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油画与“现实主义”(作者:水天中)

        作者:核实中..2009-09-14 17:54:38 来源:网络

          “现实主义”是一个外来词语,它又译作“写实主义”。从艺术史角度看,它特指19世纪后期以库尔贝为代表的一种艺术运动。这一艺术运动为欧洲近代文化观念转变所催生,针对被当时艺术家(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者)普遍尊崇的“理想主义”,抨击艺术传统和社会习尚,主张艺术以“准确而详尽”的形式描绘当代社会生活,表现当代社会问题,关注底层民众的生存状态。库尔贝对此有毫不含糊的解释:“我不只是一个社会主义者,而且也是一个民主主义者和共和主义者。总之,我支持这整个革命。而最重要的是,我同时是一个现实主义者”。现实主义实际上是基于特定的社会理想和政治态度而提出的艺术主张。虽然现实主义运动被艺术史家定位为印象主义与表现主义道路的铺垫者,但它扭转了西方艺术的感情风向,使艺术创造向社会良知靠拢,赋予画家职业以伦理色彩。这使它成为其它艺术风格流派所不能代替的一种文化传统。

        现实主义重视艺术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认为主观想象不可能也不应该代替现实生活。但是作为艺术的绘画创作不可能没有主观因素,不可能排除想象;表现当代生活的创造不可能自外于传统。所以,现实主义之路是一条不断出现矛盾与不断试图解决矛盾之路。

          
          “现实主义”(写实主义)这一概念在艺术中是含混和游移不定的,除了明确限定的艺术史概念之外,人们发现在库尔贝和尚弗勒里(Champfleury,J.F.Husson)之前,有许多艺术家就在运用相同或者相似的理念、形式从事绘画创作。于是,从乔托、伦勃朗到马奈、弗洛伊德,都被列入现实主义的行列。许多完全不同的作品都被归入现实主义,仅仅因为它们不是抽象的。这使理论家作出“这一术语作为一个艺术概念的不恰当性”(肯尼思•麦克利什《人类思想的主要观点》)的结论,也为“无边的现实主义”、“开放的现实主义”、“多元的现实主义”预留了空间。


          在中国,“现实主义”(“写实主义”)之被提及,始于“五四”时期。《新青年》和文学研究会先后揭起“现实主义的文学革命”大旗。在绘画方面,留学生带来法国学院写实绘画技巧,但除了少数例外,他们的大部分作品实际上与“现实主义”相去甚远,当时中国并没有形成现实主义绘画流派。徐悲鸿说抗战使中国艺术界对现实主义“坦然接受”,实际上真正以现实主义为艺术目标的画家仍然是少数。20世纪前期中国油画中被认为现实主义的作品,大多只能说是具有现实主义因素--物象的逼真再现并不就是现实主义。不少画家以现实主义为艺术理想的,他们有才华,有热情,但客观环境没有给他们从容、深入地观察、思考现实以及从个人创造角度研究现实主义艺术的时间和空间。


          20世纪50年代以后,现实主义被分成新旧两路。1950年11月,杭州艺专绘画系开会,提到教学是以“奠定写实的基础”为贯彻到底的方针;在总结师生1949-1950年的创作时,批评“新派画”的形式主义影响阻碍学生“走向写实主义的路”(江丰);1951年开始的“文艺整风”对现实主义问题作出新的解释,在批判文艺界“抽象”、“超阶级”地对待现实主义时,将现实主义划分为“资产阶级的现实主义”与“无产阶级的现实主义”(何其芳):1953年的第三届文代会确定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中国文学艺术创作和批评的“最高准则”,1954年公布的《中国美术家协会章程》规定中国美术家应当“采取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和批评方法,努力发展为人民需要的美术工作”。这里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指的是斯大林-日丹诺夫制定和推行的“现实主义”,而与库尔贝等人所追求的现实主义完全是两码事。


          现实主义一方面被严格限制,一方面被无限延展。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发展,就是理论界以“现实主义”与“反现实主义”概括几千年中国文学艺术的历史进程。有的理论家从顾恺之、姚最、王维身上找到了现实主义(郭因)。反右和大跃进之后,随着中苏两党交恶,1960年的美协第二次代表大会修改了协会章程,删去了原章程中“采取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和批评方法”。毛泽东倡导的“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的结合”成为新的“最高准则”。但无论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还是“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的结合”,它们留在绘画创作上的是“理想”驾驭“现实”,是宣传政策代替思考现实。“回避矛盾,粉饰生活,拔高人物,神化英雄的倾向就愈加明显”(朱寨《当代文学思潮史》)这一倾向表现在绘画上,是直截了当地粉饰现实和明显的舞台表演意味,这一特点在文革绘画中被推向极端。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是现实主义被强暴、被扭曲、被败坏然后被冷遇的过程。80年代以后的写实绘画具有某种综合性,曾被称之为“新写实绘画”——它既具有现实主义精神,又具有表现主义、结构主义和功能主义倾向(王林)。

          在已有的中国油画作品中,具有写实形式的作品占据了绝大部分,但在这大量的作品中,美术史意义的“现实主义”作品,只是其中一小部分。钟涵先生提出将笼统的“现实主义(写实主义)”按方式、风格和创作方法作三种不同范围的划分,即1,具象;2,写实性;3,现实主义。(见本次会议文件,钟涵:《写实油画问题提纲》)。
        从“具象”-“写实性”-“现实主义”,中国的油画在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取向。


        比较不同年代的四组作品:
        1950年《人民美术》刊登的油画作品
        1963年罗工柳油画研究班毕业作品
        1994年油画学会展获奖作品
        2005年《中国写实画派油画》作品


        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建国初期已经将“形式主义”风格排除于主流艺术之外。50年代初期得到肯定的主流油画在形式上不甚讲究,但在题材与风格上与现实主义较为接近。


        60年代继续是“写实性”作品的天下,但由于“双结合”方针的提出,“革命浪漫主义”色彩大大加强。这一发展的积极意义是从一个方面松开了创作的束缚,另一方面是为曲解“现实主义”设下伏笔。


        前两个阶段的共同点是写实性绘画一统天下,建国后十多年中,写实性绘画在艺术上有明显的提高。但写实技巧的发展并不就是现实主义的发展。


        经过十年改革开放,中国油画形成新的格局。各种风格都得到发展空间,具象作品不再一花独秀。写实性与表现性融合的风格由附庸而为大国,“现实主义”则趋于边缘。


        90年代市场经济的确立,促成中国文学艺术的新变化。绘画市场的兴旺使写实性绘画再领风骚,近几年有许多油画作品在市场走红,这些作品以形式的细腻见长,但在题材、思想上与现实主义经典作品形成尖锐对比。


        当代中国现实主义绘画与艺术史上的现实主义经典作品的差异不在技巧或“功夫”,而在于现实主义开拓者在社会伦理方面的批判立场和艺术风格上的创造精神,已经被成媚俗与迎合所代替。


        现实主义问题不能涵盖中国当代油画的全局,但对“写实”与“现实主义(写实主义)”的再认识,将有助于中国油画格调的提升。

        来源:网络

      Processed in 0.328(s)   63 queries
      update:
      memory 4.602(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