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8世纪欧洲美术(下)

        作者:核实中..2009-11-06 15:41:04 来源:网络

        17世纪佛兰德斯美术

        16世纪发生的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以北方联省的胜利—荷兰共和国的独立而告终。南部的佛兰德斯却仍然处于西班牙封建去专制与天主教会的控制之下。因此,17世纪佛兰德斯的艺术受到追求奢华的宫廷贵族、贵族化的资产阶级的教会团体审美要求的影响,又较多地受到同期意大利艺术的影响,某些方面流于对后者的因袭模仿。于是在佛兰德斯艺术中发展了一种光彩夺目、富丽堂皇的装饰风格,与文艺复兴时期尼德兰艺术的纯朴自然的传统相比,表现出了相当的差距,但这并不意味着它的民族独创性的丧失。与此同时,一些艺术家面对历史条件的变化和观众欣赏趣味、欣赏要求的转变,也在努力探索如何创造一种新的民族绘画风格。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彼得·保尔·鲁本斯(1577—1640)的艺术。鲁本斯的父亲原是安特卫普著名的法学家,因信奉新教、逃避宗教迫害而逃亡德国。鲁本斯诞生于德国齐根,10岁时父亲客死他乡,后随母亲返回安特卫普,先入学校读书,后任贵族侍从,不久,转学绘画。从学画之初即从尼德兰的民族艺术和意大利艺术两方面吸取营养。1600年,鲁本斯去意大利,任曼图亚公爵的宫廷画家,开始了为期8年的进修。他广泛深入地研究了文艺复兴盛期意大利大师的作品,威尼斯画派对其影响尤甚。1608年鲁本斯回到安特卫普,不久,成为阿尔布雷希特大公的宫廷画家,是当时最受欢迎的艺术家。他接受的订件之多以致难以完成,因而成立了类似手工工场的绘画工作室,招收学生,还请了其他画家与之合作。这期间,他还从事过政治与外交活动。

        鲁本斯的作品数量惊人,题材十分广泛,有宗教画、神话画、历史画、风俗画、肖像画、风景画、动物画等等。他将宏伟华丽的巴洛克艺术风格与尼德兰民族艺术传统融为一体,形成了具有浪漫主义倾向的独特风格,使他成为佛兰德斯巴洛克风格的代表画家、誉满欧洲的绘画大师。对欧洲近代绘画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作品形象生动,色彩明亮,装饰性很强,并往往有一股澎湃的动势。他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大胆的创造精神,画了许多显示剧烈冲突的场面,如历史画《阿马松之战》体现了英雄主义与爱国主义精神,画面上充满强烈的动感,气势磅礴,情感奔放。

        1635年左右,鲁本斯结束了作为外交官、政治家的生涯,完全以一位画家的身份退隐庄园,不用助手,亲笔作画。这一时期他所创作的风俗画与风景画,与以前的作品相比要纯朴、自然得多。

        那时,在安特卫普集中了许多颇有影响的艺术家,其中有老扬·勃鲁盖尔(1568—1625),其父为尼德兰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大师老彼得·勃鲁盖尔。老扬·勃鲁盖尔于1609年成为阿尔布雷希特大公的宫廷画家。他是佛兰德斯著名的风景画家与静物画家,风景画方面前期受父亲画风的影响,1600年左右喜爱样式主义的有幻想色彩的风景画,1600年之后的风景画作品中具有早期巴洛克的特点;在描绘静物花卉、花环时用笔细腻,色彩鲜明。1615年至1625年的10年间曾与鲁本斯合作。

