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崔新明个展

          (1/4)《肖像研究3(家乡)》,2017,木板油画, 40 x 50 厘米

          (2/4)《肖像研究3(家乡)》,2017,木板油画, 40 x 50 厘米

          (3/4)《肖像研究5(耳目)》,2017,PVC板上油画, 15.8 x 17.7 厘米

          (4/4)《肖像研究5(耳目)》,2017,PVC板上油画, 15.8 x 17.7 厘米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展览名称:辨——崔新明个展
          展览时间:2018/02/08~2018/03/21
          展览地点:[香港]-香港中环德辅道中33号6楼-(马凌画廊)
          主办单位:马凌画廊
          参展艺术家:崔新明

        开幕式 :2018/2/7 18:00

        中国文化形成的基础— 象形文字,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具象类比思维。这直接影响了中国人十分具象的思维方式,因为每一个字其实是在试图用一幅画来描绘事物的本质。在古代,一个字即是一幅画,每个字都是独立的意思表达,复合词不成立。如池塘,“池”指方形水池,而“塘”指圆形水塘;道路,“道”指人工修筑的笔直大道,“路”指人无意识踩出的蜿蜒小路。孔洞,“孔”指内部有空腔,表面却不豁然开一个大窟窿,“洞”指内部有空腔,表面也开一个大窟窿。

        至今,情况已演变为我们使用大量复合词来描述表达事物。但其本意已发生变化,如池 — 塘 — 池塘,又圆又方的说法不成立。这种变异的过程 — 我们通过复合词的概念内容来理解它所描绘的客观世界,和错位的描述所带来的关于对象本质的问题特别吸引崔新明。对象是客观世界还是铺就在思想通道基础上的概念?我们脑海中关于自身生命经验的意识哪个更接近于真实和本质?“辨”是艺术家崔新明在马凌画廊香港空间的新展标题,这个典型的象形文字为左中右结构,左边和右边有细微的差异,其含义就是找出差异。这个字也与展览里的作品相呼应,几乎所有作品都一左一右,两张一组,以相似的意象呈现不同层面的真实。

        崔新明的绘画作品中充满了光怪陆离的超现实感和强烈的宗教气息。高中毕业后崔新明前往重庆求学,至今一直生活在那里,但家乡山东省青州市以及他在那里多年的成长经验,常常会以各种形式的意像出现在他的作品中。有感于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别和冲突,目睹了现代文明进程与农村根深蒂固的自有文化杂交之后的鲜活现场,崔新明产生了强烈的表达欲望。他曾描绘自己的工作状态:“工作时我最大的兴趣就是试图用绘画描绘一个舞台,借此去探讨我的境遇和由它产生的困惑”。

        《肖像研究3(家乡)》,左边一张以绿色为基调,树木、劳作的农人、墙上的壁画,都还透露了农村生活的勃勃生气,右边一张如燃烧之后灰烬的颜色,荒凉的场景里只有一面刷了广告标语的墙格外刺眼。最讽刺的是“根治疼痛”四个字,“疼痛”是生命的感受,是活着的体验,“根治疼痛”便是要抹去这最后的一丝生气。这是中国农村的普遍现状,青壮年劳动力流失,城市化城镇化发展导致农村耕地的不断减少。崔新明的焦虑正是来自今日农村的落魄面貌 — 他早已回不去的故乡。

        《肖像研究1(肉)》中,左右两组人物场景均来自新闻图片,左边是两名狱警羁押了一名曾经的中国高官,右边是两名农民工从领导手中接过慰问物资 — 一大块猪肉。崔新明用一片红色的发光体替换掉原图中的重要部分,而标题中的“肉”隐约透露着某种真相。巴洛克肖像画中常有的天空和自然风光的背景却为这一切蒙上了一层祥和静谧、留影纪念的氛围。《风俗画研究4》中则混合了更多的意象碎片,莫奈的《睡莲》充当了事件发生的舞台;左边岸上试图施以援手却无能为力的男人,其意象来自一张中国风俗画里一个马匹落水的场景;右边站立的制服工作人员目睹老虎溺水这一景象 — 来源于一则“海上漂来老虎”的新闻报导。

        崔新明从地域性历史信息、日常生活议题和美术史中寻找各种元素,将其拆分成大量潜藏着无限可能的基础图形进行推演,并最终融合成丰富的视觉图像来探讨真实是什么 — 图像本身也因它来源的多样性获得了一种新的逻辑,以此为方法,崔新明通过绘画的途径逐渐发现一个别样世界。

      Processed in 0.217(s)   69 queries
      update:
      memory 4.597(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