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核实中..2009-08-08 11:32:49 来源:网络

王首麟作品欣赏
见过王首麟
上午10点钟,记者在云南师大主教学楼敲响王首麟先生画室的铁门时,看见门上一张纸片上的提示语:正在创作,恕不接待。由于是事先联系好的,一个长相硬朗很有艺术气质的中年男人,微笑着把一扇木门和一扇铁门打开,让我们走进了飘着墨香的画室。
还没关上画室门,敲门声又响了,是一个学生趁机会要让王首麟指点美术作品。王首麟表示另外抽时间,关上门,裤兜里的手机响了,是师大艺术学院通知他下午去开会。
王首麟对我们抱歉地笑笑,有些亲切,还有几分自嘲。他说自己现在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做好云南师大艺术学院硕士生导师、艺术创作研究所所长的同时,培养自己更多的艺术感觉,有更多的时间在创作时“物我两忘”。声音浑厚,充满了中年男子特有的磁性。
80多平方米的画室,墙壁上、桌上、书架上都随意地靠着和堆放着画,显得凌乱。作为云南师范大学2000年引进的中国画坛百杰画家,王首麟这几年每年都是指导近10名硕士生,教学任务很重,轻易不让人进入的画室只能保持干净而无暇顾及美观了。挤出的时间,都用于收集创作素材,进行创作了,他是个作画很勤奋的人,试图在不断加大运动量的体验中,找出体现个性的艺术语言,形成自己个性化的风格。
事实上,王首麟已经在多年的艺术修炼中逐渐凸显出自己的个性。云南中威民族文化传播公司董事长邵筱萍告诉记者,王首麟的画写实与写意并举,勾线与没骨结合,笔墨酣畅,飞动潇洒,流露出了一位成熟画家的才情与智慧。
泼墨画是最具有中国特质的一个画种,可惜自从南宋宫廷画家梁楷创作《泼墨仙人图》后,八百年来发展甚微。只是到了现代,才稍见起色。在为数不多的大写意人物画家中,来自白山黑水之间的画家王首麟,历半生岁月的苦心探索,在泼墨写意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中国画坛上独树一帜。王首麟的画风,奔放豪迈,生动活跃,畅达自由,且文化含量丰富,民族气息浓郁。
业内评价王首麟的艺术实践,“是对传统水墨语言如何与当代生活相匹配的一种探索,是对传统水墨语言在转型期中面临的语词匮乏与表达失真问题的自觉反思,并以自己卓越的成就雄辩地证明中国画的生生不息,源远流长,而不是‘穷途末路’。”
王首麟说他的理想是能够成为一个有思想、有影响的画家。
浪漫诗情缘自“天性”
1954年出生在辽宁营口市的王首麟,尽管在童年、甚至少年时期,物质和精神产品都很匮乏,但他过得特别开心,那些没有压力的日子,让他感觉所有的日子都金光闪闪。
“我走上绘画之路,不是因为我有天赋,应该是天性使然。”王首麟说他儿时对所有见到的画都感兴趣,那时没有卡通画,最让他着迷的是小人书上的连环画,以及戏台上的人物形象和皮影。由于父亲喜欢古典文学,经常给他讲解英雄侠客、文人仕女等故事,王首麟脑海中逐渐将连环画、戏台上的人物形象,以个人的理解将他们故事化,心中埋下了很深的中国文化的人文艺术元素。在王首麟早期的水墨画创作中,那些文化史上的名人、名著、名篇即是他灵感的来源与赖以入画的题材。在遍览、体悟与理解之中,王首麟以极个人的方式,以率意的水墨语言,营造了既富历史意义,又富有浪漫诗情的水墨之境。
文化大革命到来前夕,王首麟已经对绘画有极大兴趣,并创作了一批水墨作品,他正在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本画集时,就被通知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去了。“当知青时,我画了许多为政治服务的画,这都是一些没有自己自由思想元素的应时之作。”但王首麟认为这段经历对他打下绘画扎实的基本功起了很大的作用。
从农村返回城市后,王首麟到了企业宣传部工作,仍画宣传画。直到1991年,他进入北京画院高级研修班,才深刻认识到绘画不单是画画,也是为了表现人生。他多次到故宫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参观,展出的大量中西方美术原创作品,对他又有了深刻的影响。
