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艺术博览会,亲爱的第一件艺术品

        作者:孙尧2014-12-10 09:49:48 来源:东方早报

          长日将止,隆冬渐近,各类艺术盛事也随着11月暖阳的消逝而在一片聒噪声中逐渐消停下来。今年内地井喷式的艺博会潮汐般地涌动,几乎令有心无心的追从者们无所适从,忙于奔命。从“Photo上海”的剑走偏锋,到“西岸艺术和设计博览会”的高端凛然,体验了“Art021”的“Boutique”时髦,忍受着“艺术北京”和“上海艺术博览会”的草根到底,甚至连洋相百出的“博洛尼亚当代博览会”也一瘸一拐地来凑热闹。与内地艺博会雄心勃勃地大搞门面装修和肌肉比拼年的不同,今年的“台北艺术博览会”则显示出一贯的不露声色和煞费苦心。

          虽然拥有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145家画廊、超过3000件艺术作品的规模,前不久闭幕的台北艺博会仍然承袭了20多年来的务实和亲民。较之内地,更为实在和高效的画廊协会承担了博览会的主要组织工作,对新进画廊的选择和招募也显得不紧不慢和侧重明确。达半数规模的参展海外画廊大多集中于亚太,并不凸显相对于内地的规模和优势,却也趋同于艺博会日益国际化的诉求。

          参展画廊中不乏代理草间弥生的Ota Fine Arts画廊,带来李希特近期作品《Strip 926》的Woko Works of Art画廊,以及展出曾获英国透纳奖提名的苏格兰当代绘画大师Callum Innes作品的马凌画廊等,在不忘用名家作品提振人气的同时,博览会对结构单元的设置也体现出大而全的概括性,整合了包含画廊数量占多数的“艺术画廊展区”,规模稳定的富有台湾传统特色的“经典画廊展区”,少许追逐科技感定位的“新媒体区”,以及类似于巴塞尔艺术探新单元的“新艺术发现展区”。邀请了来自日本、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亚洲地区的年轻艺术家为艺博会输入新血,同时,仍然不忘设立关注台湾本土新兴艺术并受到文化部支持的“新人推荐特区”,不遗余力地充当本地年轻艺术家的推手。

          整个博览会中除了赵无极、朱德群、常玉的老三样和毕加索、夏加尔、达利、李希特、图伊曼斯等明星大腕的海外组团之外,最引起注意的则要数今年主办方煞费苦心首推的“Dear First Art”单元。有意思的是,这一单元并不是作为一个整体出现在博览会的结构中,而是被稀释到所有的展区之中。 对于谙熟营销策略的主办方而言,“Dear Art”是一则成功的广告文案,仿佛是一封写给亲人或爱人抑或好友的信件开头,亲昵的称呼骤然拉近了艺术品和观众的距离,尤其是针对刚准备涉入艺术的中产阶层而言,“Dear First Art”令他们参与博览会的过程不再仅仅停留在视觉,收藏也不再是VIP们享受红点的特权,消费的体验同样能够在博览会的情境中实现。

          此次台北艺博会在贴心指数上可谓用足脑筋,参与“Dear First Art”别册的画廊共推荐了73件适合入门级收藏的艺术作品,让观众在认同、喜爱作品的同时能够获得掂量自己的荷包来消费作品的机会,将喜爱直接转化成拥有。“Dear First Art”就像是对寻觅初恋的尝试的循循善诱,勾连起在场每位观众跃跃欲试的心愫。此届博览会将“Dear Art”作为年度精神,也似乎意在放下艺术品居高临下的身段,坦诚地期待每位观者能直接而自然地面对艺术、发展交往,如初恋那般具有纪念意义来完成自己人生的第一件艺术品收藏。

          在博览会现场,参与“Dear First Art”的作品也非常显著地被标示,不经意中体现出主办方细心周到的引导。在策略上更在意增进艺术和大众生活的联系,并细分出价格在2000美元以下的“小资艺术投资”、介于2000-4000美元的“跟着动的不动产”以及4000美元以上的“一出手即行家”三种收藏类别以满足不同经济条件的收藏者。其冠名特色也不难看出主办方在换位思考和拉拢人心方面的良苦用心。在各类双年展顶着学术的光环渐行渐远,艺博会愈发成为时尚派对和买家俱乐部的时下,台北艺博会开始着意艺术收藏如同文化一样亦需薪火相传的事理,并深谙消费始于关注和需求的营销心理学,将自身转化成大众理解和拥有艺术的起点和见证者,潜移默化地引导大众将原本被动式的受教参观模式软化成像寻觅初恋般新奇刺激、困扰彷徨甚至爱不释手的自我生活情境的重要组成。

          当然,“Dear First Art”只是老牌的台北艺博会求新求变的一种尝试,但艺术的无功利性和市场的唯目的性却始终是一对矛盾。主办方也不愿意看到博览会充斥着讨好家装的唯美作品,而当代艺术超越单纯美学价值的意义又很难覆盖大众的理解能力,如果仅是凭个人喜好的选择似乎又违背着艺术品的普世价值,艺博会中的艺术品已经不再单纯地作为一件货架上的待售货品,它们同艺博会本身即成为了当代社会发展阶段中的一个持续发生的事件,并和大众形成一种不断磨合的共生关系,在努力实现艺术家、作品、画廊主、观众和藏家心愿的过程中搭建和社会的关系,释放自身对生活的影响。

      Processed in 0.145(s)   65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