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驾卤簿图》主创人李大成、杨豪先生接受国际广播电台采访

        作者:核实中..2009-12-14 16:15:04 来源:网络

        《大驾卤簿图》介绍:为了完整再现乾隆当年大驾卤簿的恢宏场面,从1988年开始,汇集了各类专家,从事大驾卤簿的研究工作,历时8年的时间。终于将“大驾卤簿”的全部数据整理出来,其中文字数据多达数十万字,手绘小样图稿多大3000余张。

          根据这些珍贵的研究资料,由著名青年工笔画家李大成先生亲笔绘制,经过近三年的不间断勤耕,终于绘制出了长60米,宽0.8米的《大驾卤簿图》手卷,是工笔画中不多见的长幅巨作,画中人物、马匹、大象、彩车、器皿等内容丰富,栩栩如生,架构合理,是少有的传世之作,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为了进一步体现它的辉煌,后来,依据《大驾卤簿图》手卷,由宫廷御用金属雕刻家的传人等200余人,用纯紫铜手工打造了一幅176米长,2米高的铜雕巨作《大驾卤簿图》。历时一年制作完成,堪称世界第一长铜雕作品。

          这两副巨作从1988年开始制作到1994年才完成,自完成以后至今还没有完整展出过。

          《大驾卤簿图》记载了乾隆皇帝时祭天仪式之盛大壮观的场面,图中包含3770余人,330余马匹,11头大象,5辆大型彩车及248人的皇家车队,886件器皿。都参考了大量史籍,进行了详细的考证。

          值得一提的是大驾卤簿中各式器皿的纹式,史料记载仅有文字说明,图标即没有色彩也不十分清楚,而绘制大驾卤簿就是要求准确无误,仅纹式这一项要做到复原,就绝非易事,不仅对画家绘画水平和绘画修养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而且画家必须精通历史、清史。创作依始,画家李大成先生不仅翻阅大量史书,收集大量资料,同时,无数次到故宫、天坛、博物馆等地寻找和观看当时乾隆皇帝祭天所用过的实物,走访北京老一辈历史学家,清史专家及末代皇帝溥仪的弟弟溥杰、溥任及恭亲王的曾孙爱新觉罗毓詹等一些皇家后裔,向他们了解当时祭天盛况。同时在艺术方面也请教了北京、南京许多著名画家,如中国工笔画学会会长潘洁滋先生,副会长喻继高先生以及音乐学家,古代器乐专家。通过画家李大成先生近三年的努力,以他那惊人的毅力完成了《大驾卤簿图》这幅根据史料记载而精确复原的宏伟巨著。这幅作品的创作还得到了时任中宣部副部长的龚心瀚先生、文化部副部长的高占祥先生的高度重视和关心,他们观看了《大驾卤簿图》后,作出了很高评价,认为这不仅是中国绘画史上的奇迹,同时也是清史研究的突破,为文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大驾卤簿图》手卷和《大驾卤簿图》铜雕》都有极高的收藏和增值价值,这两幅作品目前收藏于台湾。奥运会开幕式展示的《大驾卤簿图》,仅约15米长,0.5米宽,由于年代久远,并受限于当时的材质和作画技巧,很多地方已经模糊不清了,但瑕不掩瑜,它依然是价值连城的国宝。

          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长卷中,《大驾卤簿图》长卷和铜雕的创制,为传统文化的研究、保护和传承,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对挖掘和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主持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郭丹,被采访:著名军旅画家李大成,台湾著名人士:杨昊

          主持人:各位好,今天我们要访问的两位嘉宾来自海峡两岸。从20年前开始,他们历经7年的时间,通力合作完成了长篇巨作,以及根据长篇巨作为蓝本创作了气势磅礴的巨型铜雕作品《大驾卤簿图》。

          那么20年后的今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之际,在海峡两岸全方位交流日益突出的大背景之下,在即将举行的“和谐中华——海峡两岸书画艺术家交流活动”上,作为最有亮点的作品之一,将与公众首次见面。今天我们就请来主创人员,以及在经济方面给予全力支持的嘉宾,我们来谈谈这幅作品创作的背景以及创作过程。

          首先让我来介绍来自台湾的,也是这副作品的发起人,也是给予这幅作品资金全力支持的台湾佳晖国际事业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杨豪先生。

          杨豪:各位好。

          主持人:另外一位嘉宾是《大驾卤簿图》的主创者、中国美协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的理事、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的副教授——李大成教授。李教授,您好!

