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情时代的视觉预言——吕顺动物艺术的启示

        作者:核实中..2010-07-16 12:08:31 来源:网络

        暗无天日的画面里充满着野猫、笨猪、青蛙、蜘蛛和蚊蝇,它们蠕动、爬行、交媾,肆无忌惮地吞噬着周围的一切,同时也将这个世界变成了它们的领地和巢穴——在它们疯狂的大快朵颐式饕餮面前,自然与人类社会都在劫难逃,鲜花、绿草、汽车和公路,所有的一切都被肢解和撕裂,都被一遍遍、一层层地包裹和覆盖而逐渐腐烂。这一切景象是艺术家吕顺展示给我们的,在这个视觉世界之外,在艺术展览的场所之外,现实生活似乎全然有着自己的规律和节奏,可我们面对艺术家的作品时,却依然产生了毛骨悚然的惊愕和挑筋点穴的痛快。这个视觉世界,正在与周围现实世界进行着博弈,也正在对我们观众的精神世界进行着追问,这是一次艺术与现实的精神拷问之旅。

        今天,所有的人都在使用和分享着商业社会物质化的生产品。然而,生产和使用包罗万象的人工制品过程中无所不在的物质交换规则及其对人精神心性的影响感受,却作为对人性自由潜在的限定而隐隐作祟又无从说起。这是人类自由天性在现实物质化世界里的宿命,这种晦暗的力量和无形之手牢牢控制着人们的神经和意识,使人们在为自己的理性智慧所创造出的前所未有的物质化景观世界感到自信和欢呼雀跃时,在感性心性方面严重缺失又难知究竟。人们在感官被各种人工制品填充以至于膨胀的同时,却在内心的精神深处背离了原初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当人成为自然母体的主宰的时候,人的处境和人自身的心性将面临着重构和变异,人类可能正面对着自己所造成的巨大灾难和危险!

        吕顺就生活在我们这个经济高速发展与贫富差距加大共生、物质日益丰富与环境快速恶化相伴、欲望无限膨胀与道德急剧丧失为伍的时代,他使用和分享着发展带来的产品和成果,却也敏锐地体会到发展所带来的缺失,他以一个艺术家特有的想象力和穿透力,为我们描绘出人类对自然主观征服和泛滥开发造成的自然与社会的双重缺失之后的恐怖图景。美国电影《后天》讲述了在不久的未来,因为人类的无节制生产和疯狂享受造成大自然冰河时代的又一次来临,严寒和冰雪覆盖了纽约的一切地面物质文明。现在,吕顺用他手中的画笔为我们描述了一个“中国版”的《后天》。在这个版本里,时下流行的脸谱化和表情化的视觉套式,被幽暗画面空间里时现时隐的动物众生相所代替,更被这些生物分泌和排泄出的体液和尸体所代替。在这个没有人的世界里,动物成了画面的主宰,也成了人的世界的寓言。

        在当代艺术中,对动物凶猛和变异的表现,成为一种重要的现象。动物不再是以往那种温顺可爱的配角了,动物有其自己的性格特征和行为方式,动物的凶猛和变异,作为对人类自身难以克服的顽疾的反叛和反映,开始在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中大量出现,动物与动物性,身体与身体性,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被艺术家们关注和强调。在传统艺术特别是中国传统艺术中,欲望的表达以心理的想象为最高上限,身体性和动物性的感觉是要杜绝的。但是欲望毕竟是以动物性的身体为承载物的,试图在艺术创作中将欲望脱离开动物性的身体而更多地交给意识和心理活动,并且加以任意的剪裁,终究难以应对人类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以及自然环境的一系列深刻变化。

        当身体性的欲望之门更能够包容和把握当代日益丰富和变化的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的时候,当动物性的感官感觉更能够突显当代世界的全方位意义的时候,艺术家们对欲望的身体性和动物性的倚重,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了。然而,学理上的逻辑要求,必须要和恰当的艺术形式结合起来才是真正有效的作品。现有的比较成熟的艺术形式主要指以平面绘画艺术和立体雕塑以及装置艺术为基本媒介载体的视觉语言创造,当然,肉身化的人体行为以及活体动物和动物尸体,也是一些艺术家使用的艺术媒介载体。进入新世纪以来的这几年里,一批坚持用艺术媒介载体进行创作的中国艺术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他们在当代文化身体转向的思潮中,通过表现动物来关注身体的动物性,努力恢复人类知识的完整性,抵制理性和知识的盲目扩张对人自身的伤害,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而吕顺正是构成这道风景的重要一员。

