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岸·彼 岸:吴冠中艺术50年经典回顾 作者:贾方舟 

        作者:核实中..2010-07-24 11:20:19 来源:网络

        《此岸·彼岸——吴冠中艺术50年经典回顾》展于2003年10月12日晚在新加坡首间私立美术馆隆重开幕。



          由印尼华裔企业家、收藏家郭瑞腾先生创建的“好藏之”(Art Retreat)美术馆和吴冠中美术馆分别坐落在新加坡乌美湾一座工业大楼的一层和五层。《此岸·彼岸——吴冠中艺术50年经典回顾》即为美术馆开幕首展。展览开幕式盛况空前,来自新加坡、中国大陆、港台及东南亚艺术界、新闻界、画廊界、收藏界的佳宾云集,前来参加吴冠中美术馆揭幕仪式及吴冠中回顾展的还有印尼交通部长、新加坡教育部长。新加坡美术馆、新加坡《联合早报》和“好藏之”美术馆还于开幕当天上午联合举办“吴冠中与中国现代艺术”座谈会。并由新加坡美术馆馆长郭建超、香港艺术馆馆长朱锦鸾、大陆批评家及本次展览策划人贾方舟出席主讲。



          我因被邀请以“策展人”身份参与了这个展览及座谈会的筹备工作,现就有关吴冠中美术馆的缘起及开幕首展的策展理念以及有关吴冠中艺术的分期和评价等问题概述如下。



          关于本次展览的缘起



          创建“好藏之”(Art Retreat)美术馆(“好藏之”一名原自郑板桥的一块牌匾)和吴冠中美术馆的郭瑞腾先生是东南亚著名收藏家。已有15年的收藏历史,现有藏品1500多件,其中包括欧洲大师级艺术家如毕卡索、莫迪里安尼,中国艺术家潘玉良、常玉、徐悲鸿、吴冠中,东南亚艺术家李曼峰等。甚至一些年轻的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如夏俊娜1995年油画年展获银奖的作品《秋》)他手中都有。其中仅吴冠中先生一人的藏品就有150多件。所以,当他接受朋友的建议,准备建立美术馆,让大众一起来分享他的艺术喜悦时,他不仅决定在开幕首展上展出吴冠中的作品,而且决定专设一间“吴冠中美术馆”,在开幕展结束后仍将继续陈列他收藏的吴冠中的作品。



          郭瑞腾先生收藏吴冠中作品先后已十年有余。他所以对吴冠中的艺术情有独锺,是因为他对吴冠中的“钦佩和尊敬”。他在“展览前言”中说:“对我而言,这个美术馆开幕展专为吴冠中而举行是深具意义的,因为吴先生不仅是伟大的艺术家,也是我的好友。我就是因被他的作品深深的吸引而且得到启发,才开始认真收藏画作,并进一步产生兴趣去深入了解艺术。所以,吴先生与他对我生活带来的影响即是‘好藏之’创立的缘起”。



          由此我们不难看到艺术家与收藏家互为促进的良性关系。一个收藏家通过他的收藏行为对艺术家所产生的影响自不待言,郭先生所谈是艺术家如何影响了他的生活。正是吴冠中的艺术所深具的魅力,使郭先生真正对艺术发生兴趣并走上了收藏家的道路。他至今对最初涉足收藏的偶然性记忆犹新:15年前他到雅加达一个购物中心去理发,因等候无意中走进隔壁一间画廊。画廊老板热情细心地向他介绍每一件作品,让他觉得不好意思而一下买了6张画,这便是他收藏的开始。但在那时,他还并不真正了解艺术。15年后的今天,他让我感到他已俨然是一个艺术行家。他对吴冠中艺术的了解、对每件作品的研究使我甚感惊讶,美术馆的资料室和他的客厅摆满了有关吴冠中的各种画册和资料,他对吴冠中的画也是如数家珍。特别让我感动的是,为了使这个回顾展能真正展出吴冠中的经典之作,他不惜放弃自己收藏的同类作品而去借别的藏家手中的藏品来展。以他这样严谨的作风和对学术的尊重,我推断他在他自己的事业中也必定是非常成功和杰出的,虽然我对他这方面的情况一无所知。