        雅各布·约丹斯(1593-1678年):雅各布·约丹斯生于安特卫普,比鲁本斯小16岁,但却和鲁本斯先后同窗,师从于多才多艺的画家阿达姆·凡·诺尔特。画家22岁时与老师诺尔特的女儿卡塔林娜结婚。由于他是鲁本斯的远房亲戚,因此成为鲁本斯的挚友和助手,奇怪的是他很少受鲁本斯影响,同样凡·代克的艺术也无法引起他的兴趣,他坚持走自己的艺术道路。他热爱自己的家乡,几乎没有离开过故乡安特卫普,也未受到过意大利古典主义影响,唯有卡拉瓦乔的现实主义在他的作品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迹,他从民族传统和民间艺术中吸取营养,忠实地继承朴素的写实传统,他借宗教神话故事描绘当时的民众生活,他塑造的人物形象略带粗野和骠悍,具有享乐主义的画境,很受中下层大众欢迎,严格地说他是位风俗画家。他的主要成就在于继承并发扬了佛兰德斯风俗画派的传统。代表作是《豆王节的宴饮》系列。“豆王节”是佛兰德斯每年一度的节日, 1月6日那天,市民百姓大办宴席,亲朋好友欢聚一堂,尽情欢宴。画中人都是画家十分熟悉的社会下层劳动大众,从他们粗放的动作中,可见纯朴善良,他们希望借助节日欢乐,在酣饮中忘记生活的烦恼和苦痛,画中女人和男人一样地享受生活的快乐,整个画面浸沉在尽情欢乐的气氛中。

        佛兰德斯的绘画在17世纪迅速出现了生机勃勃的局面,除了以鲁本斯为代表的、主要面向上流社会的、色彩鲜丽、充满动感的巴洛克风格而外,还出现了面向普通人的生活、描绘下层人民形象的绘画艺术。

        安东尼斯·凡·代克(1599—1641)14岁时所绘的《自画像》已表明他是一位早熟的天才;16岁时就开始在自已的绘画工作室独立工作,1617年成为鲁本斯的自由合作者与助手。1621年他去意大利达6年之久,访问过罗马、佛罗伦萨和威尼斯,学习了提香的画风,在意大利期间发展了自己独特的肖像画风格。1632年成为英王查理一世的宫廷画家,直至逝世,他一直是英国宫廷与贵族的桂冠肖像画家。虽然凡·代克画过不少宗教画,他的主要艺术成就还是表现在肖像画方面。其早期肖像画体现出16世纪尼德兰肖像画的传统,比较朴实。后来到意大利、英国画的大批肖像画,因其主要对象为宫廷贵族,所以形成典雅华丽的风格。他笔下的人物都有一种沉静文弱的气质,翩翩优美的风度,甚至还有一些作者的主观臆造成,将对象加以美化的成分。他比较注意刻画人物的身姿与手势,突破了英国传统肖像画比较呆板的构图,加之画家精到娴熟的绘画技巧,对英国肖像画的发展有深远影响。代表作有《查理一世像》、《詹姆士·斯达埃特像》等。

        17世纪荷兰美术

        16世纪的尼德兰革命是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在欧洲还普遍处于封建专制制度统治的时期,荷兰共和国的独立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为北方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

        17世纪前期荷兰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在那里有比较广泛的言论自由与信仰自由,其他国家被迫害的异教徒纷纷逃到荷兰避难,许多学者到荷兰著书立说。至1645年荷兰已有6所著名的大学,在荷兰最早出现定期刊物,报纸也逐渐普及,科学技术十分以达。新的文化气氛培养了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产生了荷兰画派,它继承了15、16世纪尼德兰民族艺术传统,以写实、纯朴为其特点,很少受到当时流行于欧洲的巴洛克风格的影响。由于荷兰人是通过英勇顽强的斗争而获得胜利的,他们能够充分认识到自身的能力与价值,因此如何表现人的自尊心、自信心,如何反映人的现实生活、人的情感与愿望,就成为荷兰画派多数艺术家关心的主要课题。他们把自己的目光投向多彩的现实世界,用画笔描绘周围的日常生活和他们熟悉的各阶层人物以及美术丽的自然景色。荷兰画家勇敢地挣脱了千余年以来神话和宗教题材的束缚,而把现实生活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绝大多数画家都以现实生活为题材,新兴的资产阶级和中下层平民开始成为绘画中的重要角色,绘画艺术反映现实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也大为增加,这是他们对现实主义艺术的一大贡献。但是新兴的资产阶级与市民阶层有追求进取的一面,也有满足现状、追求安乐的一面,荷兰小画派的某些作品过多地描绘了他们的生活琐事与闲情逸致。

