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年前进中的青年美展 李贵君专访

        作者:核实中..2009-12-31 16:09:44 来源:网络

        李贵君,中央美术学院附中教师,1964年生于北京。1984年 7月,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画家,1964年生于北京,198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获学士学位。

        1985年作品”140画室”参加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国际青年美术作品展”,并获奖,油画《在走廊里》参加上海美术馆举办的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在王国厂家》参加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二十世纪.中国画展,油画《多梦时分》等作品参加”中国艺术博览会”。2001年参加2001年亚太艺术学院及丁氏艺术中心的邀请赴意大利及欧洲七国考察。他不仅在技法上与老师们不相上下,而且在对于当代的表达上,有了更新更现代的表达方式。李贵君如今在国际美术界和收藏界名声大震,多次参加国外重要展览。多次在亚洲举办个人画展。2004年,他在中国美术馆与他的老师靳尚谊、杨飞云等一起举办了北京新写实主义画展,被评论界誉为新古典绘画的代表。

        李贵君是个坚定固执的人,骨子里对生活、对艺术都是理想化的。回归自然和传统,重视人文和理性,和当代流行文化唱反调,是他一直在坚持并亲身实践的。李贵君的作品极具精神含量,他笔下的人物,有一种特别深刻的东西,看似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人物,经过他的描绘,就是一种理想化的女性化身。他对待绘画极其执着,画中的人物往往造型凝重,神情自若,细腻柔美,而又略带忧伤。

        记者:您的作品《140画室》参加了1985年“前进中的中国青年全国美展”并获奖,是什么原因促使您创作了那幅作品?
        李贵君:当时是特别青春澎湃的时代,时代是这样的,我也是这样的。那时我正在上央美附中,在那四年附中的生活里,学校的气氛很活跃,但我们的训练体系很严格。更是为了以后的方方面面储备了更多的能量。考上美院后,各方面都得到了释放。大学和附中的管理不太一样,在艺术上显得有更多的灵活性,可以更自由的发挥。我在84年年底就开始创作《140画室》那张画了。那时的我对社会的文化状态很敏感,期待着一种自己擅长的写实风格的出现,来表达当时年轻人对于社会文化的一种思考。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我创作了《140画室》,那时的心境和背景就是这样的。《140画室》这张画也引起了很大反响,反响主要是在这张画之前,没人以这样的视角和角度来反映和创作。

        “前进中的青美展”在当时很轰动,应该说是新中国以来最活跃的一届美展,是第一个官方的,各种创意、各种想法开始活跃的一个展览。以前都是主流的,以官方的形式出现的。

        记者:80年代初期,以四川美术学院画家为代表的“伤痕美术”、“乡土自然主义”对您当时的艺术发展有何影响?
        李贵君:这些对我们的影响其实是有限的,因为我们在文革当中基本还是个孩子。文革最厉害的时候我们没赶上,我们没有刻骨铭心。家庭也没有受到什么冲击,所以对于文革的印象没有亲身经历那样的苦难,让我们去想,我们也没有兴趣和必要去表达这些。那是我们前一代要表达的题材。其实更多的是通过这些画来看他们怎样画画。

        “乡土”其实是当时的一个主流,当时的艺术是要反映生活。当时认为的生活更确切的是农村生活。“八五新潮美术”的出现,是一个社会开放和摆脱文革的一个必然。“八五新潮美术”的出现,也是改革开放给美术界带来的一个必然。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85年是一个很重要的转折点。大家看到了很多不一样的发展方式,从那时起发展方向就更清晰了。于是把更多的经历放在了学习上,不断的充实自己的绘画能力。“写实”只有能力到了一定程度,画面追求的趣味性,才能更充分的体现和表达出正规正范儿的一种传统绘画的大美大雅。

        记者:您觉得“前进中的青美展”对之后的艺术发展产生了哪些方面的影响?
        李贵君:影响是有的,在当时是对自己艺术的一个肯定。当你把自己的一张作品放到一个平台上时,这个平台有各种各样的人一同展示的时候,就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心。

        记者:您对“第三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有关注吗?
        李贵君:我没看过“第三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所以也没有发言权(哈哈)。

        记者:伟子

      Processed in 0.130(s)   63 queries
      update:
      memory 4.514(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