          关于本次展览的策展理念



          吴冠中的第一次个展是在1943年,即他从国立杭州艺专毕业后的第二年,后到法国留学。回国后直到1978年(事隔35年)才有机会举办第二次个展。此后大大小小的展览在国内外就没有断过,其中有规模的展览也很多,直至被邀请到大英博物馆以“20世纪的中国画家”的名义登入西方这个大雅之堂。7年后,中国官方文化部又以鲜有的姿态(很少有艺术家获此殊荣)出面为其主办了《1999吴冠中艺术展》。



          鉴于以上情况,本次展览的策展理念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展览规模不求其大,旦求其精,即要在出展作品中体现出吴冠中艺术的经典品格;二是作品数量不求其多,但要体现吴冠中一生的艺术求索,即要办成一个“微缩”的吴冠中艺术回顾展。



          鉴于以上两点,本次展览的主题确定为《此岸·彼岸——吴冠中艺术50年经典回顾》。



          有关“此岸·彼岸”这一主题,我在展览序言中作了如下阐释:



          一, 它是对吴冠中艺术人生所作的概括。



          “岸”源于“水”,岸与水相连。无“水”的陆地不成其为“岸”。吴冠中生在水乡,所谓水乡,就是在河道纵横的岸边建房筑屋后形成的村落。吴冠中的家门前就横着一条小河,他就生在小河的“此岸”,从“此岸”望着“彼岸”,一步步长大,一步步走向“彼岸”,走向人生的理想……



          吴冠中是靠写生起家,因此他把自己的艺术人生戏称为“江湖生涯”。一个“走江湖的”,无非是从江岸湖岸的这边走向那边,又从那边走向另一个那边,离去,归来,归来,又离去,一生劳碌,一生奔波,一生求索,从此岸到彼岸……



          吴冠中的艺术人生正是如此,从此岸到彼岸,东行西走,探古寻今,上求下索,一生处在“归去来兮”的途中,往返于诸多的“此岸”与“彼岸”之间,“彼此”复“彼此”,真可谓“此一时,彼一时”……



          二, 它是对吴冠中艺术历程所作的概括。



          吴冠中的艺术经历了从东方到西方(又回到东方)、从油画到水墨、从具象到抽象,也即从已知的此岸到未知的彼岸的过程。



          东方与西方,东方是次岸,西方是彼岸。



          油画与水墨,油画是此岸,水墨是彼岸。



          具象与抽象,具象是此岸,抽象是彼岸。

        吴冠中的艺术所经历的正是这样一个过程。对他而言,“彼岸世界”永远是一个充满诱惑力的、令人梦牵魂绕的世界。康德认为,人类的认识能力只能达到“现象”而难以达到“本体”,即所谓“知识的此岸性”。要超出“现象”而认识那个“自在之物”——“本体”是不可能的,这就是“知识的彼岸性”。因此他认为“此岸”的“现象”和“彼岸”的“本体”之间存在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但在出生于水乡的吴冠中来看,从来就没有无水的“沟”,既有水,彼岸就是可以抵达的。未知不等于不可知。彼岸世界是一个难以抵达但却可以抵达的世界。正是基于这个信念,吴冠中才不断地“走向彼岸”,走向未知,甘愿做一个“永无终结”、“永无归宿的过客”。



          三,它是对吴冠中作品的诞生与归宿所作的一个隐喻性描述。



          吴冠中是一个深深地眷恋国土的艺术家。50年代初,他决心从法国回到中国,在自己的土地上辛勤耕耘了整整半个世纪,创作出大量的作品。但是,他的艺术在自己的国家始终没有得到足够的肯定,至今还腹背受敌,毁誉参半。这不能不叫已入耄耋之年的吴冠中心中暗然。然而,生发在“此岸”的艺术,却在“彼岸”得到了回响。在“大英”彼岸,在法兰西彼岸,在东南亚彼岸得到超乎寻常的认可和首肯。“琴声”在此岸,“知音”却在彼岸。从而使吴冠中的好多好作品都流到海外。而今,要在中国大陆为吴冠中举办一个回顾展已没有条件,除非有人出巨额保险从海外去借作品。然而,无论面积和人口都要比中国小得多的新加坡却能做到这点,因为吴冠中的很多精品都被这里的收藏家收藏。



