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影沉醉与生命战栗——读吕顺作品有感

        作者:核实中..2010-07-16 12:07:17 来源:网络

        看吕顺的油画作品,不知怎么,就想起了唐代、诗人和一首写得非常奇特的诗:“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白居易《花非花》)——也许是因为画面的朦胧,也许是因为色彩的幽美,尽管绘画作品必须描绘,但吕顺让我们感觉的却是幻影。

        吕顺笔下的场景,似乎总是处在深水之中,或者被浓得化不开的潮气所笼罩,晦暗、幽深、含混而模糊。画家善于把水影天光折射成满幅刻画的线条,如玻璃板破碎后留下的冰裂纹。由此,观者和画中影像终隔一层,处在异样和不无紧张的视觉反馈中。事实上,作品充满古典华丽和东方神秘。花卉、植物如浮藻般迷离而虚幻,在蓝绿背景的湿度与深度中,肉红色的花朵与动物产生出令人眼跳、也令人揪心的色彩效果。无论是斜出的枝尖,还是跃起的昆虫,对观众的视觉都有一种挑衅性。在美丽得令人沉醉的画面中,你会隐约感觉到说不出的恐惧,就像我们面对一片沼泽,优美的景物、深远的雾气,既有诱惑也有威胁。正是这样一种心灵意象,才使得吕顺的作品成为当代人精神心理的透视。这是关于精神的风景画,画家对于个人心理的变化与表达是敏感而微妙的。

        也许吕顺创作伊始就面临一种危险性,因为心灵化的自我迷幻,往往容易流于审美惯性而缺少动力机制。当然,陷阱也就是难度,关键是艺术家能激发怎样的艺术观念与绘画才能。吕顺除了巧妙地呈现心理矛盾以外,其突出的创作构思,就是在风景描绘中着力表现那些充满活力的动物。猕猴、山猫、野猪、蟾蜍、青蛙等等,或者是主角,守护幻想的领地;或者是群体,洋溢繁殖的能力。它们像是湿地中的精灵,熟悉的形象有着令人陌生的表情:惊惧、警惕、戒备与战栗。画家通过这样的描绘,提示出欲望作为生命本质对人的冲击,也提示出精神作为存在本质对人的意义。

        当代文化以消费、时尚和大众化为主流,必然导致表层化与表徵性,而艺术家立足于这样的文化潮流中,并非只能随波逐流,相反,真正的艺术家必须逆水而行。对个体价值的渴望,离不开对精神深度的追寻。人作为自我精神的丰富与发展,决不是金钱和权力驱动的时尚所能操控的。吕顺作品以其对个体心理的深度体验,反拨这个时代的肤浅,其象征性的图像会给我们带来许多感触和启发,尽管他的画面如梦似云。

        2007年10月17日
        四川美院桃花山侧

      Processed in 0.112(s)   64 queries
      update:
      memory 4.507(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