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青年美展 张钦若专访

        作者:核实中..2009-12-31 16:03:47 来源:网络

        2008年12月27日,“第三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览”在中国美术馆拉开帷幕,本展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中国美术家协会共同主办。展出了从4万件作品中评选产生的263件作品。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冯远,共青团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全国青联副秘书长章勋宏,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副主席吴长江,中宣部文艺局副局长汤恒等出席开幕式。冯远、吴长江在开幕式上讲话。

        本届展览采取全国直送参选作品的方式,同时由各省推荐有潜质的青年画家参选,最终评选出入选作品中国画67件、油画75件、综合类84件,优秀作品中国画12件、油画12件、综合类13件,共计263件。从最终展出的作品面貌来看,本届青年美展突出了青年人的创新性和探索性。具体反映在青年艺术家针对作品题材、内容、风格、技法等方面做出的探讨,反映出当代中国青年一代在时代与学术双方面的探索和创造水平。

        致力于介绍推荐选拔青年艺术家的“全国青年美展”可能是展览周期最为漫长的展览。新中国成立至今,这项展示活动迄今只举办3届。

        1957年3月17日,由文化部、团中央和全国美协联合举办的“第一届全国青年美展”共展出了936件作品,30岁的黄胄的中国画《打马球》与张钦若的油画作品《海边》分别获得了一等奖。在第一届全国青年美展时崭露头角的部分画坛青年,如今许多已成为美术大家和美术界的领军人物。

        23年后的1980年3月25日,文化部、共青团中央、全国美协才发表了关于举办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的联合通知。在“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之际,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全国青年美术家从极左文艺思潮的禁锢中解放出来,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迸发出满腔的创作激情,在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中,罗中立的《父亲》获得了金奖,施大畏的《我要向毛主席报告》、何家英的《春城无处不飞花》获得了二等奖,如今他们都成了全国美协副主席。而在“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上获奖的许多画家现在也都占据了各地美术机构的领导位置,或者成了中国美术创作中的骨干力量。许多佳作,也都已载入当代中国美术史册,涌现的许多新人已成为当前中国美术的中坚。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1985年,是国际青年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前进中的国际青年美展”是对此前“乡土绘画”的反拨,也跟1984年的“第六届全国美展”拉开了距离,在那届展览中,孟禄丁的作品《新时代——亚当夏娃的启示》被认为是中国官方的展览里第一次出现人体创作,这个作品可以看作是像5年前“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中的作品《父亲》一样是一个转折的标准。“前进中的国际青年美展”为之后“新潮美术”的兴起拉开了一个序曲。

        在“第三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览”之际,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美术新人辈出,创作异彩纷呈。2008年适逢改革开放30周年,这使“第三届全国青年美展”的举办具有了特殊的意义。弘扬改革开放的时代主旋律,倡导艺术创新多样化,进一步营造有利于青年美术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

        尽管因为时代的差异,不同时期的青年美展表现出了不同的时代特点,但是,青年美展中所映现的青春活力,所展现出的不同时代中的潮流方向,以及青年美术家积极向上的精神和严谨的创作态度,都成为共同的特色。相比较而言,前两届有较多的相似之处,都是表现了主流美术创作中的主流的创作方法,而正值改革开放初期的第二届,青年美展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创作热情和关注社会、反思现实的人文精神,至今仍然都是值得谈论的话题。本届展览的最大特点是多样化的题材内容与形式风格,反映了当代中国美术创作的特点。

        但是,本届青年美展缺少社会和美术界的关注,尤其是缺少批评和评论,则暴露了当下艺术的文化环境在多样化的潮流中,失去了主流的力量,这与当年谈论《父亲》、谈论青年美展的热情,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为继续营造有利于青年美术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机制,中国美协决定今后全国青年美展将定期举办,并确立为国家级综合性的重要展览,今后将努力与“全国美展”、“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一样成为中国美术展览的重要品牌。在展览定位上,五年一届的“全国美展”侧重成果的回顾与展示性目的,力求出精品力作;“双年展”侧重国际性,突出中外美术交流与互相学习的功能;“青年美展”侧重艺术的时代性和创新性特色,不断发现和培育新人。

