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言犹未尽时——作者:韩书力

        作者:核实中..2009-08-08 10:58:02 来源:网络

        韩书力作品欣赏

        编者摘于2006年11月22日 西藏非常视窗

        四季无夏的西藏,10月便已是初冬了。27年前的十月我初次进藏,记得空姐刚打开舱门大片大片的雪花便随着冷风呼呼的钻进机舱,给原本就大惊小怪的旅客们送上意想不到的见面礼。“胡天八月即飞雪”,还未及背出下一句,我便顺着扶梯足踏净土头顶梵天,真真切切的置身于雪域高原了。当时并未想到从此便与西藏结下不解之缘分。

        27年前的西藏,正值“文化大革命”后期,在文化上、政治上真是不堪回首,与今日远非可比。但西藏毕竟是尾大不掉的边地,这里的绝大多数藏族同胞并不在乎今夕何年,他们世代连绵地按自然经济的规律劳作起居。口号与标语到底填不饱肚子,活着还得靠橹粑与酥油。需要提及的是,那时西藏各地的宗教氛围是很淡的。惟此,才让我们看到了几近没有神秘慢帐遮掩下的西藏粗扩、淳朴、诡异而和谐构成了高原自然景观与藏民族精神的基本色调。

        斗转星移,倏忽便至世纪之交,我对西藏最初的这个印象,却似乎没有太大的变化。

        我是学画的,虽为小技,手脚也需勤快,所以找机会与借口到农牧区写生、拍照是多年坚持的“日课”。久而久之便发现西藏宗教与民间艺术的发掘与研究尚有不少空白,虽自知并不能胜任,但责任感与好奇心还是驱使我不知深浅地去染指。这样,在漫漫圣山神湖之间我走的路越来越多,接触的人越来越多,经历的事越来越多,随之疑问与思索也不断生出了。所幸的是,能为我解疑释惑的藏胞随处可寻,士农工商、僧俗各界都是我的“格拉”(老师)。这其中,我尤其受雪康.土登尼玛先生和波米.强巴洛珠大师的提命与点拨而获益良多。在这些学者们充溢睿智与禅机的开示下,我才发觉自己原是多么的无知与粗俗。

        作为凡夫俗子,我接触最多的还是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与寻常事,所以,我愿普遍了解藏胞们的秉性、习俗,我也理解并且关注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以为,世间的人,无论在思维或行为上,总归是大同小异的方面多,大异小同的方面少,不然,何以解释足不出村落的边寨农人那微言大义的谈吐,竟会与哲人字斟句酌的雄辩异曲同工?

        西藏本土具有创作或创新意识的画家不多,他们大抵都有走出山门到内地或海外学习进修的经历,有一段时间,他们的作品曾被指斥为异端。而另一面,诸如宫廷画师、寺院画僧和民间画匠所组成的队伍人数众多,他们师徒相授、父带子传,多少年来陈陈相因,画佛传佛,不越半步雷池。这些画家们对传统、现代、名利、信仰的态度不同,判断的角度也多异其趣,而又各有各的道理。先后进藏从艺谋生的如我似的汉族和其他民族人士,各自的文化背景、素养旨趣与生活经历千差万别,因而了解这些边缘人在边地的生活与创作,并进而得知他们的价值观也是很有意义的事。

        27年来,笔者在西藏这片100多万平方公里的高天厚土上“走南闯北找东西”。偶有心得,只是三言两语地记几笔流水账自己心知肚明而已。因为对我来说用文字表达实在是比用形象表达困难得多。

        如今,我的这些不成体统的又字有权会结集成书,对我来说更属求粥得羹之美。此时此境,只有诚惶诚恐地敛颜以待读者诸君批评指教的份儿了。

        韩书力2000年底于藏域水流西舍

        来源:网络

      Processed in 0.160(s)   6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