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永:“老油画”成为一种风格 作者:邱家和  

        作者:核实中..2010-09-03 14:43:07 来源:网络

         “老油画”在拍卖场上实在难得一见,但各大拍卖公司却都有类似的单元甚至专场推出,实际上已不再是一种美术史的概念,而成为某种艺术风格的标志。北京匡时副总经理尤永认为这就是问题的本质:这种划分只是为了市场销售,与艺术的商品化有关。



          “老油画”相当于宋元书画



          什么是“老油画”?尤永认为这是上海行家提出的概念,指的是1949年前的中国早期油画,从第一代留洋画家徐悲鸿、林风眠等开始已有100年的历史。这些油画与传统水墨不同的,不仅是一种新的技法、材料、语言,还包括观察世界的方法。那是美术史上最值得注意的部分:当时画的人很少,能留下名字的不超过30人;经常露面的不超过15人;经过多年巨变,不管大小名头,能留下原作的很少。如庞熏琹,一生经历了抗战、内战与文革时的抄家,作品多次遇到灭顶之灾,去世前又把作品全部捐掉。刘海粟、徐悲鸿等都是这样。他说,从这个意义上看近几年的拍卖,真正的“老油画”没几张,好比是书画中的宋元作品。



          他认为,只要是“老油画”,不论是什么内容与样式,今后都会很珍贵。因为收藏讲究完整性。这个完整性就是美术史的概念。从徐悲鸿开始能收全的、能在油画领域拿出艺术史上的完整名单的个人藏家,中国还没有,公立的美术馆也只有中国美术馆独此一家。至于收藏中讲究的重要性与独特性,也就是评估藏品有什么意义与价值,这更是许多藏家忽略的。比如王薇的“红色经典”收藏可谓收藏的独特性范例,那些作品都是在当时的举国体制下创作的,有点像西方古代的宗教画,非常有意义。王薇用高价抢购的方式比较迅速形成了“红色经典”的收藏。相比之下“老油画”就很难,市场上高度稀缺,现在能把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与颜文梁这4个人的作品收全的就很少。



          “老油画”大多是拍过的



          他认为,由于“老油画”太稀缺,以后在拍场上露面的很可能都是已经拍过的。如这两年上拍的常玉的作品,过去大部分在法国都拍过。如匡时春拍的刘海粟《裸女》,2004年就在东方国拍拍过,成交价拍到286万元,他的《圣杨乔而夫瀑布》拍到571.2万元,2005年在香港苏富比拍过,成交价刚过200万元;还有一张《花港观鱼》,也在上海嘉泰拍过。他透露,秋拍会有非常好的关良的作品,也是过去拍过的。就像顶级的瓷器,都是拍过的。



          “老油画”还有一个特殊的现象,如常玉的价格很贵,但他是“老油画”里能出全集的唯一一个。这是有道理的:著录清楚价格就会很高,类似的如赵无极、吴冠中都是这样。这对市场来说很重要。这也说明中国公共收藏、展览、出版的不足,造成“老油画”收藏的困难。他又指出,今年春拍中有一张林风眠的作品,上海人美1979年曾经出版过,就好比中国书画在《中国古代书画图目》中著录过,结果成交价只比一般作品贵一倍。过去书画也是这样,但现在要贵5到10倍。未来老油画也会如此。



          “经典”风格久经考验



          至于作为风格类型的“老油画”,尤永认为实际上是一种“经典”,如陈逸飞不断创新高,已经成为有钱的新买家必买之物,需求旺盛。还有吴冠中,以及海外华人追捧的赵无极、常玉,情况也是如此。一方面得到新买家的认可,觉得总得有一张,缺一不可,成为一种身份的标志;另一方面有量,只要有钱就能买到。说到刚刚去世的吴冠中,他认为吴冠中的去世在拍卖场上会带来一定的影响,但他过去的市场认可度就很高,价格也很高,秋拍后也许会有上扬,但会比较稳定。



          他还指出,如同经济危机中那些市场表现稳健的藏品,写实派绘画也受到收藏家的欢迎,今后会有更高的价格出现。他强调那是买家用人民币投票选出来的。如其中的王沂东、艾轩、杨飞云、李贵君等,共同的特点是不光画得好,而且久经拍场考验,有的有20年以上公开市场的交易基础,他们的高价不是5年里短时间突然爆发的。

        来源 : 上海证券报

      Processed in 0.176(s)   64 queries
      update:
      memory 4.583(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