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在者的感受——读奇弘油画新作有感

        作者:核实中..2010-08-12 14:10:38 来源:网络

        汶川地震之后,艺术界出现了不少以震区为题材的作品,艺术家们多 以新闻图片为素材进行创作,我将这类作品称之为外在者的作品。在一次全国性的油画大展所征集的入围作品中,居然有两幅几乎一样的作品,显然,这两幅作品的作者依据了同一张新闻图片。当然,最终这两幅作品都未能入选。我并不反对今天的绘画创作参考图片,但反对简单照抄图片,尤其是当依据新闻图片的创作目的仍然是追求新闻效果的时候,那就更是多此一举了。艺术不是新闻,就达到新闻效果的目的来说,艺术根本不是日新月异的各种媒体的对手。艺术家为什么要用如此笨拙的方式去做他们根本就不擅长的事情呢?
        也许有人会说,有些艺术家去了地震灾区,他们亲身感受到了灾区的境况,他们创作的以灾区为题材的作品,是否可以免受外在者的指责?我认为,如果有机会和能力深入地震灾区的话,最重要的事情应该是救生,而不是写生。从某种角度来说,去地震灾区写生是一件相当残暴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即使去了地震灾区,也不一定就是内在者。内在者与外在者的区别的关键,不在于是否亲临现场,而在于态度不同。如果是外来游客看风景的态度,即使是身在其中,也是外在者。只有保持本地居民过日子的态度,才是真正的内在者。与外在者更多地注重具有新闻意义的震区景象,注重对震区景象的再现不同,内在者更多地注重具有生存意义的内心感受,注重内心感受的表现。
        奇弘就是一位汶川震区的内在者。 地震对奇弘内心世界的震动, 远远超过了对外部世界的破坏。众所周知,奇弘是一位以描绘汶川地区的风景而闻名的画家。在地震之前, 奇弘的作品多是一些具有诗意的写意小品, 表达的是他对汶川地区的风景的诗意领会和浪漫想象。地震之后,奇弘的画风发生了彻底的变化,由优美的写意走向了崇高的表现。我们不能将他的作品理解为对震区景象的再现,尤其不能将它们理解为对新闻图片的补充。事实上,奇弘的作品并没有给我们更多的关于震区景象的信息。奇弘在用作品进行倾诉,倾诉他的内心感受,倾诉他的惊恐、哀伤、忧虑和期盼。奇弘之所以改变画风,并不是因为汶川的风景变了,而是因为他的心灵变了。地震给心灵造成的震动,比给自然造成的震动更难平复。与那些外在者的作品相比,奇弘的作品给我造成的震撼要强烈的多,因为它们展示的是一个内在者的真实感受,而不是外在者的走马观花或者无病呻吟。
        今天的艺术很难说有先进与落后的区别,但肯定有彻底与半吊的区别。 在各种图像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画家仍然坚持制造图像, 一定得有某些特别的理由。让绘画去记录艺术家在场的生存状态或者彻底的生命经验, 就是其中的理由之一。 那些记录艺术家彻底的生命经验的作品,是任何图像制作技术都无法代替的。不过,在今天这个浮躁喧嚣的时代,一个人想要获得彻底的生命经验并不容易。某些意料之外的事件的震撼,某些无法释怀的疼痛的揪挠,有助于我们触及生命的根底,进而成为我们确证自己身份的标志。奇弘的作品给我的感动,正是这种深入的生命交流的结果。

      Processed in 0.139(s)   64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