          李大成:您好!

          主持人:那么今天我们来谈谈巨型的铜雕作品以及巨幅的长卷作品《大驾卤簿图》。我想让杨董首先描述一下,《大驾卤簿图》是什么样的一幅作品,给我们一个概念。

          杨豪:首先我很高兴主办单位邀请我来参加“和谐中华——海峡两岸书画艺术家交流活动”在军博馆10月底的一个展出。因为《大驾卤簿图》在1988年的时候就由一些清史学家、画家在筹备这个作品,这个作品在1995年李大成老师的创作之下完成。

          画作的本身是0.8米的高度,68米的长度,它是一个卷轴。在当时打样完成的同时,我们就放大2倍半,做成铜雕。这个铜雕高是两公尺,长是170公尺,重量将近6吨重。当时完成了以后,我在1995年底就把它运回台湾了。

          事隔了十多年,我们受主办单位的邀请到大陆来展出,对我、对这个作品来说都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尤其在这样一个两岸和谐的氛围之下,它特别具有意义,尤其在现在这个时候来看待,当时我们所做的努力非常值得。

          主持人:从杨董刚才的介绍中,从您说的几组数据中,我们就能感觉到这幅作品宏伟的场面,比如说它是170米长,高是2米,将近6吨重,这样一个巨幅的作品我想创作起来是非常艰难的。

          不过我们首先要知道一下,对于“大驾卤簿”这四个字很多人是很陌生的,但是它在五千年中国文明史中是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不是请李教授来解释一下“大驾卤簿”是什么意思?

          李大成:“卤簿”两个字是古代皇帝和皇后以及宫廷的大臣们出行时的仪仗队伍。这个“大驾卤簿”简单的解释就是古代皇帝为了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率领着宫廷的文武百官从故宫到天坛去祭天。从故宫到天坛在路上整个队伍非常壮观,整个阵容、整个仪仗队伍称之为“大驾卤簿”。

          主持人:好像这个“卤簿”是仪仗的意思,但是据我所知它也分成四个级别,比如“大驾卤簿”、“法驾卤簿”等,好像“大驾卤簿”是最高等级的,是这样吗?

          李大成:对,它非常壮观。那么我们这幅《大驾卤簿图》,刚才杨董介绍了,整个创作为期7年,其中我参与绘制整个过程3年。虽然在绘画方面是我一个人完成的,但是这个《大驾卤簿图》应该是一个集体智慧的结晶,因为凝聚了很多人的心血,尤其前期做了很多收集素材的工作,包括清史专家,还有恭亲王的后裔,还有已故的溥杰先生工笔画会的会长潘洁滋老先生、恩师喻继高先生,他们都给予了我们很大的支持和帮助,特别是台湾的杨先生,不管在经济方面,还是在其他的方面,都为我们《大驾卤簿图》的创作做了巨大的贡献。

          主持人:就是说《大驾卤簿图》不仅在技术上需要高超的工艺,而且在还原历史的过程中,对于历史您要有非常深切的理解,是不是这样一个情况?

          李大成:对。因为我们这幅画完全是根据文字来改编成,历朝历代的祭天从汉唐开始皇帝就很注重祭天,这是宫廷里面最隆重的事情,历朝历代都有撰述。一些有识之士在1988年就开始研究、收集大量的素材。到后来为了找画家完成这个作品,他们在北京的各大艺术院校、艺术团体寻找,其间找了很多画家画小样,后来我正好刚毕业,我们学校的一些教授推荐了我,我画了两幅小样,给他们看就选上了我。

          主持人:就是说原来画小样有很多人画,但是考虑的风格不同?

          李大成:对,因为小样是为后面的长卷打前仗,因为有很多文字资料和历史考证,这些前期的工作都要做,所以后来我参与这个工作,考虑到作品的完整性,那么就决定叫我一个人来完成。

          当时我记得1993年在钓鱼台国宾馆,我的恩师(喻继高)也是著名的工笔画大家,他正好在钓鱼台国宾馆,我在接受这个任务的时候,老师说了这么一句话,“从目前来看,李大成是最适合完成这副作品的人,而且只有他能完成”。

      Processed in 0.199(s)   6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