        荷兰艺术由于写实而受到市民的欢迎,人们购得油画,悬挂室内,用以美化自己的住宅以及办公室、饭馆等公共场所,因此油画变成商品,大量进入市场。这一时期,肖像画、风俗画都获得了极大发展;风景画、静物画也成为独立的绘画科目。各类体裁之间的分工已达到专门化的程度,出现了肖像画家、风俗画家、静物画家、动物画家、风景画家等等。

        一、 天才的肖像画家哈尔斯

        17世纪荷兰杰出的肖像画家弗兰斯·哈尔斯(约1581—1666)是荷兰现实主义画派的奠基人。1581年至1585年之间诞生于安特卫普,大约1585年之后,随父母迁居荷兰,定居于哈勒姆终其一生。1610年或1611年加入哈勒姆圣路加公会。当他作为画家开始独立创作时,正逢荷兰人民革命斗争获得胜利之初,荷兰共和国处于蓬勃向上繁荣以展时期。哈尔斯早期与盛期的作品中充分表现了荷兰市民健康、愉快、充满生命力的形象,反映出革命胜利后荷兰人民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从20年代到30年代,他广泛地描绘了荷兰各阶层、不同年龄的人物,如军官、市民、音乐师、酒徒、少女、孩子等,代表作品有《微笑的骑士》、《弹曼陀林的小丑》、《吉卜赛女郎》、《扬克·兰普和他的情人》等。画家喜欢选取半身近景的构图,刻画人物时,特别注意面部表情,善于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状态,画面生动活泼,不矫揉造作,画中的人物仿佛正无拘无束地自由活动着。虽然多为单人半身肖像,却常常使人联想到画面之外还有其他人物,构成一个情节,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有如一幅风俗画。《弹曼陀林的小丑》描绘了一位滑稽演员的形象,他歪戴便帽,手捧曼陀林,热情洋溢地演奏着,他那斜睨的眼神透露出幽默机智,随着乐声韵律面摆动的身躯仿佛更显示了内心的欢乐。这科热烈的情绪对读者产生了极大感染力。

        这时期在荷兰盛行团体肖像画,因此,除了单幅肖像之外,哈尔斯创作了一系列团体肖像画,如《圣乔治射击连军官的宴会》、《圣亚德里安射击手连军官的宴会》等。画面上人物情绪高昂,气氛热烈活跃,充满荷兰人自信、自豪的时代气息。但是团体肖像画的订件者往往要求画家对每个人都给以平等的表现机会,这使画家不能安排中心人物和一定情节来统一画面与构图,由此不能不造成某种缺憾。哈尔斯尽量将人物安排得错落有致,突破了传统的呆板、平整的布局,努力营造出一种极其热烈的气氛,仍然贴切地体现了哈尔斯肖像画的风格。这时期,哈尔斯创作的肖像画中充满一种乐观向上的情绪,在绘画上技巧上也别具一格,运用流畅奔放、挥洒自如的大笔触表现了豪爽自信、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这是哈尔斯肖像画的突出特点,构成哈尔斯伟大不朽的肖像画艺术的独特风格。

        他晚年作品《哈勒姆养老院的女管事们》、《一个戴宽边帽的男子》等多取古典构图的正面形象,画面上流露出一种忧郁的情绪,比早期作品凝重而深刻。

        二、 现实主义艺术大师伦勃朗

        荷兰伟大的艺术家伦勃朗·哈门斯·凡·兰(1606—1669)一生历经坎坷,勇敢坚定地坚持现实主义创作道路,为欧洲现实主义艺术的发展作出了极其光辉的贡献。也使17世纪的荷兰绘画在世界美术史上放射出夺目的光彩。

