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长河(中国画) 康杰
世界上应该没有哪一种绘画能像中国画一样,把物与心、虚与实、形与神融合得相得益彰,从而呈现出体察人生、观照世界的哲思与深情。
在认识四川画家康杰之前,我是先认识他的作品。由于编辑工作原因,我得以欣赏到四川乃至全国很多优秀画家的作品,其中,康杰的作品让我感受到一股清新淡雅的书卷气。他的山水画作品整体而言恬淡而幽远、典雅而洁净,从中国传统文化中走来,非常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意境。于是我多次选用他的作品,时间久了,我和康杰也从“线上交流”跨越到“线下奔现”。
康杰的作品,正如其人,温和质朴,内秀勤谨。我想,他的内心一定非常虚静平和,不然不会营造出作品中的意境来。他的山水画作品属于粗眼一看,似乎貌不惊人,细看却有品位、有意境,能够让人在生存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有一种静下心来的从容和优雅。
康杰山水画艺术有一个显著特点:书卷气和静气。
所谓书卷气,换言之,就是画家的文化素养和精神追求。众所周知,书卷气是一种文化气质,是学识、修养和审美情趣的综合体现,落到中国画上,主要体现在作品的笔墨技巧、情趣、意境,以及画家的文化修养、自然与人文精神结合等方面。以此为坐标来阅读康杰的山水画,首先,在笔墨技巧、情趣、意境上,康杰笔下的山水、房屋,尤其是水的刻画,如评论家吴永强所说:“有的淡墨轻岚,有的以粗笔浓毫与水墨渲淡构成强烈对比。前者水光澹荡,迷蒙天际,后者拉开了近景与远景的距离。在落墨、破墨与撞水技法的综合作用下,画面中墨分五彩,显现出极强的空间感。”康杰通过不同的笔法和墨色,表现山水的不同质感和情感,使画面富有变化和表现力。
其次,笔墨意境。古人云:“大乐必易,大礼必简。”清人程正揆尝谓:“画不难为繁,难于用减,减之力更大于繁。非以境减,减以笔;所谓‘弄一车兵器,不若寸铁杀人’者也。”因此,“易”和“简”,实际上是一种洗尽铅华、天然不雕的大境界。康杰的山水画作品大多构图单纯,物象简约,往往是闲云飞瀑、一叶扁舟……画面上有大量的留白,笔墨充盈着氤氲,满纸洋溢着葱茏深远的意境。
最后是文化修养和精神追求。康杰痴迷于中国山水画创作二十多年,在中国美术学院研究生院受教于山水画家童中焘、孔仲起、何加林、林海钟等,具有深厚的艺术创作功底。再经过多年的潜心修炼,他已经能够娴熟地将自己的生活感悟和情绪融入创作之中,并逐渐形成了独具个人特色的笔墨语言。中国画中,题跋的使用最能看出一个画家的功力。在康杰的作品中,往往有很多题跋文字,这些文字与画面和谐统一,属于点睛之笔。“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也”,在很多的文字内容中,可以读到康杰在与自然的交流中,已经找到一条与山水心灵对话的通道,并努力地去实现造化与神遇、情致与境合。那富有诗情画意的房舍阡陌、田园茂林、野桥扁舟等都是其情感的抒发和寄托。
康杰山水画的第二个特点是静气。在中国哲学理论中,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管子将“气”与“静”结合,认为世界万物统一于“气”,“精气”与“灵气”相通,将其视为生命的本源。老子云:“致虚极,守静笃”“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庄子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美学家叶朗曾说:“艺术想象活动需要人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全部力量的支持,依旧是需要‘气’的支持。只有保持虚静,澡雪精神,才能使人自身的‘气’得到调畅。”心灵的安静纯洁对于“气”的畅通有重要作用,于是,可以达到“道”的境界——“心静气理,道乃可止……修心静音,道乃可得。”在绘画中更是如此,心静之后,全身心投入绘画创作之中,以“静”的心境贯通气韵来创作,才有“气静神凝”“神恬气静”“平心静气”这些符合绘画创作的基本心理状态。
清代书画家笪重光在《画筌》中说:“山川之气本静,笔躁动而静气不生,林泉之姿本幽,墨粗疏则幽姿顿减。”作为一种艺术精神,“静”落实在绘画上,既是画风和意境上的追求,更是品性修养和创作心态,二者既互为表里,又互为因果。康杰的山水画便给人以“静气”之感。其山水画中有大量的留白,通过画面中的空白来营造空间的深远感和层次感,在虚实之间、似与不似之间,诠释出中国山川的无尽之美。
总之,康杰的山水画作品继承了古人传承,在如今快节奏发展、信息碎片化时代能够保留着书卷气、静气,是非常难得的,而这正是中国画特有的、可贵的艺术本质和审美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