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化”来自“欲望标本”——关于陈劼的欲望标本油画系列

        作者:核实中..2010-07-16 11:22:27 来源:网络

        陈劼的绘画“欲望标本”系列,是描绘了在当今社会人性异化的典相。是城市商业文明快速变化的消费社会带给人们各种欲望的综合体现,是对欲望社会人性异化的整体归纳,也是艺术家个人化的精神体验。

        我们知道,“异化”作为哲学概念,其含义是指主体在发展过程中,由于自己的活动而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 然后这个对立面又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而转过来反对主体本身。简单说,同化作用是把非己变成自己;异化正好相反就是把自己变成非己。艺术家的敏感是在于,关注在社会背景下人类种种活动产生的本质,而非哲学范畴的形式逻辑。艺术家是会从自身的精神体验中,来表达对社会的反思和批判。

        在陈劼的笔下,我们看到了充斥画面的社会各种欲望景象:有眼花缭乱的时尚性感女郎;也有文人雅士崇尚的笔墨书法;以及代表着仕途欲望的泛政治图象;还有天马行空的无序符号;甚至还具体到社会生活相关的实物本体也出现在画面中。等等这些,实际上是陈劼的身外的这个万花筒时代,是欲望景象的综合表现,是社会表象的直接展现,是人性异化的客体。而艺术家内心真正关注的,却是这一个个被简化到只有外轮廓的空洞的人形背后,被整个商业社会逐步异化的主体——人性本质。从主体的角度看,人类异化的进程是渐进的、模糊的,从而主体形象也是随着异化的程度,变得模糊、空洞,甚至只剩下剪影。从这一点上我们看到的是艺术家社会性和人性的体现。

        陈劼的绘画,单刀直入,直接进入主题表现。他是通过三种符号化的语言来构成画面的形式主题,从而达到某种特定的艺术语境。一,是常见的数字符号,如数字、“+-×÷”或“√”等。二,涂鸦式的社会景象,如人形、房子、汽车、钱币等。三,是社会生活的实物本体,直接剪贴。用艺术家自己的话来说:“它们的特定组合,形成某种含义的艺术图式,从而形成一种艺术表达语汇,这是我在艺术本体语言上做的一种尝试和实验。”

        从陈劼绘画的表现手法来看,我们可以看作是“社会现实主义”的回归。它有别于中国早期的“社会现实主义”的表现形式(如,上个世纪30年代的版画运动,以及1970年代末的“伤痕”、“乡土”、1990年代的“玩世”和“新生代”的“状态现实”等)。是新世纪状态下,一种新的抽象的“现实主义”表现。是对社会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的一种突破和尝试。它不再是社会生活的再现,而是用一种抽象的视觉形象和符号,来表现社会生活的种种异像,来延续艺术家对社会的独立思考和批判。它依然是“现实主义”思维方式。

        在当代艺术各种“主义、思潮”横流的今天,陈劼依然用他艺术家的良知,坚守属于他自己的社会责任,朴实地表现着自己对于社会的精神体验——欲望标本。实质上,艺术家是用一种新的“抽象现实主义”手法,为现实主义在今天中国的发展提供一种新的可能性。用“现实主义”的思维方式,在表现“人性异化”这一社会主题。是延续油画艺术本体语言的一种实践和突破。

        (作者系中央美术学院 教师 艺术策划人)

         

      Processed in 0.174(s)   64 queries
      update:
      memory 4.513(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