中国传统绘画注重笔墨,西方绘画注重色彩。王首麟那时就将中西方绘画艺术结合,用现代的绘画语言表现中国古代题材,从西方绘画切入回归中国传统。
王首麟表示他偏爱中国传统文化遗产。我们在翻看他出版并已被收藏的那些作品时看到,他的创作内容多与中国文学、历史、哲学关联,常以主观的理解与个人化的方式,把历史人物、文化名人或文学名著、名篇的内容转化为形式美、笔墨美,去捕捉那种渗透在心灵深处的文化神韵,并将其外化为特定意境与笔墨图式。在他的作品中,文人贤哲常常出没于枯藤老树、瓦舍茅亭之间。他们或深沉、或忧伤、或闲逸、或放达,但又不是直接说出,似隔了一层纱,让人感到朦胧,由此造出种种境界,充满深层的文化意识,使读者玩味不尽。
对传统文化遗产的偏爱,使王首麟的作品多了些典雅美与书卷气,使他在深入体味古人情思、风神的基础上去把握创作题材的深层精神与意蕴,并着意去表现其精、气、神。如《叙情图》、《三友夜游图》、《夫人夜游图》、《高士对弈图》等,都是因为能深切体验审美对象之神,从而举重若轻地提炼意象及其笔墨语言,在一种平淡和谐之中,把对文化的关注诗意地聚焦在意象与笔墨之中,加上画家对图式、形式的独特处理,以删繁就简、以少胜多的手法,去扩大了画面有限的审美空间,拓展了心理结构空间,开拓了新的水墨艺术境界。
而王首麟的文化情怀,诉诸水墨艺术水平语言时,具有浪漫诗意的属性;譬如,着墨处的胭脂幻化,以及墨破色与色破墨,均显示出淋漓浑然的韵致,而不着墨处,则以点、线的穿插体现着情趣的意味,空白处则含有不可或缺的时空不确定性与无限性,使人联想起岁月悠悠、千载往事……这里,既有慨叹与吟咏的怀古情怀,又有形式、笔墨含蓄与平淡的诗意性言说方式,使得王首麟的作品让人在读解当中,品味到一种历史文化的悠远与诗意盎然的隽永,以及雅致、淡泊的气息。
“王首麟创作的这些作品,在水与墨冲撞、融合中,演绎出斡、湿、浓、淡等意趣与韵味,使这些历史题材所蕴含的人文情怀与特定语境得到了纸面上的复原与重现,并在画家的特定处理中洋溢着浪漫的诗意。”业内评价,“浪漫的诗意,始终贯穿在王首麟的作品的始终。”
对此,王首麟认为这与自己儿时的天性有关。
为生活制造一种唯美意境
1992年,王首麟从北京出发,途经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四川、云南旅游写生,这是一趟给他带来心灵洗礼的旅行。在新疆釆风时,王首麟生病发高烧,出现生命危险,当地人帮助他挺了过来。这时,远离城市喧闹,置身新疆空旷的大自然中,王首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和人的渺小,由衷生出对生命的珍爱。在甘肃夏河的拉卜楞寺,他看见一群群迎面走来的身披绛紫红色僧袍的喇嘛,路边有一个女人在一抹夕阳中站定了,先是把手高高举过头顶,合掌,随后触额,触胸,最后朝前扑出,五体投地磕出一个长头,如此往复,这一切让王首麟激动得透不过气来。藏人在虔诚信仰里生活的景象,成为他在长途写生中的精神资源,使他对自我生活状态和精神状态进行反思。这也成了2000年王首麟远离在营口市世俗繁杂的生活前往云南高原工作的玄机。
对人生的珍爱,使王首麟在创作中制造一种唯美的意境。他画荷塘,以浓丽的色彩和重墨水挥洒、淋漓尽致地营造出一个人为的荷塘。表现理想的境界,画好了再加上荡舟的采莲女,或吹箫的少年,或对弈饮酒的老者,文人雅士的消闲拂扇。然后题上唐人的采莲诗、或宋人爱莲说的句子,制造一种唯美的意境。贴到墙上审视画面才发现,倒影中晃动的荷花与深黛的碧波,破碎的人物影像的涟漪产生了动感美,比亭亭玉立的荷更美。一次采风,他在客车上望着外面的风景,觉得很美,参天的古榕,路边的不知名的野花,攀岩的藤萝,缀成一幅一幅动人的画面。他忙求司机停车,一路上找回去。画了几幅速写,最终很失望,绝没有刚才掠过去看到的景美。“也许捕捉不到的是最美的,也许运动中的景象是最美的。”王首麟说这种准抽象的幻象给人们留下了无限的联想。
