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明正:我在不由自主地前行(作者:陈瑜)

        作者:核实中..2009-12-21 14:14:48 来源:网络

        概:你的写实绘画,无论是创作想法,或是技术上都有不俗的表现,并且在艺术市场上也有良好的反响。近期的创作有些新变化,能介绍一下吗?
        范:最近做综合材料的尝试,把连环画的元素,运用丝网印刷、托裱、封胶、罩染等方法表现在画布上。实际上这是我的一个调整期,把长期以来积累的用写实方法不好表达的想法在这个阶段做出来。我小时候不像你们现在爱看卡通,那时候就是看小人书,像《岳飞传》、《三国演义》、《东郭先生》、《鸡毛信》什么的。前一段时间我在潘家园买了一堆小人书,累的时候就看一本,觉得挺有意思的,让自己很放松。这种感觉让我想起小时候在租小人书的摊上一两分钱就能看一本的情景——那时夏天的中午学校上课到很晚,中间有三四个小时的休息,我大部分休息时间都耗在书摊上了!就是一群小孩坐在一起看得津津有味。所以这次的作品就是用小人书作素材,把它们用丝网印等方法印在宣纸上,再运用托裱封胶罩染等方法制作出来。

        概:为什么你会产生这样的转变?
        范:之前我画了大概一年半时间赶出来十张画,整个人有种崩溃的感觉。无论精力、体力消耗都特别大。我的这种功夫活节奏很慢,好多想法不能及时表达出来。我想是不是以后再尝试一种快节奏的新方法,拘束少一些,自由自在地表述。

        概:你在这之前是一种什么样的工作状态?
        范:一年十张画,每天都有差不多八小时面对画布的时间,每周不能休息超过两天!长年这样做,人慢慢会枯竭,外面的世界你也基本上没有时间和精力再去接触。

        概:我觉得你现在的转型还是有你之前的制作痕迹在里面,比如说你的每一步制作还是特理性,跟你之前的创作一样,稿子必须起很准的那种。接下来的第二步、第三步……都是很有计划的,不会是即兴的。
        范:是,我都是有过考虑的。但是即兴的东西也很多,不过就是更难把握了。回过头看以前的创作,我觉得那个过程对我来说还是挺有意义的。像这种原始手工的、有点类似小农制作的方法,在现在这个社会里也弥足珍贵。它精神层面的价值更多体现在前期的内容定位上,制作过程中则是更多技法的表现。我一年实际就能画几张画,但是想法会非常多,生活节奏跟思想之间的落差让人非常难受。因为继续下去再怎么努力,还是有很多想法来不及实现。

        概:当初在你选择写实的时候,预料到有这样的转变出现是吗?
        范:石冲先生开始不鼓励我走“写实”这条路,这种“十年磨一剑”的方式,他觉得未必适合现在的年轻人,再走下去会困难重重,弄不好就成了“不归路”。师父说得非常中肯,但当时自己不能理解。因为自己喜欢这种方法,而且没有更合适的路去走,所以毫不犹豫的选择了下来。七八年了,自己得到了不少快乐,也被市场认同,解决了生存问题,但走到现在问题也出来了。

        概:现在觉得最大的困境是什么?
        范:就是自己处于一个夹缝当中,被挤压!好像浑身缠着东西。

        概:你对于材料的尝试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范:做材料是在画写实之前,本科我读的是师范大学。前两年基础课什么都学:书法、国画、设计……现在回忆起来这对于自己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充实。到了三年级选专业,其实最擅长的应该是国画,但是我觉得对我来说可能不熟悉的东西才是有吸引力的。包括后来选择写实,其实是因为自己不擅写实,但就是想要把这种不擅长变为擅长!直到三年级下半学期,学校来了一个前苏联的一个美院老院长教我们,曾是约干松的研究生,他不用笔,完全用刀画!很厚的那种。当时这对我来说是个巨大的触动,一下子内心就放开了,我也用刀,一下刷到底!很大的笔触,好多意想不到的偶然效果,像玩游戏一样,很兴奋!综合材料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概:转向材料性的探索,是基于市场的考虑,还是基于你个人对艺术问题的判断?
        范:和市场无关,如果考虑市场的话我没必要去尝试新东西,写实的风格受众面更广一些,这一点上我深有体会。我想我的艺术道路走得远一些,就不能太安于现状。

        概:一个艺术家从事艺术创作的方式可以是多样,现在中国美术馆举行画展的里希特就是典型例子。他创作了广为中国画家所熟知的“照片绘画”,也有抽象性的作品,谈谈你对里希特作品及创作方式的感受。
        范:是的,他一直用截然不同的两种风格并行创作,我想我也可以这样做,甚至三种四种都没关系。就像人的饮食一样,中午吃面条,晚上吃米饭,完全是生理的需要。但在艺术创作中我们惯常认为这是一种不成熟的体现,好像成熟就非得是坚守。我现在顾不了那么多,由着性子来吧。
        里希特的前面没有现成的路可以走,这给了他难度,也给了他自由,这也是我渴望的!这完全基于艺术家的选择,是一种气度,也是一种判断。我一直想艺术到底是自我抑制的过程还是一个自我释放的过程,始终得不到答案。但我从里希特那里看到了二者的混合。

        概:在材料作品中,你用了一些现成图像——连环画,为什么选择这些连环画?
        范:因为手头正好有一些,也是我儿时美好的记忆!

        概:连环画有叙事的成分,这些连环画有连贯的叙事内容吗?或者,它们只是作品构成的一种图像因素?
        范:我现在喜欢有些叙事的内容,这几幅作品把小人书中的内容一张不落的用进去,就是想让大家看懂,可是人们好像不太关心情节的完整。

        概:除连环画之外,你打算还延伸其他图像内容吗?
        范:有这个打算,已经着手做了,包括一些日常的东西,甚至把一部电影分成很多画面用在作品中。

        概:在艺术创作上,有时材料和技术手段就是作品的内容。面对画面时,你作品的材料肌理有一些特别的视觉美感,谈谈你对材料的一些体验。
        范:我对材料很敏感,一些不可预知的偶发的效果能让人很兴奋。这次尝试只是个开端,做得还不够时尚,有些新材料更吸引人,我会用进去。

        概:一旦卸下了传统绘画的技术方式,用材料去进行创作,一方面你进行艺术创作的方式会大大拓宽,另一方面你也会面临成功与失败的问题,你怎么考虑这个问题。
        范:这是我的心理需要,我觉得前面有很大的力量吸引着我,像个大磁场,我不由自主地前行。

        概:从目前完成的作品看,你在材料方面的探索是稳健的,你下一步还会有哪些打算呢?什么样的创作想法?
        范:是的,基本趣味没太大变化,只是个开端,开了一扇门而已。但打开这扇门不容易,门外的天地很广阔,走到何处,我也说不很清晰!

      Processed in 0.125(s)   63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