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工笔画造型的写实风 作者:姜冬莲

        作者:核实中..2010-08-03 14:49:09 来源:网络

        由于西方绘画观念与语言在中国画坛的渗透,对中国画的本体语言产生着不逆转的冲撞,加之中国画画家对长久不变的传统程式与审美规范的不满足,使中国画超越定势、寻求突破成为必然。
        20世纪末的几十年,社会的进步带来了创作的繁荣,广大工笔画家钩沉索古,更深层次地理解、运用艺术传统的精华,又在频繁的艺术交流中,沉稳地借鉴外来艺术的优长,推进了工笔画造型的写实语言的探索。

        形象的个性表现

        工笔画有着勾勒、渲染工细的特点,因而相对于水墨写意画而言,工笔画一般被认为长于写实。现代工笔画的写实探索,当然不仅是描绘的精到、深入,更主要的在于造型观念上的改变,在于观察方法和造型技巧上的变革,表现为西方写实主义在中国画领域内的引进和提倡,它推动了中国画家重视面向生活,着眼于现实。提倡写生的写实法,对匡正历史上曾经的摹古因袭风有着不可低估的意义。生活中的形象是千姿百态的,具有丰富的变化性,强调写实法就是要不囿于既有的造型程式,表现出现实形象鲜活、生动的特点。一种表现手段体现的是一种观察习惯和思维,西画写实法的观察是忠实于眼见,感性认识大于理性认识;而中国画家造型是主观意识重于客观眼见,重主观的心象表达。中国传统工笔画虽也有“应物象形”的写实性,但还是受传统技法程式和审美规范的制约,而不可能在写实的路子止走得太远。现代工笔画家巧妙地融合西方绘画中的写实法,加强了传统工笔画的写实深度,注重了对客观的表现,这在一定程度上,有悖于传统的造型审美观,如此的实践导致了传统工笔画观念形态向写实再现的观念形态的位移。
        现代工笔画写实造型的特点,首先表现为形象塑造所具有的真切感人的魅力。这种打动人心的魅力来自于那画面形象的个性趣味。不难发现有些画家笔下的形象可能就直接出自生活中的原型,有别于传统绘画的造型模式,从而摆脱了造型概念化的习气。在表现手法上,画家敢于突破既有的程式法规,在形似问题上破除传统观念的束缚,使造型刻画细微而深入,而非不求具体描绘的概括取形。
        如前述及,中国画在历史上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画家的眼睛只盯着前人,缺少对自然生活的研究与描写。分析古代工笔画,有的作品明显存在着造型程式化、概念化的弊端。比照现代写实工笔画,其造型的生活化、形象的个性化表现打破了空泛概念的传统造型程式对生活的歪曲,以鲜明的时代特征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淡化用线的意图

        勾线然后敷色是设色工笔画的基本程式,线是中国工笔画家造型的主要手段。 现代工笔画家在工笔画创作中,有意地淡化用线,反映了画家探索写实的思考和审美趣味的变化。所谓线条,是形体各个面在转折或明显过渡时形成的边界,从几何学上说,是两个平面的边界。按物理学而言,这种线是不存在的。中国传统绘画讲求以线去表现大千世界,画家在面对客观物象那多维的空间与复杂的体面并以线去表现时,自然已脱略了纷繁的表象,不囿于物象的表征,而以主观意识的移入进行着意象的表达,可见中国工笔画的用线具有抽象、概括的特点。作为工笔画的写实追求则力图朝这一特点的相反一面发展。很明显,抽象与具象、概括与具体、写意与写实分别是相互矛盾对立的两极,探求写实的工笔画家造型,希望具体入微的深入描绘,尽量地舍弃抽象概括的写意成分。试图将线的表现减弱,进行淡化处理,便成为画家自然而然的选择。现代画家的实践,是在民族气派与再现之间寻找一种平衡。
        从画面的效果来看,传统工笔画在敷色时,线在其中不仅起到界定形体的作用,还给人以装饰感,加强了画面平面的视觉。这种效果也与画家的写实追求相违背,追求写实势必要打破这种装饰或平面感,由此便形成了求装饰感与求体量感的矛盾,现代写实的工笔画家淡化用线的做法,同样体现了画家为解决这一矛盾的思考。
        淡化用线就是使线在画面上不再被突出出来,自然地隐含于色墨中,抑制线在造型方面的表现性,而将精力更多投注于块面与结构凹凸变化的描绘,通过丰富的色、墨层次去体现物象的体积与空间。工笔画的写实追求是在失去某些传统审美趣味上的再发展,线的魅力的损失,换得的是写实因素的加强。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对传统的继承上是围绕着取舍的突破。
        光与明暗的运用
        艺术的创新,往往出现于多种语言的重新组合,在这种组合中,产生出更富表现力的艺术语言。现代工笔画家通过引入西功对光感的表现,从而使工笔画在形式语言与意境的表达上得到了开拓。外来艺术与民族艺术的融合,是一种积极对话的成果,对话的前提是理解对方的意思。中西绘画是两个不同的绘画体系,各自的技法样式、造型规范和审美要求均存有差异。在西方画家看来,自然物象在人们眼前的呈现是因为光的照射,他们正是运用这一原理,去研究对物象的描绘,通过光影的层次变化去再现物象,以亮调、灰调或暗调去表现由于光线的强弱所产生的视觉差别。而中国传统工笔画造型避讳对光的描绘、追求的是排除外光干扰的平面化造型,即所谓平光状态下的表现。现代工笔画家在造型时则借鉴了西画的光感表现,它不是照搬西画写实那一套观察和描绘的方法,在实践上是不讲求固定光源的客观科学性,而是随心地安排光斑的跳跃或光效处理。从表现手法上讲,由于是根据主观情调或画面效果的需要出发去体现光感,因此具有更多灵活多变的特点。在造型方面,因为光感表现的介入,带来了画面色墨层次的丰富变化性,以及形体的厚度感。在造境方面,画面因光感的巧妙渲染,大大烘托了一定的气氛,帮助了意境的营造,跳跃的光效让人感受着生命的激荡,共享自然万物平等共渡的欢悦,忽明忽暗的光影,氤氲浑然,令人萌发探访寻幽的情怀。
        有了光便有了物象明暗关系的变化,明暗与光是联系在一起的。当早年的改革者将明暗素描法运用手中国画并主张“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徐悲鸿语)以来,就因为因此所产生的效果与中国传统绘画审美追求指向上的偏离而一直受到或褒或贬的争论,如何地融合则成为画家长期思考的课题。传统工笔画造型与素描法造型在审美要求与规范方面的冲突是客观的存大,对其差异的化解是不可能的,惟有在相互冲突的夹缝中寻求出路。画家的着力点在于抛弃光源的约束和明暗调子的描绘,注重对物象结构的表现。所谓“结构”指的是物体的结合和构造。客观的物质存大的往往都是以复合的状态出现,比如当我们从造型艺术这个角度去观察人的时候,他的结构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解剖结构,二是形体结构(即几何结构),是物象各部位基本几何形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及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解剖结构决定着形体结构,是认识对象之形形的基本出发点。在工笔画的造型中,对明暗的表现从结构入手,就能避免各种表面现象的纠缠而抓住物象的本质特征,在掌握了结构及其透视变化规律的基础上,画家可以不再拘泥于物象所处的时空和光照的偶然性,而得心应手地塑造形象。从造型的整体来看,因为不求画面统一的明暗关系,而只是依照结构的“松散”表现,所以,就不会给欣赏者以明显的西画素描感,与明暗调子的素描法有着较大的区别。对造型加以明暗凹凸的渲染,得到的是状物深入的效果,增强了传统工笔画仅靠色墨微差去体现物象结构凹凸的不足,使造型愈显厚重的视觉效果。