王首麟善于捕捉那种跳跃性灵感。就他的作品而言,用以传达文化情怀与诗意内涵的笔、黑、形、色,都是灵感的飞动与艺术想象二者合一的结果。《爱莲说》、《醉翁亭记》等作品中的枯藤、老树、瓦舍、茅亭、友人惜别等,都在笔墨蕴藉与含蓄中得到表现,而图式中的虚实、远近与开合聚散,乃至画面中黑、白、灰的构成关系处理,都表现出他善于捕捉那种跳跃性灵感,并能灵动地把不同意象间的内在联系进行诗意的连缀与组合,熔铸成相得益彰的意象整体。
1997年,《中国画坛百家作品集》选了王首麟的“秋猎图”、“知音图”、“秋游图”等几幅画,这些画的风格细腻,都是追求唯美,表现生活情趣的。
实际上,王首麟秉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画的气质,其人物造型已不可孤立地来看待,它已和笔墨、色彩融会为一个不可割裂的整体。翻阅《王首麟写意人物》,王首麟笔下的人物,已彻底打破古往今来“十八描”的束缚。他根据自己深厚的书法功底,集性情、才情于一身并以此形诸笔墨,为表情达意而挥洒自如。那锋芒毕露,相互撕咬、挣扎的书法线条和大墨块、大色块的冲撞效果,正是他特殊感受和感情的轨迹。
挥洒之间,无论是行笔运线,还是泼墨泼彩,王首麟都努力将自己的感情融放到“写”的节奏、“泼”的韵味中,去追求以情写神以笔畅神,彩墨传神,以及一挥而就、一气呵成的艺术效果。
艺术不是再现生活表象
2000年,王首麟作为中国画坛百杰画家被云南师范大学热情引进。他在1992年长途采风第一次踏上这块土地时,就被高原那一轮亘古未变的太阳吸引住了,如今走进彩云之南,感受到她的热情、妩媚和柔情似水、风姿绰约,王首麟硬朗的脸如这高原的阳光一样灿烂舒展开,心里闷的一口气也长长地呼了出来。
之前,他是营口市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画坛百杰画家,每天忙于应酬政界、工商界人士。不愿制作应时之作的王首麟感到在这样的创作环境中,自己的作品已受到世俗繁杂生活的影响,创作中在提炼意象、确立图式、选择笔墨时,已难以始终保持澄静,怀着空明的心态,进行自我观照,从主客体逆反中找到和谐,实现“物我两忘”。
中国文化的精神魅力,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见出其永恒不衰的物质的。王首麟从浩瀚的历史文化遗产中撷取素材,将其凝聚为自我观照的空灵意象、主客体交流的浑然意象。作品中由墨色丰富变化而延伸出的丰富交响,是他心灵体验的幻境,更是一种生命节奏的意象化。他感到要把自己的艺术推向更具现代意义的新阶段,就必须到一种新的生活中,去提炼出与现代精神相通的积极因素,使自己的作品获得新的境界。
云南多民族的共生共存孕育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及歌舞、风俗、工艺品、服饰、建筑、饮食、节祭等等,构成了云南特有的山山水水各见人间千秋的人文景观。文化资源肥沃的红土地,也滋生了王首麟新的想象力,让他亢奋。
多年来,王首麟在教学之余,经常挤出时间,以饱满的创作热情深入到农村、城镇或少数民族地区,到劳动群众中去体察感悟,收集创作素材,进行创作和艺术表现。而他的高明之处是不停留在再现生活表象的层面上,而是反复深入地研究生活素材,找出蕴藏于其中的人生况味,将人物造型的准确性与艺术审美趣味性相结合,力求将人文精神、乡土情怀融入一种浪漫情调的诗情画意之中,藉以提升作品的美学品位和格调。
2001年,王首麟通过非常艰难的道路进入怒江,看见大山中的村民安详地唱圣诗时,天壤之别的文化在他们身上完美地和谐。和怒族混居的傈僳族则身怀上刀山下火海的绝技,“刀杆节”时,小伙子在火堆中打滚、在刀杆上上下,人却毫发无损。他们在没有伴奏的条件下,四声部合唱炉火纯青。散居在独龙江中的独龙族,在上个世纪末公路修通之前,因为每年12月到来年5月的大雪封山而断绝与外界的一切联系,至今保持独特的生活习俗,妇女脸上的纹面堪称一绝。他的感觉是,在这自然神秘的崇山峻岭中游历过,和怒族人喝过同心酒、和傈僳族人一起泡过澡潭会,独步怒江峡谷后,才会对生命的纯净重新认识。