        在吕顺的作品里,猪的形象在动物形象中出现得最多,它们被艺术家描绘得贪婪和懒惰,它们甚至于像圣徒那样占据着餐桌,上演了“动物版”的《最后的晚餐》。动物形象对人类形象的取代和占领,以及动物形象在油画和雕塑中被塑造成如此的肆无忌惮,显然透露出艺术家对当代社会现实中无节制消费和享受剥蚀人的完整心性的愤怒和批判。动物之于人,动物性之于人性,肉体之于身体,感官之于感觉,这些意识维度,在我们观看吕顺作品时,被一次次地唤起。艺术家在自己的创作中,以动物为契机,以转喻的方式,让猪、猫、蛙、蜘蛛等动物作为人的替身,让肉体来替代身体,用身体的动物性来揭示人类自身的局限性。因此,动物形象,在吕顺的艺术中是作为人的动物性和感知性的转喻而出现的。通过动物的乖张、变异的形象来展现人类自身的问题,这才是吕顺手中动物艺术的诉求对象和真正含义。

        所有这些思考和判断,无论对于吕顺还是对于观看者来说,最终都必须落实到视觉语言创造上,只有后者才是决定艺术家之所以是艺术家而不是思想家,视觉语言之所以是视觉语言而不是文字语言的根本。我们欣喜地看到,吕顺以其成熟的油画表现技巧,令人难忘地展示出在自然和社会双重缺失之后人类可能面对的危险恐怖处境。昏暗的画面空间没有阳光,没有云朵,甚至没有空气,一切都被层层覆盖和重叠,而四处涌动的微光告诉我们,这里发生着动物性欲望与身体理性之间令人窒息的无休止纠缠。吕顺用充满激情的跳动笔触和线条,一遍遍、一层层描画着这个被各种生灵和幽灵控制着的世界,也一遍遍、一次次撕扯着这个被欲望和感官腐蚀的世界——一切都在腐烂,一切都变得粘稠,它们仿佛死水里的水藻和气泡,正发出掩鼻恶臭,但却有着罕见的幽蓝与深绿。这种层层覆盖又重复交错的表现手法,一扫时下盛行的平涂手法,让个人的技巧和才情得以充分的展现和释放,没有了设计性和图案化,却充满偶然性和情绪性,画面的形象与意象彼此重重叠叠,变幻莫测,挑动着观看者的神筋,唤起了人们身体的感觉,意味无穷,具有强烈的绘画性。

        2007年我在策划《动物凶猛——动物艺术的中国方式》展览时,曾经撰文谈到,人当然不可能再回到茹毛饮血的原始时代,当代艺术对动物的重新关注,是要对作为动物近邻的人身体的动物性感觉和感知的重新回归和抢救,而不是对动物体貌的物理学意义上的简单表层描绘。动物形象的重新重视,是因为人在今天开始正视人自身理智之外的动物性的身体,动物形象不过是作为人的身体的动物性的投射和隐喻而成为思想家和艺术家们选择的目标的。人的身体的动物性和感官性,在今天的当代社会里,作为自然与社会的各种信息的承载体和传播体,正前所未有地成为人文知识分子当然也包括视觉艺术家关注现实对人深刻影响的重要途径。我认为当代动物艺术的基本特点必须从这样的层面来理解,这才是当代文化中人与动物关系的准确表述。从这样的意义出发,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吕顺近年来的工作是极有价值的,因为他用人们熟悉的视觉艺术媒介,预言出人的危险境遇,清晰、准确和有效地通过对身体的动物性感知维度的倚重,表达出人对这种梦魇版处境的生存体验。

        2009年10月18~19日

      Processed in 0.146(s)   64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