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书法

        作者:核实中..2009-11-06 15:30:56 来源:网络

        伊斯兰时代的阿拉伯文字书法艺术,起源于手抄本的《古兰经》。650年左右,《古兰经》首次从言传口授演变为书面形式;伊斯兰教的第一部书面圣典,就是用阿拉伯文写成的。在穆斯林们看来,文字和语言一样,也是促成人、神之间交流思想的一种媒介和手段,这就使阿拉伯文字蒙上了一层玄妙的神圣色彩。为了表示对于真主安拉的虔诚和尊敬,人们不仅创造出了各种形式优美的字体,而且聘请第一流的书法家抄写经文。这些书法家在当时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

          沿革 阿拉伯文字的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字体繁多。若以11世纪为界,大致可以分为前、后两个发展阶段。前段为古体时期,后段为新体时期。古体时期的文字形式又可分为两个类型。第一类起源最早,名为库菲体,或称纯库菲体。其结体特点是强调纵向笔画,线条笔直,棱角清晰,带有明显的装饰趣味,相当于中国的金石文或隶篆体。这种字体主要用于书写《古兰经》,其次是作为美化清真寺及工艺品的装饰纹样,或者作为碑碣、墓石、金属货币的铭文。因为这类字体难于书写、不易辨认,所以只限于在上层社会流行使用。关于库菲体名称的起源,有人说来自伊斯兰早期文化名城库法,此城故址现在伊拉克境内的纳杰夫市附近,可是至今尚未发现足以凭信的实物依据。到了9~10世纪,这种纯库菲体又进一步繁衍为叶状库菲体和花状库菲体。前者的纵捺末端呈棕叶状或半棕叶状;后者在笔画的末尾缀有花头纹或扇面状棕叶纹,有时还在附加圆形中饰以蔷薇纹。这两种派生出来的库菲体文字,都带有明显的纹样化倾向。第二类古体文字,虽然容易辨认,但仍较难书写,是一种繁琐而规范的手写体及印刷体,相当于中国的楷隶或繁体正楷。其艺术特点是结体工整圆润,运笔舒展流畅而呈曲线风格。在这类字体中,应以纳斯黑体和斯尔希体为典型代表。纳斯黑体在10世纪左右创始于伊朗地区,至12世纪已广泛流行于整个伊斯兰领域,至今仍然是阿拉伯各国应用最广的字体之一。斯尔希体虽说仍然强调纵向笔画,但字形比纳斯黑体灵活多样且倾向曲线变化,其单词是由两条乃至更多相互连贯的纵横线条组合而成。第二类古体文字尤其斯尔希体,都带有向新体文字转化的倾向。当时的首都巴格达,是一个名家荟萃的书法中心。

          从11世纪开始,阿拉伯书法日趋繁荣,各种优秀字体层出不穷,书法名家相继涌现,艺术风格也变得丰富多采。除了上述的老式字体外,还出现了4种各具特色的新式字体:穆哈卡克体、拉伊哈尼体、鲁库阿体、塔乌奇体。穆哈卡克体清秀纤瘦,屡屡用来抄写《古兰经》;拉伊哈尼体活泼奔放,字体的末端呈鼠尾状;鲁库阿体流行于奥斯曼帝国(1299~1922)时代,主要用于私人书信及手抄本通俗读物;塔乌奇体庄重大方,专门用于书写行政机关的文件公函。这4种字体既便于书写,又容易辨认,相当于中国的行楷或行草,从而弥补了上述两类老式字体的缺点,所以在整个社会各阶层都十分流行。这4 种新体再加上纳斯黑和斯尔希两种老体,合称六书体。早在12世纪以前,各式库菲体就已经结束了其历史使命,为后起的六书体取而代之。自12世纪以来,在伊斯兰领域西部的马格里布地区,曾长期流行一种所谓马格里比体。其特点是笔意圆润流畅,活泼潇洒,节奏分明,连贯起来犹如一行跌宕有致的五线谱。至14世纪,大不里士书法家米尔·阿里在伊朗塔里克体的基础上,创始了一种更加纤细流畅的纳斯塔里克体。到了17世纪中期,赫拉特书法家沙菲亚又把纳斯塔里克体改造成一种比较繁琐的希卡斯塔体。在小亚细亚地区,奥斯曼帝国的苏丹们常用加里体或者蒂瓦尼体来签署文件公函,从而逐渐取代了原来的塔乌奇体。这两种新式字体的共同特点是:横捺的末尾拖得很长,字间行距及单词的结合疏密得体、聚散分明,具有强烈的音乐感。后来,苏丹们为了防止别人伪造其御用签名手迹,于是就在蒂瓦尼体基础上发明了一种所谓图画文字的花字体,专门用于苏丹签名。这种字体的结构十分复杂,看上去犹如一幅构图精巧别致、笔意跌宕潇洒的黑白装饰画,颇似中国古代的鸟虫书。此外,利用图画文字的结构特点,还能任意组合成各种图案画面,如人物、鸟兽、建筑物等,从而促进了近世组字画艺术的不断发展。

          特点 在光辉灿烂的阿拉伯文化中,书法是一个特别值得重视的艺术类型。对于古代文人来说,能写得一手好字是一种必不可少的重要美德,所以人们总要煞费苦心地创造各种形式优美的字体。若与中国的书法艺术相比,阿拉伯书法具有两大特点:其一是追求外在形式美,其二是书写工具比较特殊。如果说中国书法着重发挥书者本人内在的精神美(如个性、气质、情操),那么阿拉伯书法则注重表现文字本身的形式美(如节奏感、装饰性、纹样化)。阿拉伯书法家最初使用苇笔,在羊皮纸上由右而左横向书写,因其笔端扁平且坚硬,所以容易形成一种简洁流畅的曲线效果,却很难产生如中国书法(惯用毛笔、宣纸)那样复杂的笔意和情致。阿拉伯书法的艺术效果,全凭书者挥毫时手腕的动作,与其说是写字,不如说在作画。而且,在一件作品中可同时并用多种字体。比如抄写《天方夜谭》里的同一首诗文,有时竟用4种字体:第1段用鲁库阿体,第2段用拉伊哈尼体,第3段用斯尔希体,第4段用穆哈卡克体。四者各具特色,相映成趣。在伊斯兰建筑装饰及工艺品纹样中,到处写着表示唯一真主的“安拉”二字;这两个字虽然笔画简单,但形式繁多,变化无穷。在伊斯法罕皇家广场东侧小清真寺的礼拜厅里,饰有一行相传为萨非王朝(1502~1736)大书法家阿里·列札手迹的横幅铭文,蓝地白字的琉璃釉彩交相辉映,远远看去犹如群星熠熠的夜空。如此引人注目的艺术效果,即使在所有伊斯兰建筑中也是非常罕见的。

          来源 :网络

      Processed in 0.152(s)   64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