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牛(中国画) 易新建
山水画发展到当代,风格更加多元,技法亦日趋多样化。比如,对西画光影和立体空间的借鉴,对油画、水彩画色彩表现技法的吸纳等。易新建的山水画对中国传统儒道释思想均有吸纳。他的山水画既有儒家孔子的“游于艺”境界,亦有老庄的哲学智慧,又体现出禅宗美学倾向。他的山水画在空灵、邈远中澄怀味象,于“无念”和“无相”里展示“自性”和“心源”,真正达到超越“造化”,直抵“胸襟”,具有强烈的禅宗美学特征。
易新建的山水画使用了一种特殊皴法,我们可以姑且称之为“易氏皴法”,这种皴法远看较为抽象简括,近视则繁密斑驳,晶莹透亮,明暗冷暖相互交织,中国画的笔皴、墨皴、色皴密布其中,反复积染,构建出形式构成符号和亚抽象几何图式。他的山水画作品可以分为水墨和彩墨两大部分,他的水墨作品以《岛·晨》《风起云涌》《海潮》《空间》《家乡夜》《静夜》《暮·山》《瀑布》《泉》《山魂》《山月》《舞》《雾起云涌》《夏月》《乡归》《翔》《岩羊》《一江春水》《月·夜》等为代表。《岛·晨》上方以黑白相间的浓墨描绘天空与浓云,浓云下方一轮半圆的太阳冉冉升起,太阳下方为光芒四射的环状朝霞,再往下是一座三角形的山峦,二者形成正负形关系,天际苍茫而空灵,山脉浑厚而斑驳,作者将西画中的光感引入传统山水画之中,同时又用特有的“易氏皴法”描绘山脉的虚实、开合、阴阳、向背、冷暖、明暗,把中国水墨的皴法与西画的肌理、笔触融为一体,使山石的结构、层次、质感惟妙惟肖,凸显出作者中西合璧的艺术理想。《风起云涌》上半部分以写意的手法描绘阵风吹拂之下的云气、雾气,它们有卷有舒,开合自然,动静相宜,光晕迸发,充满风起云涌的气势;下半部分则以工致、细腻的“易氏皴法”刻画“不落全相,只写局部”的山脉,上下两部分构成动静、工写的对比,给人以别开生面的美学意境。
易新建的彩墨作品以《破晓》《霞》《初雪》《高原·牛》《孤》《蓝天·云》《祁》为代表。《高原·牛》分为四个部分,先以细密斑驳而又充满浓淡明暗变化的“易氏皴法”勾勒高原,再用浓墨刻画三只牦牛,复以白色调描写雪山,最后以淡蓝和淡绿色调表现天空,四个部分形成浓淡、冷暖与动静的对比。此画把中国画的皴法与西画的肌理、笔触相融合,既有水墨画的笔法、皴法变化,又有素描的黑白灰关系以及版画的质感与力感,在中西与古今之间找到了一条个性化的艺术道路。
《祁》以鲜明的红黑对比描绘天空中的浓云和晚霞,其实这是一种大胆的想象与虚构,在大自然中很难出现,但是这种红黑对比彰显出冷暖、明暗的对立统一,其下边是用自创的“易氏皴法”写就的皑皑雪山,再往下则是升腾的云气,云气之下有一位红袍僧人立于浓墨勾勒的黑土地之上,使二者得以完美地实现互补。画面下方的红黑对比与上方的红黑对比彼此形成呼应之势,天地人于此达到灵动的和谐统一。此画形式感与想象力极强,笔墨在浓淡干湿焦之间得以气韵生动、神采照人。
《破晓》以大面积的水墨描绘破晓时的黑云密布,初升的半圆形太阳在金碧辉煌的霞光中喷薄而出,这道霞光将画面一分为二,使作品带有鲜明的设计感,上半部分以淡墨绘出,下半部分用浓墨渲染,形成浓淡对比,黄色的霞光与上下两部分的水墨又构成明暗冷暖的转换,此作将水墨与彩墨相融合、绘画与设计相统一,既有中国水墨画的生动气韵,亦有西画的明暗冷暖变化,可谓中西合璧的佳作。
《初雪》以大面积的淡蓝色刻画天空,复以黑白相间的水墨描画山脉,再用白色圆点点厾飞雪,形成动静对比。此作一改中国画传统的留白而代之以淡蓝作为背景色,这种独创性的留白方式和西方极少主义相互耦合,再将中国画的点厾与西方新印象主义的点彩相交会,既有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又有西画的视觉冲击力。
易新建的山水画将中国传统山水画不断与西方素描的黑白灰关系、油画光影变化、版画的切割式力感、设计的创意性予以互渗融会,由此走向了颇具新语境和新境象的当代山水画变革之路。
作者系中国美术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