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明正访谈

        作者:核实中..2010-01-07 12:08:16 来源:网络

        70后的概念几年前已经在社会上弥散开了,这一代人多数已经30多岁,他们是承上启下的一代人,作为70后画家,是艺术评论家的一个概念,作为70年代出生的画家他们有这代人的特点,同时作为行业的新生力量,他们有和上一代画家完全不同的创作理念、风格和情绪表达,他们中有些人已经开始展露头角,注定一些人将成为中国未来画坛的领军人物。作为画家本身,他们的个性、低调、敏感、痛苦、执著都是与前代画家不寻常的地方。
        我们截取了有代表性的几位画家,通过他们的作品、访谈和一点感受,来了解他们的生活和艺术。

        范明正简介>>>
        范明正
        1972年生于河北临西
        200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硕士学位,现居北京
        [展览]
        2007
        “Art北京” 北京
        “A+A’2007—A+A第二回”,重庆/成都/北京
        “亚洲青年艺术节”,韩国首尔
        今日中国美术作品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2006
        “自在方式”,偏锋新艺术空间,北京
        首届“北航艺术馆青年艺术家邀请展”,北航艺术馆,北京
        “出格”偏锋新艺术空间,北京
        “确认的经验”油画作品展,桥舍画廊,北京
        “后生代”油画作品展,今日美术馆,北京
        2005
        “第二届全国美术学院油画专业,毕业生优秀作品展”,何香凝美术馆,深圳
        中国艺术博览会,中国国际展览中心,北京
        “范明正油画展”,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北京
        2004
        全国第十届美术作品展,广东美术馆,广州
        北京美术作品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2003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作品展,日中友好会馆,东京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作品展,清华美院展览馆,北京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第二届工美杯作品展,清华美院展览馆,北京
        “源 境”油画作品展,千年时间画廊,北京
        1999
        山东省第九届美术作品展,山东省美术馆,济南
        采访记录>>>
        艺术中国:范先生你好,今天对你做一个简要的访谈,首先想请你谈一下您的从艺经历。
        范先生:说起从艺经历,我大学是在山东曲阜师范大学。02年的时候,考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油画专业,跟着石冲老师,就是受他的教育。05年毕业之后做职业艺术家一直到现在,大概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艺术中国:你从师于当代著名画家石冲先生,他对你的艺术经历具体有一些什么样的影响?
        范先生:石冲老师对我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可以这样讲,在不同的场合我也讲过这样一些的话,石老师可以说是改变了我个人的命运,包括我的学业、生活,都得到了他非常大的帮助。他对我影响比较大的,比如:在绘画纯粹的技术方面,我创作的起步基本上沿袭了石老师的创作方法、技术方法。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点,让我有了一个非常具体的,非常明确的创作的起点。另外一点就是,他对我影响比较大的,石冲老师对我影响比较大的,就是他的职业态度,非常的专著的职业态度。
        艺术中国:你在当时学画的过程当中,有没有想过自己未来可以当职业艺术家?
        范先生:职业艺术家对我来讲,开始是没有想到的,是一个被动的选择,我的一贯的思路,包括家人、朋友,思路就是毕业,找一份可以做大学教师、老师的工作,这样的思路。后来我研究生毕业之后,因为我自己的个人档案,这方面出了一些问题,耽误找工作,后来做职业画家,做了一段之后,发现自己还是比较适应这种生活的,而且也比较单纯,也比较自由,很适合自己的生活。而且经济方面,各个方面都有所保障,所以一直都没有再进入到单位里面去工作。
        艺术中国:相对比较自由?
        范先生:相对比较自由,我觉得职业艺术家还是很适合我的。
        艺术中国:你可以描述一下你现在的工作、生活的状态吗?
        范先生:我现在处在一个生活、工作的平稳期,因为前些年,上学,从家里面到北京这样的变动时期,大概有六七年的时间,一直在搬家,一直在变动,一直在不稳定的状态当中,包括求学之类的,现在大概从毕业半年之后,我就慢慢地稳定了下来,生活方面,还有自己的创作方面,基本上步入了正轨,找到了一个明确的方向,自己慢慢地往上去做这块。
        艺术中国:所以具体说,你每天的工作、生活安排是什么?
        范先生:我每天工作的时间在画室呆的时间应该是10个小时左右,画画的时间一般不会低于7、8个小时,就是面对画面的时间不会低于7、8个小时,还是比较规律的。其他的事情打扰的不算太多。
        艺术中国:你的个性不是特别的热衷于参加各种活动,比较喜欢自己一个人静静地在画室里面画,是这样的吗?