        回顾各届青年美展,不仅为青年美术家搭建了展示才华的重要舞台,而且还为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中国美术培养了许多重要的画家。半个世纪以来,各届青年美展的发展变迁,可以生动地反映我国艺术的发展历程。2009年,为了回顾这一盛大的展览与梳理半个世纪以来,我国艺术的发展进程,我分别采访了曾参与过这四届青年美展的重要作者。

        张钦若,1929年3月生于黑龙江省平山。1948年东北画报社(前延安鲁艺)美术训练班毕业。1950年代受教于已故著名艺术家吴作人先生,并就读于前苏联专家油画进修班。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理事、中国老教授协会会员、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教授。

        多次举办个人画展,作品且入选1957年第一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1987年首届中国油画展、1996年第一届中国油画学会展、1998年当代中国山水画、油画风景展、1999年第九届全国美展、2000年二十世纪中国油画展、2001年研究与超越—中国小型油画大展、2003年第三届中国油画年展优秀作品展。

        在当代画家中,张钦若可以说是描绘北国大野的画家。近20年来,他一直以东北苍茫大地为创作题材,勾画这多娇的北国风光,他的作品表现着一种苍茫雄浑的气概,传达着坚韧、挺拔的精神。张钦若出身於黑龙江平山镇,童年的经历使他养成“一生对大自然的依恋”;在刚刚进入画坛的青年时期,他到那片辽阔的土地上劳动,北国大野使他的心怀变得深沉;临近老年,他多次重访那片辽阔的土地,获得了无尽的创作灵感。数十年来他生命的艰辛和欢跃,创造的激情和灵感,思索和记忆,都依附於那片土地,都在那片辽阔的大野曼延展开。

        记者:您的作品《海边》入选了1957年的“第一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并且还获了奖,您能回顾一下您创作《海边》这幅作品时的情况吗?
        张钦若:我那幅《海边》是56年画的,57年拿去参加“第一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 最后获了个奖,这也是我第一次送作品参加展览。《海边》这幅作品题材主要是反映军民关系的,画面中的场景是我在东山村海滩上亲眼看到的,归帆的渔船回来了,渔民的孩子高兴地去迎接,一名战士和一位军官拿着望远镜给小孩看归来的渔船。当时这个场景让我很感动,很有深度的表现了军民关系,言外之意是在给祖国的后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记者:在你们那个年代艺术青年们所关注的是什么?中国的油画是怎样的一个状态?
        张钦若:在我们那个年代,共性的东西比较多,反映个性的主观的比较少一些,也非常单一,不像现在这么丰富。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吸取了很多西欧流派。我们那时候对画画很真诚,强调为人民服务,主题性比文化大革命差一些了,文化大革命更强调主题性,那时候好像风景画少一些。现在的整个艺术氛围是比较宽容的,这个派那个派都能够宽容,而我们那个年代强调内容(内容决定形式)。苏派成为当时的主流,共性的东西比较多。

        记者:您觉得去年的“第三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与第一届青美展有哪些不同?
        张钦若:看了“第三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以后,就觉得现在是年轻人的天下了,哈哈……很有感触!总的来说整体质量还不错,总体水平比以前有明显的提高,无论是从生活上还是艺术上,都比较多元化了,比过去要好一些。我们那个年代共性的东西比较多,但也不比现在差。

        记者:第一届青美展和第三届,在时间上相隔了50年,在这50年中,您觉得青美展最大的进步在哪些方面?未来需要改进的又有那些方面呢?
        张钦若:最大的进步?怎么说呢,现在画画的人多了,表现形式也比以前宽泛了许多。我觉得需要改善的就是参加人员的年龄应该调整一下,我们当时是35岁以下的可以参加,现在是45岁以下。45岁就是中年了,应该收一收,给给20多岁初出茅庐的学生更多的机会。我觉得还有一个应该改善的是举办时间的问题。青年美展相隔时间太长了,或者比全国美展时间差一点也行,比如3年一次,全国美展5年一次,这样给青年艺术家多一些机会,对他们也是一种鼓励。

        记者:您对当下的青年艺术家说一些寄语吧?
        张钦若:“第三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整体水平不错。我希望现在的年轻艺术家,还是从自己的作品出发,多找一些自己的不足,通过创作与实践让自己的作品更上一个台阶。

        记者:伟子

      Processed in 0.121(s)   63 queries
      update:
      memory 4.549(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