        伦勃朗早年受到过良好教育,在著名的莱顿大学学习过,由于对艺术的酷爱而转学绘画,20岁左右成为独立画家,1632年在阿姆斯特丹创作了《杜普教授的解剖学课》,迈出了创作历程中重要的一步,显示了伦勃朗的非凡才能,并得到社会的赞誉。

        1634年,伦勃朗与莎士基亚结婚。30年代是伦勃朗生活中最幸福顺利的10年,也是他创作上获得丰收的10年。他的一些油画名作,如《画家和他的妻子莎士基亚》、《参逊恐吓他的岳父》、《丹娜埃》、《有石桥的风景》、《母亲肖像》和版画作品《卖灭鼠药的人》等都产生于这一时期。

        1642年,伦勃朗创作了阿姆斯特丹射击手连队的群像,即举世闻名的《夜巡》,关于此画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画家本来画的是白日的活动,因年久烟熏色彩变暗,被后世误认为是夜景;另一种观点认为,伦勃朗本来就是描绘了射击手连队在夜间紧急集合出发的情景,十分出色地处理了明暗关系。当时,由市民组织起来的射击手连队中的多数成员为富裕的资产者,他们的艺术趣味有其平庸的一面,这些订件者要求画家把他们每个人都排列在画面上同等重要的位置。而伦勃朗却创作了一幅主题性绘画作品、一幅情节性群像,突出表现了不忘前人反抗西班牙统治者的英勇斗争、决心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慨。结果遭到订件者的诋毁,乃至诉诸法律。同年,他的妻子莎士基亚逝世,从此,开始了画家后半生的坎坷道路。这次事件说明了17世纪40年代的荷兰资产阶级已经失去了革命时期的进步性,只能欣赏浅薄、庸俗的东西,与伦勃朗的现实主义艺术之间产生了深刻矛盾。从此,画家的生活虽日趋贫困,但他仍坚定不移地恪守自己的创作原则,更加接近普通的荷兰平民与贫民。他的许多不朽名作皆创作于后期,如《带天使的圣家族》、数幅《自画像》、《扬·西克斯肖像》、《拉比肖像》、《椅中老妇人》、。《凭窗的亨德里治·斯托斐尔斯》、《入浴的妇人》等都充分体现了以纯朴与真实为特点的荷兰民族气派。

        他笔下的人物皆取自生活中实实在在的形象,即使描绘宗教故事,也体现了宗教题材的生活化。他的名作《带天使的圣家族》中圣母善良可亲、朴素端庄,完全是一位荷兰农妇的形象。她坐在摇篮旁读书,陪伴着熟睡的婴儿耶稣,不时地侧过身来,揭开摇篮上的罩布,看一看心爱的儿子,从她的目光与姿态上都流露出对儿子的无比关切,无限热爱,传达出真切的人间母子亲情,从而深深地感动了观者。

        伦勃朗的肖像画生动传神、独具风采。画家曾怀着深挚的感情描绘了同他患难与共的伴侣、他的续妻亨德里治。在《凭窗的亨德里治·斯托斐尔斯》一画中选取了家居生活中极为平常的一幕;亨德里治手扶窗框,微侧着头凭窗远望。她服饰朴素,神情安详,面露微笑,充分展现了她勤劳、善良、朴实的性格特征和高尚而优雅的美。《入浴的妇人》也是以亨德里治为模特画成的,可谓即兴写生式的肖像画:亨德里治提着衣裙缓步下水,毫不掩饰地流露出内心的喜悦,表现了她性格中活泼天真的一面,显示了她特有的纯朴与自然。

        伦勃朗描绘的老年人肖像尤其感人,那苍老的容颜和深邃的眼神仿佛展现了他们饱经沧桑的经历,也蕴藏着深刻的思想与生活哲理。伦勃朗还喜画自画像,从末有一位画家像他那样留给后人那么多的自画像,使我们看到了伟大画家一生的生活历程,也更了解了他思想感情的变化:青年时代的形象开朗乐观、充满自信;中年的肖像显示出画家进入不惑之年的成熟与刚毅;晚年的面容上已出现了道道皱纹,眼神里却依然充满智慧与信念,只是增加几分宽容和慈爱。