2003年,王首麟带学生到西双版纳去写生,在傣寨看见几位年轻的傣族人在悠闲地玩扑克牌,就问他们为何不出去打工,人家反问:“为什么要出去打工?”王首麟说可以挣钱改善生活、享受生活。他们却快活地回答:“我们现在已经可以每天吃到竹筒饭,可以晒着阳光玩耍了,我们还要去挣钱过什么样的生活?”王首麟很感慨,他告诉记者:“与城里忙忙碌碌的名利生活相比,他们古老缓慢的生活节奏,简朴真诚的人际关系,极低却仍然享受的生活质朴要求,不能不令疲倦的都市灵魂受到触动。”
他也希望从世俗的忙碌中脱离出来,单纯地去搞艺术,做一个真实的画家,简单,从容,快乐。
他用心去画西北的牧驼场景,画沧桑的维族老汉,画甘南身躯伟岸好似一座座山岭的藏民,画云南崇山峻岭的集市中那些衣着质朴却阳光满面的山民。为了表现这些纯朴人民对生活的自然热爱,王首麟教学之余,背上行囊,风风火火地去赶集、参加少数民族节日,扯家常、喝交心酒、拍摄经典瞬间,收集了许多素材后,回到昆明,所有的场景、风俗、人物、情感都已蕴藏他心中,他就站在画纸前,不打草稿,放笔起画,直抒胸臆。
记者在画室看到不久前云师大为王首麟举办个人画展展示的一批画,内容主要为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意境彩墨写意画及表现云南少数民族风情的白描写意画。不难看出,他在绘画中常常把几组简洁而又单纯的意象联缀成诗意的图式与画面,并熔铸成富有神韵的整一性风格,展示出潇洒灵动的形式语言特点。在意境彩墨写意画创作过程中,他喜欢放纵粗犷、凝重简练的线条,喜欢厚实雄浑、洇润淋漓的墨色;惯以大笔复色,任情泼洒,放笔直取;行笔中把握节奏,笔断意连,随机生发,意到为止。
我们慢慢展开记录甘南藏民、滇南少数民族风俗人情的白描写意长卷画,每幅作品上都有几百个形神各异的人、狗、牛羊或农产品、担筐等,样样都是用笔精细,形神兼备。
每完成这样一幅无法再复创的“心血”之作后,王首麟都感到疲惫不堪,同时也感到很自豪:“我是用心记录令自己感动的人和事,记录这些质朴生活现象中的人生况味。”
这种人生况味,以一种散淡隐逸的方式出现在他的作品画面中,人与物显出一种从容与和谐的态势,在闲适与优雅的氛围中结构出王首麟胸中特有的文化情怀。
简单最重要
2005年,王首麟的一幅记录云南少数民族赶早集的情景生活水墨画《早市》(约29.2平尺),在参加一次画展时,以5万元起价,8万元拍卖成交。
业内专家贾德江认为,对于传统的把握,就中国画来讲是不可缺少的,这于技法是如此,于观念上更是如此。只有对传统有了相当的把握,才算对中国画的笔墨“语言”有所领悟。但对一个中国画家来讲,即使是对传统有相当的把握,似乎仍不能算上升到真正有意义的价值层面,因为艺术的可贵之处在于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创造。中国画感人至深的地方正体现在源于传统而又呈现独家妙想之处。“当代著名人物画家王首麟正是这样一位注重传统的把握而又勇于创新的艺术家。走进他的水墨世界,你会被一幅幅水墨酣畅、用笔泼辣奔放、情景交融、艺术语言丰富多彩的画作所吸引。这除了他诗一般的意境经营外,和他画面中用线用墨的节奏感、韵律感分不开,然而在他的笔墨运用中,又充分体现出他对中国画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其实,早在上世纪90年代,王首麟的作品就以独具的神韵著称于中国画坛,以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被政界和工商界人士注目。然而,在理想和商业的交结不清中,他的神思都倾向了理想,专注于艺术创作。
“没有东西是没有代价的,当你没做好精神准备的时候,你得到名和利都会变成负担。”王首麟希望自己的创作没达到理想的境界时,不要承担过多压力。
王首麟在根据不同的人物、景物特点来提炼笔墨技巧的各种艺术表现力时,有一种艺术神思与绘画意象于一体的气质。但至今,被人拉着去参加时尚活动,他就会很不自信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我觉得大家反正都是来赶一回时髦,觉得这些事情其实跟我个人和我所想的根本没有任何关系。”
在追求理想的境界中,他认为:“简单最重要。”
王首麟说自己,本性难移!
来源:网络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