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之光的60年:我的路代表了一代知识分子的心态

        作者:核实中..2009-12-22 15:53:09 来源:网络

        《一辈子第一回》所获得的广泛赞誉奠定了杨之光在新中国美术领域中的地位。我可以把这种模式的特征简单归纳为:画种虽老,直指现实;人物虽少,事件很大;行为很小,意义深远;画中一人,画外万人。——评论家冯原

        时间:12月12日~20日
        地点:中国美术馆中心圆形大厅、二、三号厅

        本次展览分成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展示杨之光上半生的主要人物画作品。第二部分则展示“杨之光美术中心”的教学成果,通过多元的展示,呈现了少年儿童通过专门的艺术教育,其智性之发展与建构。

        著名水墨人物画家杨之光从艺从教六十周年回顾暨“杨之光美术中心” 作品展,下周六将在中国美术馆举行。这个展览不仅将展示杨之光绘画60年的重要代表作,同时,也呈现了教育家杨之光的教学成果——80岁老画家的作品将和一群孩子的作品共同展出,历史与未来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展览中。该展览由著名艺术批评家范迪安、梁江与杨小彦共同策划;陈履生任学术主持与何建成任艺术总监。

        展览前夕,信息时报记者在杨之光的家里听他讲述了自己的艺术之路,从1954年创作《一辈子第一回》,到1999年画大型主题画《九八英雄颂》,杨之光始终抓住时代的变化,坚持创新,走他人没有走过的路,在水墨画上开拓了多个前人没有达到的新领域,成为水墨人物画领域的一代宗师。

        然而,在艺术家的身份后面,随着新中国共同成长的杨之光,还有着教育家、慈善家等身份,他的内心始终担负着自己的社会责任心和对国家的爱。这也是他为什么将自己所有画作捐给国家,为什么在晚年完全投入到对少年美术教育进行改革。在杨之光的心里,六十年的绘画之路,充满了风风雨雨,但是,他所走的每一步都代表了这一代知识分子的心态,他的画与时代同行。因此,他说,这个画展总结了他这一生怎么想、怎么做、做了什么。
        杨之光绘画之路:我这一生就喜欢闯

        用策展人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的话来说,杨之光作为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代中国画人物画家,他最突出特点是紧密联系着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体现出人物画的变革与创新。他的老师包括岭南画派的高剑父和中国画的徐悲鸿、蒋兆和等人,一南一北、不同风格的绘画体系,都在杨之光的继承发展中有了新的突破。从这次展览中,我们将能清楚地看到杨之光作品的独特风格。

        信息时报:在回首六十年的绘画之路之际,您对自己有怎样的评价?

        杨之光:这次六十年回顾展,我最问心无愧的是,我一辈子坚持下来了,没有转向,没有受其他的诱惑。这个展览应该是希望画一个完满的句号,总结了以前的60年我做了什么,怎么做,怎么想。以后不会再做这样的展览了,人生能有几个60年。

        信息时报:您是小时候就开始学画了?是什么让你坚持了一辈子坚持画画?

        杨之光:我六岁进小学一年级,有一天下课,黑板上擦干净了,我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画了一个将军骑马,我现在还有印象,画完了上课铃响了,来不及擦,我赶紧坐在椅子上,吓得要死,等着老师来批评。老师进来,他一看,不但没有骂还表扬了我,说画得不错嘛。就这一句话,就改变了我的一生。所以,小孩受到某种赞扬是很重要的。当然,后来也不断得到鼓励,主要是书法方面,我读小学的时候不断得奖。大概启蒙就是这样。

        信息时报:在您长大之后,您曾拥有多位艺术大师作为老师,包括高剑父、徐悲鸿、蒋兆和等人,他们对您产生过怎样的影响?

        杨之光:高剑父对我的影响就是面向生活写生,主张从实际生活中汲取营养,表现现代生活,因为以前学画临摹多,这一点对我影响比较大。徐悲鸿先生的作用不同,他主张打好基本功,培养造型基础。两个老师刚好是互补的,一个讲写生,一个讲造型基础,徐先生教我们非常严格,我受他影响,基础比较好。现在我的基础我的学生都比不了,素描、水彩、雕塑都很全面,底座比较厚,效果就不一样。

        信息时报:您一生都在不断根据现实进行新的创作,您的艺术观念是怎样的?

        杨之光:我这一生就喜欢闯,”借鉴古洋寻我法,平生最忌食残羹“,不跟人家走,不吃人家剩饭。前人没做到的,我做,别人技巧不适应,不善于,我来把”不善于“变成”善于“,这就是我喜欢做的事情。比如说军舰,以前没人画过,我上世纪60年代初就画了。我就喜欢闯,闯了六十年,闯到了今天。所以给我一些荣誉,我也不会自满,因为老是不满足,我追求的目标就是闯新的路子。

        信息时报:您和他人最不同的事情大概就是您将自己的全部作品都捐给了国家,这一点在这个时代很罕见。

        杨之光:这次展览还有一个特点,所有的画都是借来了,向美术馆、博物馆和私人藏家那里借来的。我们自己拿不出。我这个人还有一个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我爱我的国家,爱人民,不然,我就不会把我全部的作品都捐给国家,一千二百多件,很彻底,现在我家里都空了。

        仅仅有技法,尚不足以造就今天的杨之光。支撑杨之光的,是他从1954年到1999年长达四十余年的创作实践。在某种程度上,杨之光所创作的作品,是共和国发展的形象节点,与共和国同步,成为整整一个时代的艺术写照。

        在创作中,对于杨之光来说,笔墨只是其表,把自己想象成导演,同时又想象成观众,则是其里。杨之光不断画变体画,就像一个严肃的导演,在想象的观众注视下,编演一场重大的戏剧。这样一种创作手法,不仅传统中国所无,同时代众多人物画家也难以企及。从这个意义上说,杨之光不愧为当今水墨人物画界第一人。

        ——策展人杨小彦

        来源:信息时报

      Processed in 0.137(s)   6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