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自己,留住诗意——关于曹静萍的作品

        作者:核实中..2010-08-12 14:27:30 来源:网络

        ■读曹静萍的画,我的内心充满感动,首先是作为一个人,其次才是作为一个评论者。他对生命的怜爱是如此真切,细致到使人颤栗。我不能不想到自然的遭遇和人的残忍。人类文明是否对那些美丽而脆弱的生命侵掠太多?扪心自问,我们对造物主深感罪疚。

          不仅如此,人在生存竞争中厮混,在名利场、在无奈与无聊的消费和享乐中,我们如何对待自身的生命?一切在嬗变,在流动,宇宙以数百亿年、地球以数百万年、祖先以数千年、我们的父辈以数十年才孕育了你——作为一个完美生命的存在,你究竟在怎样地生存?

          这些作品显然是一种指证、一种象征,给予我们的不只是个人情感的冲动,更多的乃是对生命意义的探寻。它们叩击布满铁锈,为惯性驱动的现实,也叩击布满铁锈,为功利所遮蔽的心灵。生命在于运动,在于变化、在于更新,不是向着伤害和堕落,而是朝着慈悲与升华、充实与丰富。

          也许这种诗意的栖居,只存在于艺术之中。如果艺术能使人心存怜悯,善待生命,我将永远热爱艺术。

          ■他的油画作品能够把非常鲜活、丰富的色彩并置于画面,一点不含混,一点不紊乱,显然得益于他对当代人视觉经验的了解。其实,五颜六色的广告,闪烁变幻的视屏,早已改变了人们的视觉心理,而学院画家对此敏感者甚少。我们之所以在曹静萍的画前感到坦然和亲切,正是他的作品提示了视觉心理结构的变化。画家使用了多种绘画手段,其画面上的清晰与模糊,即是精神的专注,亦是情绪的弥散,其细微处生动而不呆滞,模糊处讲究而有韵致,这种调配有视觉感受和视觉思维的合理性,促使我们越过外在的对面观赏而进入到画面中。由于经常运用对比——生动的生命与生硬的金属、鲜艳的画面与灰暗的边缘、冷暖色、清晰与模糊等等,曹静萍的作品凸现出强烈的社会化的象征性。也许正是出于这种表达的需要,他经常放大细小的昆虫甚至是局部,以给人视觉震撼并传达出对于生命的敬畏。

          ■他的材料作品,大多是小品和册页,信手拈来,随意拼贴,轻松涂写,充满抒情性。他眷恋动物,特别是那些可以爬行、可以蹦跳、可以飞翔的小动物,蚂蚁、蝴蝶、蜻蜒、螳螂、蝉虫、蚱蜢等等。这些东西美丽而精致、细小而脆弱,或者是标本,或者是照片,或者是邮票之类的小型印刷品,曹静萍摆弄这些材料,和已经逝去的,正在经历的日子对话,象一位少女沈入冥想,诉说着个人的秘密。蚊香的烫痕和发皱的日历记录着时间的含义:香烟之中,离去的生命轻盈得让人觉察不出,只有在日历枯落的那一瞬间,人可能惊觉生命的短暂,不由得发出轻轻的叹息。我想这正是曹静萍象写日记一样不断做这些作品的原因。不须求太多的社会意义,只想在敬畏生命的心境中保持住诗意与温情。曹静萍的材料作品单纯而又天真,仿佛是用词不多也不复杂的俳句,清新而隽永,又仿佛是一个喜欢节日喜欢沉浸在节日兴奋里的儿童,自言自语,自得其乐,在自我世界中留下时间的痕迹。

          在公共话语和公共传媒不断掠夺个人性的今天,留下时间的痕迹,也就是守护生命的意义;发出个体的声音,也就是捍卫自我的权利。21世纪的艺术,正在返回它最原始、最简单、最基本的目的:保持个性并通过个体之间的交流,组成为精神社会;摆脱惯性意识形态的束缚,为人类诗意的栖居创造可能。

      Processed in 0.208(s)   64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