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洲)后现代主义

        作者:核实中..2009-11-06 15:33:41 来源:网络

        50年代以来欧美各国(主要是美国)继现代主义之后前卫美术思潮的总称,又称后现代派。后现代主义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建筑领域,后来逐渐扩展到美术的其他部门。它的含义没有明确的界定,艺术评论家对是否存在着后现代主义也有不同的认识。某些评论家推出这一名称,意在表示50年代以来西方后工业化社会文艺的发展有别于以前的现代主义。美国美术史论家L.史密斯在其著作《1945年以来的视觉艺术》中,把战后西方美术的发展趋向概括为:“从极端的自我性转向相对的客观性;作品从几乎是徒手制作转变成大量生产;从对于工业科技的敌视转变为对它产生兴趣并探讨它的各种可能性。”这三个特点是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现代主义美术比较而言的,一般也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美术的特征。

          现代主义的艺术中心在巴黎,后现代主义的艺术中心转移到纽约。抽象表现主义(又称行动绘画或纽约画派) 把超现实主义倡导的表现潜意识的创作理论加以发挥,并赋予它新的因素──画家主体的行动,实际上开辟了后现代主义的先河。美国现代艺术的理论家H.罗森堡解释说,行动绘画已经不是为了美、趣味、纯粹等艺术目的;行动绘画的作品已经不是某种物体的画像,而是物体本身;它们已不是自然的再现,而本身就是自然。从行动绘画始,画家的创作过程才被视作真正的现实。行动绘画标志着西方现代派艺术的主观化达到了顶峰,艺术开始从主观,从自我表现走向客体性。抽象表现主义绘画之后出现的色面绘画、硬边抽象和后色彩性抽象的共同特征在于都强调色彩作为独立艺术语言的美学价值,在绘画中排斥一切非画面的因素。

          发展状况 严格地说,真正的后现代主义始于波普艺术。波普艺术出现在50年代。这派的理论家罗森堡认为,当代艺术已经超越了形色的框架,超越了纯美学的范畴,与伦理学、心理学、政治学、文化的未来学融为一体。他主张用“行动”来恢复创造的生命力。行动的结果不是传统观念中的画作,而是偶发事件。偶发事件的过程被视作真正的现实,并通过行动记录下来。罗森堡主张在美术与非美术、反美术之间划等号;力倡艺术回到群众中。他以为,波普艺术是真正的群众艺术。它有不同形式的表现,集合艺术是其一种。它把象征消费文明和机械文明的废物、影像加以堆砌和集合,作为艺术品来创造,以表示现代城市文明的种种性格、特征和内涵。法国的新具象艺术也是一种,它与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传统保持着更密切的联系。他们通过一定的媒介和行为,一方面对当代不断发生的现实提出批评和反省,另一方面也有自我反省的成分在内。新达达又是一种。它源于达达,但是它把达达对传统文明的挑战和戏弄的行为,改变成为这些行为的赞美。正如M.杜尚在1962年给朋友H.里希特的信中说:“我把瓶架和小便池丢在人们的面前,作为向传统艺术的挑战,谁料到现在他们却赞叹它的美了。”波普艺术在创作中广泛运用与大众文化密切相关的当代现成品,这些物品是机械的,大量生产的,广为流行的,低成本的,是借助于大众传播工具(电视、报纸和其他印刷物)作为素材和题材的。在运用它们作为手段时,为了吸引人,必须新奇、活泼,有性感,以刺激大众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消费感。

          波普艺术一方面沿着与科技结合的方向发展,一方面又向实际生活渗透。向实际的生活环境渗透的结果,便产生出综合艺术。最早制作综合艺术的是美国新达达主义人物R.劳申伯格和J.琼斯。综合绘画的观念受到美国前卫派作家J.凯奇“非焦注”或“无焦注”观念的影响。与此同时,在使艺术品具有综合感受方面,出现了一种被称作最少派艺术的派别。最少派艺术的作品像工厂的产品一样,注意标准化、规格化,毫无个性,艺术家只作设计,制作的任务则由工厂完成;最少派的雕塑与传统雕刻不同,不放在台座上,避免作品孤立于周围的环境,而主张抛弃台座,使艺术品在无台座的情况下安置在一定的空间;最少派还排斥艺术的一切再现的特征,而以单一的几何形态或几个单一形体的连续来形成作品。最少派和波普以来的其他流派推出一种新的美学观念,这种观念重视事物的共性、共相,轻视事物的个性、殊相,认为越是共性大的作品被观众认知和理解的可能性越大,反之个性和殊相强的作品只能被少数有修养的人认知和欣赏。

          艺术品不仅要作用于视觉,而且应该作用于听觉、触觉,甚至嗅觉的美学主张,导致了环境艺术的出现,在60年代流行于美国的环境艺术,旨在制造空间、支配空间,把整个环境作为作品,它消灭了观众与作者之间的距离,消灭了平面与立体的差异,使可观与触摸、视觉与听觉的界限消失。

          与环境艺术几乎同时产生的偶发艺术是类似戏剧的一种表演艺术。在此以后,又出现了适当处理大自然的大地艺术(或称地景艺术)。这些派别的共同特征是对客观事物采取冷漠的态度,它们几乎不表现作者的个性,更多地是制造客观世界的整体情景这种否定感情的特征,在利用“机械眼”的照相写实主义中也鲜明地反映了出来。

          特征 概括地说,在50年代以后出现的后现代主义有下述特点:①企图突破审美范畴,打破艺术与生活的界限;②从传统艺术、现代派艺术的形态学范畴转向方法论,用艺术来表达多种思维方式;③从强调主观感情到转向客观世界;④对个性和风格的漠视或敌视;⑤漠视作品的独特性,忽视原作的价值,注重作品的复数性和大量生产;⑥从对工业、机械社会的反感到与工业机械的结合;⑦主张艺术平民化,大量运用大众传播媒介。

          后现代主义,从表面上看,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思潮和流派的否定。但细加考察,它的理论又是和前期的思潮、流派相通的。它提出来的课题,实际上在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中已经提了出来。所以有人提出,后现代主义思潮是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人们所熟知的观念重新加以选择和估价,使其一部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发展。不同的是从无所顾忌地表达个性变成冷酷的无个性,而且把原型大大地改变和夸张了,以至抛弃了原先的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某些方面的极端发展。

        当代美术思潮和运动产生的这些变化,有复杂的社会原因,也有现代哲学的影响。现象学、存在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结构主义的关于科学技术决定一切的论述等,对后现代主义的美术思潮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当代西方重要的哲学流派在艺术中互相渗透,形成当代西方复杂的、自相矛盾的美学理论。这些理论包括:标榜自然科学为典范,把它看作是向哲学和各门人文科学提供外在的科学形式向文艺提供新的美感的源泉;强调现象和本质的直观;宣扬美学判断是个人审美力的表达方式;宣扬美从全面的、总体的社会革命中产生,美的创造来源于摧毁资本主义文明;否定一切意识形态和一切美学理论等。

        后现代主义的美学理论与实践提出的许多新课题,是值得重视的,需要认真地研究和思考。例如,如何界定艺术?艺术的概念和范畴在新的科技革命的冲击下是否有了新的变化?艺术如何和日常生活相结合?如何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对这些问题严肃和认真的探讨,也会对我们社会主义美术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来源 :网络

      Processed in 0.129(s)   64 queries
      update:
      memory 4.602(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