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画、学油画(作者:高虹)

        作者:核实中..2009-09-14 17:52:32 来源:网络

          l937年7月,我十一岁,高小将毕业时,爆发了日本帝国主义全面的侵华战争。华北沦陷后,大队的日本步兵、骑兵、坦克行军从我的家乡过了五六天,战争灾祸像一场洪水淹没了人们的生活。

          一次,在村里的大街上,我偶然看见货郎担柜子裹的一张灰绿色日本摄影画刊中刊载的日本兵战地生活,像我看见的日本兵那样十分逼真。形象的力量吸引和启发了我在造型方面的兴趣,我开始用铅笔在白报纸上画我心目中的中国兵的形象,他们威武雄壮,把日军打得大败。大人们看了我的画很是夸奖,我越画越有兴趣,越画越投入。

          1938年春,父亲从延安陕北公学回家乡组织抗日活动,他对我画画很支持,说:“各种文艺形式都能成为争取抗日战争胜利的武器。”我父亲去化皮镇组织抗日区政府,带我也住在那里。从一家杂货店用来包货的日本杂志和报纸上,我选出一些图画、漫画、照片来观摩和研究。按照报上刊登的斯诺拍摄毛泽东戴军帽的照片,我画了一张白报纸大的大块黑白的毛泽东像,张贴在区政府的救亡室。看过日本的漫画人像,我从模仿和观察中积汇、学习造型知识,注意人物特征,画了一些有趣味的周围人的画像和一批表现战斗场面的画。

          年底,我随父亲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在那里参了车,成为抗敌剧社中的一员。在敌后战场整四年中,我画了许多反映战争和部队生活的作品,有一些登在当时的报刊上。1943年,调离抗敌剧社到陕甘宁边区,本想去当炮兵,学习现代化的作战技术,更有力地打击日寇,但是画家西野曾看过我发表的作品,提议调我到了抗大总校,从此长时期在他的带领下从事美术工作。

          1945年,日本投降后,江丰同志率领鲁艺部分同志前往河北张家口,路过绥德时,他来抗大看望老友西野。那天,我们正在为地委宣传部画画,内容是“苏联红军出兵东北”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西野画了几张,每张用六张道林纸拼接起来,造型雄健,色彩浓烈,气势壮观,很有些表现味道。我画的几张是一张道林纸大,品色颜料很透明,互相重叠并置后,能产生丰富的冷暖对比效果。江丰同志看了我们的画,又看我们使用的工具一一几个大碗中盛的红、黄、蓝三种品色和墨汁,很高兴,赞赏我们用这么简单的颜料画出这么好的效果,同时也很可惜这些画只张贴一次,无法保存下来。他告诉我们,现在抗战胜利了,进入城市后,条件能大大改善,我们可以画油画,油画表现力强,能够长时间深入加工,并能经久保存。他边说边从上衣口袋里掏出小日记本,拿出夹在襄面的一张小画片给我们看。这是我初次见江丰同志,感到他对绘画的事是那么热心。

          我的第一次油画实践是1948年秋在哈尔滨参加筹备东北烈士纪念馆,当时分配我画一幅英雄战士的油画陈列在纪念馆里。我没有画过油画,就去东北画报社向油画家王曼硕老师请教,他曾留学日本,是日本著名油画家藤岛武二的学生。他为人谦和热心,告诉我使用油画颜料的基本知识,作画的程序步骤。我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不了解很多禁忌,也就没有什么顾虑,画稿阶段做得周到,按程序一步步画得很顺利。这幅《董存瑞舍身炸碉堡》是我创作的第一幅油画,作品完成后,受到大家许多鼓励,增强了我对画油画的兴趣和信心。

          1951年,我到北京工作,有了更多的机会观摩国内和国外来展览的多种题材、多种风格的油画。我在中央美术学院听过几次徐悲鸿先生谈艺术经验和现实主义艺术。我喜欢他的油画雅致、浑厚、亲切,有鲜明的中国生活特色。

          1955年,我考入苏联油画家K•M.马克西莫夫教授的中央美术学院油画训练班。在油画训练班的毕业创作是《孤儿》。起初的草图是阳光下一位伫立田间的朝鲜妇女,马克西莫夫老师说:如只注意外光效果,那是一般习作,一幅创作应有对生活概括的深.度。他同意了我后一幅草图:抗美援朝战争中,父母在美国炸弹下丧身的两个朝鲜小孩接受着志愿车战士的亲切照料,体现着人类崇高的同情心。我在北京西郊的莲花池作画过程中,马克西莫夫老师两次专程去指导,看我在画室一角用木料搭起一个真实的战地小屋,很满意,说:“室内光线虽暗,也能画出好画。如苏里可夫的《缅什柯夫在别列佐夫镇》, 画得十分精彩。你努力吧!”画《孤儿》的同时,我还画了一幅革命战争生活中领袖和广大群众同甘共苦的油画《毛主席在陕北》,参加解放军建军三十年美展。中央办公厅杨尚昆主任参观展览时,看到《毛主席在陕北》这幅画说:“这幅昼上的毛主席最像他本人的风采,毛主席总是很平易、亲切。”

          我在油画训练班学习中体会最深的两点是:热爱生活,对生活充满激情,认真观察感受生活中的自然美和人的精神美,是艺术的本源;现实主义艺术形象必须有坚实的生活基础,必须能令人信服,总能具有艺术感染力,这一点对于革命历史题材作品的创作尤为重要,必须尊重历史,从生活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否则就经不起历史的检验。

        来源:网络

      Processed in 0.154(s)   63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