          新加坡是一个岛国,四面临海,国人就生活在一条海岸线之内,想必对“岸”的含义会有更深的理解。在新加坡“此岸”,对中国“彼岸”的一位艺术家投以这样巨大的热忱,对他半个世纪的劳作做这样一次经典性的回顾,作为这个展览的策展人,我不能不为此而深深感动。



          有关吴冠中艺术的分期和评价



          本次回顾展在大的结构上分为两个部分:水彩、油彩部分和水墨部分。在每一部分中,又分别作了一些分期的尝试。这样来分并非着眼于画种的不同(对于吴冠中只有媒介材料的不同),更重要的是因为它体现着画家艺术历程中的不同阶段。



          50年代,吴冠中作画以水彩为主,时亦兼作油画;60年代前期,兼作水彩与油画,并侧重于油画;“文革”期间八年搁笔没有作画;70年代,以油画为主,并开始尝试作水墨;80年代以后,渐以水墨为主,也兼作油画。在油彩与墨彩之间往返穿梭,轮番作业。但就整体而言,八、九十年代水墨越来越成为其绘画的主要媒介,一些大型作品均是在水墨中完成。



          水彩、油彩部分:



          从1950-70年代,吴冠中的艺术成就主要在水彩、油彩两个部分。1974年以后,吴冠中开始尝试水墨画创作而放弃水彩。所以从媒介材料的选择看,五十年中先后经历了从水彩、油彩到墨彩并相互穿插的三个段落。如果从艺术风格的演变过程看,在水彩、油彩这个部分大体上也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即形成时期、成熟时期和风格化时期。主要以水彩为媒介的50年代是吴冠中艺术的形成时期。当初,吴从法国归来后想作的并不是风景画,画风景是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所作出的不得以的选择。因此在早期阶段,他对风景画创作还处于一个在写生中探索的过程,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创作思想。到50年代末60年代初,他在风景画创作方面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并总结出一套完整的风景画创作理论。看起来画得很写实,但却绝非西方式的“对景写生”,他自创了一种“移位写生法”,即在写生中不断综合、融入创作的因素。因此,60-70年代是其风景画创作的成熟时期;80年代以后,吴冠中开始走出国门,有了更大的活动空间,创作上也向着更加个性化、风格化的方向发展,作品也在写实中融入了更多的表现性因素,也可说是受到其自由挥洒的水墨的影响,从而使他对油彩的运用进入一种更加自由的境界。



          水墨部分:



          吴冠中的水墨大体上也经历了三个阶段:即70年代对水墨这一媒介材料的熟悉和适应时期,80年代的银灰色时期和90年代的黑色时期。



          吴冠中虽然在早年从师潘天寿学习过传统绘画,但三十多年后重新拿起毛笔却不是为了接续传统。而是要在这一传统媒介中走出自己的路。因此,在面对这一新媒介的最初几年中,还未能充分展现出这一媒介本身的优势,作品偏繁,偏写实。进入80年代以后,精彩之作频频出现,并且构成了他清新、抒情的银灰色(即以淡墨为主调)时期,作品偏简、偏淡,偏抽象。90年代以后为他的黑色时期,作品趋浓、趋密,趋深厚。表达上更加自由,形式上也进入到纯抽象领域,主题则趋向表达人生况味和对生命历程的思考,因此作品更多地显现为一种精神境界。



          有关吴冠中艺术的评价:



          吴冠中于1950年从法国留学回国,怀着满腔热血报效祖国,但他所学与中国当时的国情不合,难以施展才智,三十年受压,没有发言的机会。但他并未因此放弃在艺术上的追求,水彩、油画中的许多经典之作都是在这一时期完成。70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吴冠中虽已近花甲之年,但憋了30年的话终于有机会敞开了。他连续举办展览并发表一系列言论,成为中国美术从僵化的创作模式转向现代的开路先锋,成为中国美术进入开放时代的一面旗帜。在此后的许多年中,他对中国现代艺术所产生的影响以及他在油画本土化、中国画现代化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和获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在中国的现代艺术史上,吴冠中的地位和价值是无人可以取代的,继他的老师林风眠之后,他作为中国现代艺术的一位开拓者当之无愧。也正因为如此,他所受到的攻击也最多,但愈是如此,愈可以证明他作为中国现代美术的一个开拓者的地位。

      Processed in 0.153(s)   64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