄的上光油或胶液.

      Processed in 0.127(s)   63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