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问江流与山海——评“静水流深:杜大恺艺术展”

        作者:宋寒儿2025-08-22 08:25:53 来源:大河美术报

          杜大恺 《梦回爱琴海》 纸本水墨设色 89cm×356cm 2012年

          2025年1月18日至5月11日,“静水流深:杜大恺艺术展”于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精彩呈现。本次展出多为杜大恺创作于2006年至2024年间的作品,大部分是纸本水墨,亦有部分水彩及图文等珍贵资料。作为中国新水墨的代表人物之一,杜大恺行走于自然天地之间,思考于中西艺术之间,其作品风格形成自有渊源且不断创新。

          “平淡天真”,这是多位学者对杜大恺作品的共同印象,宋代画家米芾曾用此来形容五代著名画家董源的作品。董源身处江南,因此其画作中的山水面貌大多秀丽清雅,而生活于北方的杜大恺,其作品的温润淡雅则多源于其对水墨纯粹性的清新表达。正如艺术家自述:“水墨的单纯就是一种象征,把现实抽象化,走向理性,已是观念的存在。”恰如展厅最显眼位置的作品《一水》,整幅作品仅用青色和蓝色,就勾勒出海天相接、碧波浩渺的恬淡风景。尽管色彩充盈了整个画面,但配色简纯清浅,且海洋与天空被抽象为两个整体,像是两个拼接的几何色块,这样的构成令海天风景看起来更加开阔舒朗。此外,本次展览的视觉设计采用沉静的蓝色作为主色调,又选择浅淡的灰蓝色作为展墙色,不仅会在整体观感上实现和谐统一,同时也与艺术家作品的意蕴底色完美适配。

          “几何形态”,是杜大恺对于中国山水笔墨精神的理解和重构。杜大恺的许多作品都展现出对于“形状”的理解:千变万化的自然万物都可以抽象为基本的几何形状,而每种形状的对应语言上,又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精神与象征意义。比如作品《青山如屏迎人立》的构图就非常大胆,画面上下留白,中部青山三分空间,加之作品悬挂的高度又使青山恰好处于观者视线的水平位置,观者可以沉醉其中,回到对最初形式——色彩和形状轮廓的关注中,也在这简洁形式中感受到物象本身的静谧气质。不仅是流动的山水,静置之物也可视为是几何形状的演变。比如本次展出的静物《南瓜图》,艺术家描绘了不同品种的南瓜,但它们似乎都有棱有角,这种“棱角”让每一只南瓜都充满了个性。还有一幅描绘芭蕉的作品,更像是用几何形状完成的一幅拼贴画,细腻、克制、富有层次和变化。

          漫步展厅,我们似乎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镜像空间”,与传统水墨不同,杜大恺在作品中非常善于运用“镜像空间”的原理,其画面常常以海平面、水面、山脉以及地平线等作为分界,将画面分割为或倒影或对立的空间,形成相互映照的山水景观。比如在作品《为有碧水林影稀》中,一半似乎是碧水倒影,一半既像是枯荷,又像是沙漠,在观者的无尽联想中,自有观看心境与审美意象相合的乐趣。除了水面,有些作品以地平线为界,比如在作品《高天厚土》中,一半是粗粝土地,一半是淡蓝天空,厚重的土地带来的坚实感受,与天空的轻盈形成极致的张力。

          这种对空间的理解,我们似乎可以看到源于艺术家塞尚的影响(他追求一种分析的理性风格),也似乎可以在艺术家乔治·布拉克画的抽象几何体中找到共鸣(他与毕加索一起创立了立体主义)。杜大恺在作品中巧妙地融入了西方绘画的技法,但其自然的笔触、瑰丽的意境,皆是中国笔墨精神的浪漫表达。杜大恺的风景系列中,既有对本土乡村的描绘,亦有对异国风景的观察。这些行走世界的写生,同样可以看到艺术审美的贯通。比如《爱尔兰之一》的画幅高近1.4米,在这幅竖长构图的作品中,上半空间大面积留白,下半空间是具有纵深的街景,对比鲜明。这样的设计会使观看视线下移集中,更像是中国山水卷轴画常见的处理方法。而作品《梦回爱琴海》则是横版构图,作品长约3.5米,画面从右至左是建筑到遥远海面的延伸,观者在观看时,视线会随着景物发生平移,就更类似于中国山水长卷的阅读思维。

          除此之外,本次展览亦清晰梳理了杜大恺在公共艺术领域的成就。于我这位从青岛来的观众而言,艺术家的本地创作令我倍感亲切。杜大恺在进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习前,曾任青岛工艺美术研究所美工和青岛贝雕工艺品厂美术设计。他与青岛的深厚情缘也体现在作品中,例如1988年为青岛市博物馆创作的花岗岩浮雕《生命礼赞》,1996年为青岛市人民会堂创作的壁画《生命的乐章》等。尤其是1999年他为青岛市东海路创作的立柱式浮雕《世纪柱廊》,已然成为青岛的地标式艺术雕塑,与海岸线相互辉映,见证着城市岁月的变迁。这些大气磅礴、充满生命思考的作品,为我们勾勒出更完整的艺术版图,也让我们充分感受到艺术家的万丈豪情与宏阔视野。

          古往今来,与水相关的词句总是寓意许多,“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是说时间易逝,当惜人生;“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说欣于所遇,旷达人生;“光而不耀,静水流深”则是说不露圭角,沉淀人生。艺术家谦称中年才“斗胆”步入中国画的世界,但其笔间,早已是多年艺术积累的凝结。回到诸位学者所述的“平淡天真”,“平淡”是向自然中真诚地寻找艺术的答案,“天真”是取得丰硕成就后依旧抱有的朴素之心。在杜大恺的作品中,我们似乎也总能感受到他对艺术永远年轻炙热的情感:不放弃尝试,不自我设限,无所畏惧,不断突破。真好,这像是击中平静水面的一颗鹅卵石,是人生海海,击中观者心的少年气。

          【作者系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讲师、中央美术学院博士、青岛市首批签约文艺评论家】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91(s)   64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