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先生相貌与

          (1/4)苏东坡造像(2016年)尺寸:137X68 cm 作者:马啸天

          (2/4)东坡居士闲步图(2015年)尺寸:138x68cm 作者:马啸天

          (3/4)东坡先生行吟图(2015年)尺寸:99X49.5 cm 作者:马啸天

          (4/4)苏东坡诗意(2014年)尺寸:133X64 cm 作者:马啸天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庄公子,旅游业供职,生于湖北,暂居版纳。以文字为生,诗歌、散文、小说均有涉猎。常于其本人微信公众号发表作品,每日一文,硕果累累,余喜其文字篇章经常阅后转于朋友圈内。2016年1月14日公子于其微信公众号上发表了纪念苏东坡先生的文章《野人的标配》。庄公子在篇前有曰:"坡哥是个野人,农民,种起田来比写起诗来还利索。三十六行,行行都是状元。野人野到极致,与天地万物共食共饮,同歌同哭,所谓天人合一,便是仙人"。

        庄公子文中的"野人"之谓,出于其借典苏东坡在黄州期间所作诗词里的描述,"野人"或者"土人"等类似称呼经常出现。而其"标配"也被庄公子在文中一一呈现出来了,什么野具、野声、野寒、野茶、野屋、野食等等,唯一遗憾的就是没有说到"野合"……,反正不野不行。

        苏东坡(1037-1101)曾在其《传神记》一文中描述自己的面部特征:"吾尝于灯下顾自见颊影,使人就壁模之,不作眉目,见者皆失笑,知其为吾也"……而此文所描述的也不过是他自己在灯前与蓬荜上的面部轮廓投影而已,并没有五官细节的描述。

        孔武仲(1042-1097)亦在《谒苏子瞻因寄》诗中说:"华严长者貌古奇,紫瞳烨烨双秀眉。"

        米芾(1051-1107)有《苏东坡挽诗》云:"方瞳正碧貌如圭,六月相逢万里归。"

        元人郝经(1223-1275)所著《陵川集》之卷十,载有《东坡先生画像》一诗,其诗末尾句云:"画工岂有浩然气,漫著南箕翕舌空点痣。不如夜寂对江月,皓皓见公真颜色。"

        如此这般看来,若以诗文一探坡翁相貌,则米芾应为最准;若以画作究竟坡翁形象,我以为赵松雪所绘之"东坡先生小像"应近其貌。而赵松雪又是前宋后元之人(1254-1322),大宋皇室后裔。可能出于历代文人对东坡先生的崇尚,从古至今的画人都把东坡先生绘成了文人高士的潇洒飘逸形象;并未使其形象纳入"下野"之列。

        丙申春,余以赵松雪之《东坡先生小像》为范,加以明清肖像画法入其面貌,尝此以正文史千年之讹传。

        丙申中伏后九日,啸天马襄并记于澄怀堂。

        野人的标配

        文/庄公子

        雨洗东坡夜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这是东坡在黄州作的《东坡》诗。当时读到"市人行尽野人行"时,心头一震,不自觉地把书又拿近了些,这七个字里藏满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野人,指乡野之人,对这俩字更是惜不自禁。对,疼惜的惜。纪晓岚说此句风致不凡,而后两句写野人的曳杖声,更是奇妙难得,人不可学。

        当然是人不可学。

        我对摄像稍微有点了解,要拍一个日升月落、斗转星移的时间更迭的画面,需要摄像机立在一处,长达一天一夜的连续拍摄,然后将拍摄的画面在几秒之内快速呈现。

        市人行尽野人行,是东坡来黄州之前的大半生写照,他的眼前,追名逐利的人渐渐消失,芒鞋青杖的山野农人渐渐清晰。未曾经历这样大起大落的人生,怎能写出这大沉却轻,极浓若淡的诗歌。唇齿之间几个词,囊括半生变迁,有着深入骨髓的力度。

        东坡在黄州所作的诗词里,"野人"或者土人等类似称呼,经常出现。"野人"的标配也被一一呈现,如野具,野声,野寒,野茶,野屋,野食……

        野具,是芒鞋竹杖。芒鞋竹杖是古人外出漫游常备用具。东坡爱漫游,也常化迁徙奔波为漫游,因此芒鞋竹杖在其诗词中出现的概率也极高。

        《自兴国往筠宿石田驿南二十五里野人舍》,此诗写道,芒鞋竹杖自轻软,蒲荐松床亦香滑;《初入庐山三首》之一,此诗写道,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次韵答宝觉》,写道,芒鞋竹杖布行缠,遮莫千山更万山。《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写道,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赠王子直秀才》是在惠州所作,诗云,万里云山一破裘,杖端闲挂百钱游。

        如此看来,野人凭百钱就可进行山野旅游,乡村旅游,虽说穷得叮当响,但也是游得乐不思蜀。不对,东坡是乐也思蜀,故乡不可忘。      

        而野寒,在东坡的《寒食帖》里,已描述详尽,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每次读寒食帖,鼻子发酸,几欲痛哭。我若能遇见这一野人,就在黄州遇见吧,干柴珍馐,药品新衣,悉数送上。

        野茶,是那些僧人长老分与的茶,如桃花茶。《问大冶长老乞桃花茶栽东坡》诗云,不令寸地闲,更乞茶子艺。从黄州至大冶,为乞一茶,痴人痴行,虽野,却趣味盎然。

        野屋,便是那个响当当的雪堂,一众邻人帮忙筑成,一经筑城就名留青史,成世人向往之高地。这样的野屋还真多,古代文学界一数,就有杜子美的草堂,白居易的庐山草堂,刘禹锡的陋室。屋要留名,非野不可,不野不得其致,不得其旨,不得其智。

        野食以东坡羹为首,大抵是以萝卜为主要成分的糊糊,非菜,非饭,非汤。东坡离开黄州后,常怀念这道食物。自己开垦田地种出来的菜和谷,自己生火熬出来的创意羹,怀念的不是羹,而是身为野人的甘苦自知的那段功业。

        野人的这身标准行头,东坡就这样一直保留了下来。做官就是做官的样子,务农就是务农的样子,所以东坡才是真正的做一行爱一行。子瞻高帽名动京师,芒鞋竹杖却是遍布山河。

        野声,自然是铿然曳杖声。听,那声音,依旧在夜空中响动,依旧在文字里响动,它们安抚了谁,又惊醒了谁。

        本文作者简介

        庄公子,旅游行业供职,生在湖北,暂居西双版纳。以文字为生,诗歌、散文、小说均有涉猎。


      Processed in 0.142(s)   6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