        范先生:我相对来说,还是一个不太喜欢特别热闹的人,再一个,就是我的创作方法,需要大量的时间做保障,不可能用大量的时间去做活动,去凑热闹,那样的话,自己的时间没有保障了,但是有一些画家就可以那样做了,因为每个人的性格,和创作的方式不一样,有的人创作很快,有大量的时间做其他的事情,广泛地涉及一些其他的东西,那么我既然选择了这种创作方法呢?就像那种田间劳作一样,必须每天去做,用大量的时间去经营一件事情,让我没有时间去做别的,自己有的时候,也向往着过一些轻松的、自在的生活,但是现在还不行。
        艺术中国:欣赏你的绘画感觉有一种寂静,甚至略带压抑和朦胧的氛围,你是怎么评价自己的艺术特点的?
        范先生:我喜欢的东西,您刚才说,略带压抑感,稍显晦涩。我还是喜欢有一些宗教感的东西,喜欢一些批评样式的,深刻样式的东西,略带一点悲剧色彩的东西,像轻松、快乐的东西的样式,我不能说不喜欢,但是不会让我产生触动、震撼,不会让我有那种感觉。
        艺术中国:从03年的时候,你的作品一直到近期,你觉得你的艺术有没有一些变化?
        范先生:基础区别变化不大,但是其他的关注点、内容、观念性,这些慢慢会有一些改变,但是总体来讲,变化不是特别的大,只不过,在画面的尺幅上会比原来做得大一些,因为有一些展览需要,现在的展览的空间都比较大一点,人家的要求会稍微大一点,基本是尺幅上比较大一点,其他的没有太大的变化。
        艺术中国:你的创作心态跟当时也是相差不多的?
        范先生:创作心态有变化,我在读书的时候,包括非典那个时间,开始了这种风格的创作方式,那个时候是在这种摸索的阶段,现在基本上稳定,现在我觉得自己还是有一些没有做到的东西,换句话说,觉得自己还有一些潜力,因为自己坚持这个道路久了,就会发现自己前面有很多东西没有做到,每天还有一些新的东西、新的目标让自己去努力,所以说,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路,需要一生一世去做。
        艺术中国:你著名的摄影题材的作品当时是怎样构思的?你创作的目的是什么?
        范先生:可以这样讲,我觉得一个艺术家,去创作一个东西,开始的时候,不会有太强的目的性,开始是凭直觉的,比如说你在生活当中得到了一个信息,慢慢地就跟着这个信息去走,至于你分析到它的价值,解读到它的价值,一些观念,那都是后来的事情,还是凭着直觉去做的,就是这样的。
        艺术中国:可以具体说一下,您的摄影绘画的题材,你最初的设想是怎样的?人们对于普遍摄影的现象,您当时是从这个角度创作的吗?
        范先生:我当时是有一些这方面的朦胧的、一些直觉的意识到这方面的问题,但是真正会遇到文字,会遇到这种解读的比较条理的文字的东西,我还是得到朱爱民的归纳,他当时给我写了一些东西,包括《喀嚓喀嚓》0那个系列,通过镜头观看,我当时觉得,他解读的很透彻,把我的直觉文字化了,他写出来之后,我也挺兴奋的,他是这样讲的,现在大量的信息,不是通过人的肉眼来得到的,不是通过您的肉眼得到之后,经过什么什么提炼、归纳,然后生成一个简单的,哲理化的一个东西,现在大家都是通过机械的、数码的、科学的手段去获取信息,只是停留在表象的,表面上的程度,就是表象,就是人不会对一件事情做过多的思考,其实整个时代也是这样的,有朋友讲,您的画为什么画那么慢啊,这么讲,现在不需要“十年磨一剑”这种方式了,其实我觉得恰恰在这种时代之下,需要一些精良一点的,慢工的东西,手工的东西。其实这个是最接近人本性的,会让人的心灵、心理上,或者是生理上,会平静下来,这种比较人性化,真正的科技,真正大量的信息的获取,会使人感觉很疲惫,没有时间去思考,我想通过镜头观看的可能是体现了这方面的一些想法。
        艺术中国:你对题材的选择还有创作的灵感的生发是基于一种什么样的考虑?比如说,对景象瞬间的一种感觉,还是对事物题材的一种兴趣,比如说非典时期,或者对某一社会现象,或者说就是一个景象的一种触动,我不知道你是属于哪个类型的?
        范先生:这个问题有点复杂。
        艺术中国:其实很简单,就是什么激起了你的创作冲动?