        伦勃朗的铜版画不但数量多,且用笔细腻,造型精湛,与他的油画作品一样具有隽永的艺术魅力。作表作有《三棵树》、《基督救治病人》等。晚年,他的续妻亨德里治和儿子提图斯相继去世。1669年,他在极端孤独与贫困中逝世,作为肖像画、风俗画、历史画与风景画的现实主义绘画大师走完了全部人生旅程。一生中他以惊人的才智与勤奋创作了大量作品,为人类留下了极其丰富的艺术遗产。

        当我们转向维米尔(Jan Velmeer,1632--1675)描绘同样场面的风俗画时,就会清楚意识到,对一件艺术作品来说,题材并不怎么重要,关键在于如何表现,在于从中显示出的格调和境界。

        ??维米尔生活和工作在德尔夫特,在荷兰绘画三大师中,他是仅次于伦勃朗的人物。维米尔留传下来的作品只有40幅左右,其中多数都是绘画精品。被称为“荷兰小画派”的代表。

        ??17世纪流行于荷兰地区的画派。以描绘静物、风景和风俗为主。由于作品完成以后通常都会被普通市民买去悬挂于家居室内,用以美化自己的住宅或者办公场所,所以作品的尺幅一般来说都不大。于是,后人想到了用“荷兰小画派”这样一个称呼来概括它。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名称,它准确地概括了17世纪荷兰美术的与众不同之处,即荷兰画派包括着许多支派。每一个城市都各有各的画派,一个城市之内也画派林立,各具特点。

        ??维米尔描绘的室内生活场景极其单纯,一两个人物(往往是年轻妇女)静静呆在整洁的室内,光线从侧面的窗子透射进来,将人物笼罩在均匀弥漫的透明空气氛围中。平凡的现实,仿佛得到净化和升华,一切都显得不同凡响,静态的构图、简括的造型、明晰的空间、优美的色调、匀净的光线,组成一个和谐静谣的世界,从中散发出一种超然的、古希腊艺术般的清新气息。代表作有《倒牛奶的女仆》、《老鸨》、《音乐课》、《绘画的寓言》、《花边女工》等。

        ??风景画作为一种独立体裁是17世纪荷兰画家始创的。17世纪荷兰的一些风景画当中,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已经完全消失,风景画终于发展成为受人们喜爱与欢迎的完全独立的绘画体裁。

        ??其中,17世纪荷兰风景画中最杰出的画家是雅各布·凡·雷斯达尔(Jacob van Ruisdael,约1628—1682)和他的学生迈因德特·霍贝玛(Meyndert Hobbema,1638--1709)。雷斯达尔的代表作有:《韦克的风车》、《麦田》等;霍贝玛的代表作有:《米德尔哈尔尼斯大道》、《水磨坊》、《农舍旁的森林风景》等。

        ??荷兰画派的另外一个重要成就就是静物画也发展成熟,成为独立的绘画题材。作为独立的绘画品种,静物画是在17世纪才确立和流行起来的。虽然早在古罗马出现过静物画,但继承古典传统的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画家,从没把它当作一回事。在这种态度影响之下,17世纪的许多画家仍然很少从事静物创作,只有荷兰情况不同。由于热爱家庭生活的荷兰人对与此相关的物品感兴趣,促使不少荷兰画家投人静物画创作,从而使这个绘画体裁在美术史上占有了一席之地。

        17、18世纪西班牙美术

        17世纪的欧洲已经进入工商业大发展时代,然而西班牙的经济和政治却更加衰败,它仍处在极其落后的封建君主专制时代。西班牙贵族政体虽已经没落,却没有失掉它的特权;而城市虽然失掉它的中世纪的威力,却没有获得近代的繁荣。正是在这样一个历史时期里,文学艺术却出现了空前繁荣的“黄金时代”。

