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凝高教授访谈--山水文化的封喉之痛

        作者:核实中..2009-12-14 10:33:32 来源:网络

         编者:在谢教授循循的言语中,我听出了“不阿”二字,这可能正是谢教授多年来历足跋涉的馈赠,或许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会时常以山河来示人的气魄。如今,山水文化正在经历着封喉之痛,谢教授的严词之外却依然绵绵地流淌着自然文化的美好,正襟启齿间,南山悠然而见。



          中国文物网:有称庐山在申报世界遗产的时候,教科文组织曾将目光放在了举办庐山会议的西式别墅上面,西方主流思想与国内目前在世界遗产方面的判断标准有哪些距离?

          谢凝高:我没有看过对庐山西式别墅方面评价的文章,但世界遗产委员会在作申遗评审的时候对庐山的评价是:“江西庐山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里的佛教和道教庙观,代表理学观念的白鹿洞书院,以其独特的方式融会在具有突出价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极高美学价值的,与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紧密联系的文化景观”,从这里我看不出在评判标准上东西方的差距,这样的评价对于庐山的文化景观来讲,是客观的、科学的。在我来看,庐山主要是以科学和美学价值极高的自然景观为基础,融入了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是中国山水文化最早的创作源地之一。其代表性的文化遗产是融于自然之中的佛教寺庙、道教庙观和文化教育为一体的白鹿洞书院,是山水灵秀、名人荟萃、精神文化和科教活动的圣地。

          庐山西式别墅不代表中国文化遗产,客观地来讲,它是强加于中国名山——庐岳(明朱元璋封)之上、改变庐山性质的入侵文化。它记录了十九世纪以后,列强以不平等条约强行租借庐山牯岭地区,割地建别墅,毁林建牯镇的事件。这发生在明成祖朱棣敕封的“天池寺禁山区”范围内,是“树木葱茏,薜天遮日”的岳顶保护区。据统计,自列强分割到抗战前夕,就有500多幢外国别墅,100多幢中国别墅和为其服务的牯岭镇,这就改变了明朝以来庐岳保护区的性质和功能,损害了庐岳的形象,是半殖民半封建时期庐山的历史见证,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缩影,是复兴中华民族的教训,也是列强认识罪过的见证,亦是现代文明世界、和谐社会的借鉴。

          中国文物网:自然文化遗产的破坏主要是因为人们的保护意识还是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客观进程所致?

          谢凝高:风景遗产的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处理得好是双赢的,处理得不好,两败俱伤。

          我国的遗产资源是世界上最丰富的国家之一,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按构成世界遗产的条件来看,一是国土面积大,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疆域;二是地形复杂;第三气候多样;第四生物多样和珍惜物种丰富;第五,5000年连续的历史文化;第六,56个民族的文化多样性。同时具备以上条件者唯有中国。因此,深入研究评价遗产,积极申遗,保护好,利用好遗产,不仅对我国,也是对人类的贡献。我国现有国家风景名胜区有187处,只占国土面积的1%,世界各国国家公园的面积平均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2.5%,如果按照人口统计,我国的比例就更小了。同样世界遗产的比例也很小。当然,我们不是在追求数字上的平衡,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复合标准的风景遗产资源。

          对风景遗产保护的关键是对风景遗产的价值、性质、功能及其保护利用的认识和管理。国家风景名胜区,源于农耕文明时代的天下名山大川,其主要功能是人与自然的精神文化活动,受圣旨保护:“禁樵采、禁捕猎”,并有保护范围。保护是为了开展各种精神文化活动,从黄帝到百姓皆可登临,各有所求。最主要的保护措施是实行功能分区,即“山上游、山下住”,山上是以各种精神文化活动为主要功能,山下是以游客服务功能为主,分工明确,协调发展,是很科学的。全国人大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大纲中,将下列五个去列为禁止开发区,是完全正确、科学的决策,其中包括“国家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地址公园。我国历史上的天下名山,国外的国家公园都属于禁止经济开发区。

