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的香气密码

        作者:王丹2025-02-17 08:37:33 来源:中国艺术报

          徐徐展开《清明上河图》长卷,宋代的风雅与繁华穿越千年时空劈面而来,画卷中人与景物交相辉映,庙宇、餐馆、茶坊、香铺、酒肆、公廨、医馆等建筑还原出千年以前北宋都城汴京的风貌。细赏画卷,会发现一个在今天已经消失了的行业——香药铺。香药铺会是一处什么样的所在?让我们跟随着张择端的笔触,穿过郊野,渡过汴河,跨越虹桥,开启一段寻找中国香气的旅程,找到那份独属于中国的香气密码。

          《清明上河图》卷中有三处与香药有关的场景。宋代街市布局是相同行业的店铺都集中在一个区域,所以刘家香药铺、赵太丞家医馆、香饮子摊这些香药相关的经营场所位置很近。门口悬挂着“刘家上色沉檀楝香”招牌的刘家香药铺是整幅画卷中最具香气的所在。招牌上“刘家”是店铺的字号,“上色”是说明这里经营的是优质的上品香药。沉香、檀香是我们都非常熟悉的香药,“楝香”特指质量上乘的乳香。乳香原产于阿拉伯半岛的阿曼,属于芳香走窜类香药,香气芬芳馥郁,且具备散瘀止痛、活血生肌的作用,是气韵美妙的香品也是治疗疾病的药材,只有颗粒硕大、品质上乘的乳香才可以称为“楝香”。从宋太宗时期到南宋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乳香都由政府专卖。同时,征收以乳香为代表的名贵香药的贸易税银,是宋代市舶司重要的财政收入之一。据北宋熙宁年间史料记载,当时一公斤乳香的价格在300贯以上,可以购买20多吨米。宋代以前,香药因稀缺且价格昂贵,是王公贵族专属的奢侈品。宋代造船技术空前发展,海运发达,宋代经市舶司入口的香料达百余种。故而,“海上丝绸之路”也常被称为“香药之路”。香药进口量增多,加之百姓生活富足,香药成为市井上可以通过交易获得的商品,香文化也随之蓬勃发展起来。

          中华自古香药同源,很多香药不仅是气韵雅致的香品,也是疗愈身体的草药,因此“香”在古代中国一直被称为“香药”。宋人用香非常全面,除日常熏焚外;还会在胭脂水粉、饮食里加香药;疗愈疾病时也会用到香药。因此宋代不仅有专门售卖香药的香药铺,还会在医馆里售卖兼具香气和治疗功效的香药丸。画卷中从刘家香药铺出来沿着路向左,经过方形官井后,“赵太丞家医馆”的门面出现在眼前,这里与刘家香铺不同的是,诊脉看病以外主要售卖有治疗作用的“治酒所伤真方集香丸”和“大理中丸医肠胃冷”合香药丸。从治疗作用推测,这两种香丸里都用到了沉香。沉香具有疏肝理气的作用,可以治疗饮酒过量造成的肝脏损伤;沉香还具有温中散寒的作用,与当归、广木香等配伍使用,可以温胃散寒。从赵太丞医馆可以看出,宋代民间治疗疾病已经开始使用炮制好的香药丸,香药丸类似现在的中成药,食用方便,还可以随身携带。出远门的人佩戴一串香药珠,平时是饰品,水土不服生病时是医治疾病的药丸。

          画卷到赵太丞医馆基本接近尾声,顺着画面人群的朝向往回看。“久住王员外家”左侧路口有一处不起眼的小摊,两个并排的茅草伞檐下悬挂着“香饮子”的小招牌。这便是宋人的街边“奶茶店”了,逛街逛累了的人们可以花几个铜板站在摊位旁边喝一杯或热或冰的香饮子。宋代的香饮子有很多不同种类,通常用沉香、草药、花瓣等熬制而成,口感香甜,是天然的保健饮品。南宋陈元靓的著作《事林广记》中记载了紫苏熟水、沉香熟水、麦门冬熟水等香饮子的煮制方法,可见香药饮品在宋代相当普及。

          从《清明上河图》画卷里可以获知,宋代香药已经成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这三处与香有关的场景都直接或间接出现了沉香的影子。众所周知,沉香为众香之首,价格极其昂贵,有“一两沉香一两金”“三世修得奇因缘,今世闻得奇楠香”等形容沉香珍贵的说法。从专营香药的香药铺可以了解到,香药使用非常普遍。从医馆售卖的香药丸也可以了解到全民爱酒的宋代需要大量香药解酒护肝。从每天熙来攘往的香饮子摊也可以看出香药使用量很大。这些需求催生了人工沉香的产生,使宋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种植沉香的朝代。史料记载,由于宋代野生沉香的濒临灭绝,我国东莞地区已经开始了人工种植沉香,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果,虽然种植沉香较野生沉香的香气和作用都有很大差异,但是优势在于产量稳定、价格便宜,或许这也是宋代香文化普及的原因之一。

          说到香文化,宋代是中国历史上香文化发展的巅峰时期。我们今天熟知的宋代文人名士如苏轼、黄庭坚、李清照、韩琦等都有合香方传承至今。合香又称和香,顾名思义是由几种或十几种不同的香药进行配伍获得的香品。合香最早诞生于西汉,有文字记载最早的合香方,是东汉灵帝刘宏时期的宫廷用香建宁宫中香。南北朝时期有南朝宋武帝寿阳公主梅花香方传世。唐代孙思邈在其医学著作《千金翼方》中记录了多个用于美容养颜的香方,此外唐代还有春宵百媚、唐化度寺衙香等香方传世。唐代宫廷中诞生了用香药配制的合香珠、合香牌等具有保健功能的合香饰品。宋代苏轼有雪中春信、黄庭坚有婴香、韩琦有韩魏公浓梅香等合香方传世。黄庭坚外甥洪刍所著的《香谱》至今仍是研习合香文化的首选之作。佩戴合香的习惯一直传承到清代,雍正皇帝有避暑香方传世。晚清时期,慈禧太后常年佩戴不同香方制作的合香珠或者合香牌。合香珠芳香馥郁,长期佩戴有助于养颜美容、匡扶正气,是最具中国文化内涵的健康饰品之一。

          中国香文化一脉相传,从遥远的新石器时代走来,在宋代发展到极致,后因清代闭关锁国而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近年来,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香文化也穿越了千年时光再次兴起,为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增添了一缕悠远高洁的香气。如果说《清明上河图》的香气有密码,那一定是中华上下五千年蕴含的浩然正气,一定是深植于每个中国人心中的空谷兰香。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352(s)   6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