        ??由于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查理五世做过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西班牙曾一度成为欧洲最强大的殖民帝国,不仅掠夺了外民族的物质财富,也从文明世界带来了先进的文化艺术,这为它在17世纪的文学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7世纪西班牙的文学与绘画发展的不同之处,在于文学直接鲜明地反映社会进步阶级的观点和描写现实生活,剧作家维加就曾说过:文学艺术要表现时代,把我们在生活中看到的东西反映出来。而当时的绘画还受教会和宫廷的控制,统治者对于绘画的要求,是为他们宣扬宗教思想和享乐主义,但是在进步的文学思潮影响下,也启发了画家们面向现实生活,加之教会、国王也喜爱带有世俗化和时代化倾向的绘画,借以为他们歌功颂德、炫耀财富和装饰宫廷的享乐目的,所以17世纪西班牙的绘画,既有为教廷、王室服务的巴洛克艺术,也有描绘普通平民生活和形象的卡拉瓦乔式现实主义。

        ??17世纪西班牙著名画家有里韦拉(Ribera,1591—1652)、法兰西斯柯·苏巴朗(F De Zurbaran,1598—1664)、委拉斯开兹等。成就最高的是委拉斯开兹。

        ??里韦拉的代表作有《圣费利佩的殉教》、《忏悔的玛达莱娜》、《畸形脚的乞丐》等。

        ??17世纪上半期,西班牙最重要的画派之一的是南方的“塞维利亚画派”。这个画派有两个最杰出的代表:一个是苏巴朗;一个是委拉斯开兹。

        ??苏巴朗的代表作是:《圣乌戈访卡尔特会餐厅》、《静物》等。苏巴朗擅长静物画,他对静物表现出的热情决不亚于祈祷默思的修道士。他和荷兰的静物画家一样,对豪华的装饰品不感兴趣,而用一种纯朴的精神对待日常生活中的一般物品。苏巴朗所画的物体一个个互不遮挡地排列在画面上,它们各自独立互不相干。他所塑造的静物特别注重形体的质量感,往往是运用深暗的背景来突出物体,使每个形象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面貌:或热烈或冷漠,或粗犷奔放,或玲珑细腻。画家画物犹如画人,鲜明的个性刻画,使他的画富有人情味,人们称他的静物画为“静物肖像画”。

        委拉斯开兹(D·R·de Silva Velazquez,1599—1660):

        ??11岁时学画,17岁就获得了艺术家的称号。1623年,委拉斯开兹迁居马德里,次年成了国王菲力四世最赏识的宫廷画师。担任宫廷画师之后,他的创作题材当然是宫廷生活和国王贵族们的肖像。其中对人物精神刻划最深刻最典型的例子是他在第二次去意大利期间画的《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

        ??17世纪的西班牙绘画称之为“委拉斯开兹时代”,由于这个时期欧洲流行巴洛克风格,所以也有人称这时期的西班牙绘画为“巴洛克绘画”。不管从哪一个角度考察,这个历史时期西班牙绘画的主流,仍然是以现实主义为其主流特征。

        ??《教皇伊诺森十世》是委拉斯开兹的重要代表作(重要)。

        ??委拉斯开兹在罗马停留期间,受到教皇伊诺森西奥十世的热诚欢迎,画家为教皇画了肖像以表达感激之情。76岁的教皇想摆出一副仁慈上帝的化身,让画家为自己树一座令人可亲可敬的永久纪念碑。可是委拉斯开兹以自己入木三分的锐利目光,透过教皇虚伪造作的外表发现了他那贫婪、凶狠、无情冷酷的本质。西方评论家曾评价这幅肖像:在欧洲,所有大师的肖像画都是出色的画,唯独委拉斯开兹的这幅不是肖像画,而是教皇本人。因此画家被接纳为罗马画院院士。

        ??委拉斯开兹还画了一些以神话、历史、风俗与风景为题材的作品,在《酒神巴库斯》一画上,刻画了一些吃醉了酒的农民的生动形象;在《火神的煅铁厂》又真实地反映了铁匠铺工人的工作情景,人物内心刻划得更加生动自然,笔触流畅有力,构图完整,色彩明亮,空间宽阔,铁匠铺里的一些用具也描绘的十分逼真。其他还有《宫娥图》和《纺织女》等。画家一生唯一的一幅裸体女人体是《镜前的维纳斯》。