        空间观念的变异

        当代写实型工笔画的空间建构游离了二维平面性,借助于光影、明暗和透视的表现,试图营造可居可游的“真实”时空,与中国传统绘画的空间观念相比较,出现了明显的差异。传统绘画历来讲求“计白当黑”,长于虚拟空间的处理手法,是要求观者以想象参与的联想空间。如画一张床、一扇屏风、一个梳妆台,即表示是卧房。构筑画面时,甚至可以把所要表现的物象按照一定的形式径直摆布在画面上,将物象视作点、线、面的位置经营,往往省略环境的真实描绘,这种以少胜多、以虚代实的艺术化手法是中国画的可贵传统。历代画家在画面经营的置陈布势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物象的空间关系处理常常是以二维的状态出现,虽也有写实之作,但总体而方,在审美趣味上仍重在装饰性的处理。现代工笔画的写实造型变主观布形的二维平面感向重客观再现的三维空间感的方向发展,其尝试一般从多方面着手:追求以满,实的构图是突出的特征,不留空白地满幅渲染,存大图形与底子的区分,处处是实实在在的形物,即使是天空或地面这些古代工笔画中往往以空白为之的形,在现代画家的画面上都毫不含糊地具体塑造出来。另外,还着力描绘环境氛围,给人真实的时空感。依照透视法拉开物象间的远近关系。用丰富的明暗层次,虚实的变化处理以及光感的表现,增强空间的距离感。这些努力的结果是推进了工笔画的写实表现,偏离了传统绘画的古典意趣和既有的审美范式。
        谨慎地融合与大胆地借鉴。
        总体而言,现代工笔画家在造型写实方面的探索,虽有因对传统工笔造型语言的改良所产生的审美观念与技巧上的变化,但从与传统的关系上分析,还是在传统基础上的结性发展,传统工笔画的一般特征在写实风格画家的笔底被小心地保留,体现了现代画家在改革上的谨慎态度。中国绘画的风格被认为是东方绘画体系的最高成就,对待西方绘画,大可不必跟着别人的旗帜走,取西法而变通之是明智之举。在借鉴、融合其他艺术形式的问题上,有一个“度”的把握问题,过犹不及。 清代宫廷的西方画家郎世定作中国工笔画,虽用中国的材料与渲染套路,但他难脱西画的人物、鞍马仍体现着西画的审美趣味,因此,他的绘画在中国文化笼罩下难以形成气候应属情理之中,这给当代画家的启示便是借鉴之时那种谨慎的态度的必要,使中国工笔画在原有的基础上良性地发展。各种民族艺术都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彼此的优长与特质是不可相互取代的,彼艺术形式不可能代替此艺术形式,惟有相互间的优势互补可能是较为理想的出路。西方大家有着从中国绘画中汲取养分而进行创造的先例,这反过来使中国画家找到自信。总之,对西画的融合还是画的借鉴,都是现代工笔画家在造型写实上的有益尝试。


        [相关链接]作者简介
        姜冬莲一九六七年生于新疆,江苏南通人,一九八九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美术系,二00三年结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画研究生班。现为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苏省花鸟画研究会会员、南通美术院特邀画师、南通紫琅学院美术系专业画师。在长期从事工笔画创作与教学过程中,主张一手抓传统、一手抓现代。作品追求色彩的丰富扩展,构成因素的强调以及优美凝练、精细工致和深远的意境。
        作品多次参加省级以上展览并获奖。曾获“世界妇女大会书画大赛”银奖,作品“沃土”入编《民族魂国土情作品集》,并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收藏。多幅作品赴台湾、香港、日本、澳大利亚和新加坡展览并被收藏。

      Processed in 0.138(s)   64 queries
      update:
      memory 4.630(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