        范先生:我有这样的一个习惯,就是自己通过照相机或者是其他的手段,在生活当中去捕捉东西,捕捉到之后呢?我会在电脑上或其他的通过这种手段去做一个过滤,然后再给当时第一印象,触动自己的第一个点会做一些对照,我做了大量的积累,有很多的图片,有很多的原始资料,其实这个东西,就是我在平常当中积累当中提取出来的,最感动自己的,自己最有兴趣的东西,不是说拿到一个东西就画,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和一个提炼的过程。
        艺术中国:你的作品基本上是一个坚持写实为基础的风格,就是说,像你这种技巧对你的创作影响是怎样的?可能有一些画家回避这些技巧的,或者是有意识地控制它,我想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范先生:这个问题也是众说不一吧,我觉得你既然是一个画家,就应该做点自己画家的事情,其实艺术门类有很多,包括现在的电影、电视,包括摄影、绘画、包括音乐,这些不同的艺术门类,得到了一个思想可能是共同的,你的人生阅历,或者是观念达到一个程度,都会得出同样一个哲理,比如说哲理,一生当中积累出一个理念、一个思想,都是共同的,但是你画家要用画家的方式来表达,音乐家要用音乐家的方式来表达,电影要用电影的方式来表达,你没有技术了,你没有这种画家的技术了,你淡化了技术了,就看不太懂,他没有情节的连接,我觉得和电影有什么区别呢?所以我觉得画家的技巧还是特别重要的,画家要做画家分内的事情。
        艺术中国:对于一个年轻且比较成功的艺术家,你对那些还在努力奋斗,但尚未成名的艺术青年有什么样的忠告?
        范先生:我会经常提醒自己,人的兴趣不能太过广泛,但是在学生的时代,可以尽量地放纵自己,尽量地接触一些新的东西,这是一个创作力的来源,但是到一个阶段,应该意识到,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能做过多的事情,应该把自己一点点的事情一生一世地去经营好它,就可以了,这也是避免浮躁,让自己的心灵归于宁静的一个方法吧。
        艺术中国:你是70年代的艺术家,您对所谓70后的艺术家这个群体有什么样的看法呢?
        范先生:70年这个概念对我来讲,我说不太清楚,70后应该是评论家,他们为了便于归纳,便于区分,生成的一个名词,现在有80后,但是一般70后,80后,60年代就会说60年代了,70后总体的特征来讲,相对于60年代的人,会有一些不会有太多的束缚,不会有太多的使命感,比如说现在讲,卡通一代,或者是他的一些艺术家,会有一个童话式的看生活的方式,让自己觉得有一点小小的自我的感伤的这些东西,但是我自己严格意义上来讲,我不倾向于70年代的,我的思想大部分的,可以这样讲,我和60年代的人交流起来比较方便一些,就像精英的感觉,或者是略带一些英雄主义的感觉那种,时代的烙印吧,我可能接近于60年代的,但是我毕竟不是60年代的人,对网络的使用,对现代信息的使用会更让我的心灵相对于60年代的人更松驰一些,那种人生观和看待社会的方式会更松驰一些。
        艺术中国:可以透露一下,今年和明年,你的创作或者是展览有什么样的计划吗?
        范先生:我今年的展览相对来讲还是比较多的,大概今年的上半年接到的邀请会有7、8个,我自己限制在3、4个,因为展览太多了,对自己来讲是一个比较辛苦的事情,现在每年大概掌握在5、6个展览,既使自己对外界有一个交流的渠道,也不至于使自己太疲劳、太疲惫,我今年大概总体加起来会有6、7个,现在还没有控制好,会跟自己作品的数量再定。
        艺术中国的记者:你现在的每年的成名作大概有多少张?
        范先生:每年大小加起来,我给自己定的目标就是10张。对我来说,10张,已经是一个比较疲劳的事情了。像大画,每一张创作周期都会在2个月左右。
        艺术中国:你现在的作品基本是在画廊、被收藏、还是被拍卖?
        范先生:我和画廊合作比较少,我的画基本上会到藏家手里面,画廊合作就是没有那种签约的关系,没有这种关系。我反而会直接给每个收藏家,但也不太方便透露他的身份。跟他有一个签约,大部分的画会在他的手里面。
        艺术中国:希望你的创作能够更上一层楼。谢谢你接受艺术中国的采访,也希望你多关注我们艺术中国。
        范先生:好的,一定一定。
        艺术中国的记者:谢谢。

      Processed in 0.122(s)   63 queries
      update:
      memory 4.642(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