        ??穆里罗 (B·E·Murillo,1617-1682年)

        ??17世纪下半期,作为西班牙画坛主流的现实主义开始衰退,而塞维利亚画派比别的地方保持着更多的现实主义传统,杰出的代表画家是巴托洛梅·埃斯特万·穆里罗。

        ??穆里罗出生于西班牙重要的商业和文化中心塞维利亚,父母早逝,家境贫寒。起初师从卡斯提奥,这位老师是古典主义艺术的崇拜者。牟里罗受老师影响,对卡拉瓦乔的明暗画法感到极大的兴趣,他深入学习和研究了意大利和佛兰德斯的绘画,尤其喜爱凡·代克的艺术表现,他尊崇比他大18岁的同代大画家委拉斯开兹。他很少离开塞维利亚,他的作品不仅受到教堂欢迎,也受市民的喜爱。所以他受到塞维利亚人的长期推崇,被誉为“塞维利亚的拉斐尔”。他是塞维利亚画派的杰出代表。

        穆里罗的作品分两大类:一,画宗教题材画;二,风俗画。

        ??穆里罗不仅是画家,也是位美术教育家,他曾是1660年塞维利亚艺术学院创始人之一,并担任这个学院的第一任院长,培养了一大批有成就的学生,对发扬西班牙民族艺术传统作出了积极贡献。在当时,他所获得的荣誉超过了委拉斯开兹。

        ??代表作是:《乞丐少年》、《圣母玛利亚的怀胎》、《圣家族》等。

        ??在十八世纪至十九世纪西班牙画坛上,戈雅 (Francisco Jos;de Goya) 是一颗孤独而灿烂的星辰。他以极其多产而又风格多变的创作影响了后来的浪漫主义(如德拉克洛瓦)、现实主义(如杜米埃)、印象主义(如马奈)、以及象征主义和表现主义艺术。

        ??戈雅的绘画才能是惊人的,他几乎在整个绘画领域都有卓越的成就:壁画、天顶画、架上油画(从肖像画、风俗回到历史画),然后是插图、石版画和铜版画。他的作品触及到了激动十九世纪人类的各种基本问题,创造了无数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和新颖、尖锐、有表现力的艺术语言。在戈雅之前,艺术从未如此强烈和全方位地反映过当代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以及各种事件的生动联系,也从未如此强烈和深入地表现过内心世界的激越、动荡、阴郁和紧张。戈雅的艺术孕育着艺术形态将要发生的裂变和多种可能性,它是新世纪诞生时精神阵痛的前兆 。

        ??戈雅的代表作是《波赛尔夫人肖像》、《1808年5月3日夜枪杀起义者》、《裸体的玛哈》、《着衣的玛哈》等。

        ??绘于1798-1805年的“裸体的玛哈”和“着衣的玛哈”是戈雅的代表作品,“玛哈”是西班牙语“俏女郎”的意思。两幅画中人物姿态都相同,双掌交叉于头后,身躯斜卧于床上,人物俊俏丰满。画家致立于表现人物身上所诱发出来的青春美的魅力。作为近代描绘赋予现实意味的女性人体,可算是一个先驱。这在西班牙宗教裁判所的黑暗统治年代,不能不说具有十分重要的反叛意义。 这两幅“玛哈”是戈雅的独辟蹊径之作,因为在西班牙绘画史上极少有裸女像,它是不为西班牙宗教裁判所容忍的。不仅在绘画上,而且在工艺装饰,镜子或家具上面,都不允许有裸女形象出现。17世纪西班牙绘画大师委拉士开兹之敢于画出“镜前的维纳斯”,乃是在国王的庇护下,所以戈雅这两幅画中的裸体女性油画,也许是绝无仅有的一幅。

          来源 :网络

      Processed in 0.143(s)   64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