          有的风景遗产区,由于对其价值、性质、功能及其保护利用的认识不清,造成风景遗产的坡滑和威胁。把不可再生的世界级和国家级遗产,当作牟利的普通物质资源,把公益变成了集团私有性,把保护性变成了开发性,把展示性变成了商业性,把传世性变成了短期掠夺性。由于性质上的错位,必然造成空间上的错位, “山上游,山下住”变成“山上游,山上住”;“区内景区外商”, 变成了“区内景,区内商”;结果造成风景遗产地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破坏了自然生态、破坏了自然美,破坏了科学价值,降低了自然度、美感和灵感度,为游览产生负效应。

          以上可见,只要站到国家和人类的平台上,认识风景遗产的价值、性质、功能及其保护利用的科学原理,处理好功能分区,科学规划,加强管理和监督,不仅使风景遗产的精神文化功能和科教功能不断提高和发展,而且连环带动地区和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弘扬中华文明,为人类作贡献。

          中国文物网:如何就保持古道的古韵和游客安全而合理修缮古道?

          谢凝高:这里讲的古道,一是指通过风景名胜区的古代交通要道,二是指古代天下名山的步行游道。前者如蜀道风景名胜区,是以部分古蜀道为主轴,连接沿途地区雄伟奇险的自然景观,去体验“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意境实景,去理解其自然文化价值。

          风景区古道,是指古代天下名山的步行道,也有通过风景区的古驿道。我国很多风景名胜区,少则几百年,多则一、两千年的游览历史,有的步行道的石头被磨出凹槽,留下多少人的足迹,可见古道本身也是文化遗产。这些古道不仅有游览功能,而且还具有历史文化、构筑技术和艺术价值。在选线上是因山就势,因景制宜,融于自然,步移景换,形成全方位的审美体验系统,是风景区的脉络,应该加以保护、维修和利用。但有的风景区却拆古建新,伐木炸山,破岩毁崖,建钢筋水泥大道,隔断了微小生物的通行。结果大路压景,很不协调,造价又高。

         步行游道是风景区最重要,最必须,最基础的建设,因此,继承传统,科学选线,使步游道成为用于自然,安全宜登的生态步游道,成为体验自然,观赏风景的无声向导。

          中国文物网:被列入濒危项目的世界遗产,通过什么措施和努力转危为安?

          谢凝高:列入濒危世界遗产清单的理由是该遗产受到了严重的特殊危险威胁。其目的是保证这类遗产得到保护、保存、展示和恢复。

          案例一:

          美国黄石国家公园于1995年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清单》,主要原因是:距公园东北别解约4千米的金属矿嘴也可能危及黄石河分水岭的生态,并影响公园的价值;第二,违规地引入了非本地物种——湖生红点鲑鱼,这种鱼到了公园的湖里就开始同本地的刺喉鲑鱼产生了生存竞争,而刺喉鲑鱼正是公园里灰熊、小型哺乳动物和鸟类重要的食物资源,从而破坏了公园内的食物链;第三,道路建设,年复一年的游人压力;第四,野牛兽群的普鲁士病菌被认为对周边地区的家畜构成了危害,也明显地危机了野牛的种群。美国权威人数注意到这些关系,都应当得到彻底地分析和衡量,以减轻任何对公园的负面影响。

          1996年9月,美国总统公开宣布,经过他的努力,付出6500万美元的土地价值,完全消除对黄石公园因采矿而构成的潜在危害。此外,还成立了相关解决问题的组织机构及治理计划,并通报到世界遗产委员会。

          2003年,经过8年的努力,问题已经解决,黄石公园恢复了《世界遗 产名录》(据沈文权论文)

          案例二:

          也门的宰比德历史城镇,因保护状况日渐衰落,专家团发现了这个遗产城市严重恶化蜕变: 40%的古城房屋被钢筋混凝土的现代建筑代替了,同时其他房屋和穆斯林露天剧场也在衰败。也门政府要求将遗产地列入《濒危世界遗产清单》以推动其保护工作。

          谢凝高简介:

          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风景环境规划设计学术委员会主任

          建设部风景名胜专家顾问

      Processed in 0.200(s)   6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