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当代艺术:走出美术馆外觅知音

        作者:余如波2015-03-09 08:21:22 来源:四川日报

          新年伊始,公共文化领域活水涌动。

          年初,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明确提出“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公共文化领域。

          在四川省,“社会资本服务公共文化”正在多个文化领域悄然展开:走出画廊和美术馆的当代艺术展览、群众捐款自建并享用服务的文化站、连茶水都免费的民办书院……2015年,有哪些值得期待的文化新鲜事儿?本报特推出“羊年新观察”系列报道,带领读者一窥其中亮色。

          不少成都市民发现,现在不用走进“高大上”的画廊和美术馆,也能欣赏到高品质的当代艺术展览了。

          近日,成都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主办的“社区植入计划”展览在成都东湖公园开幕。走出深闺的46件当代艺术力作,让市民大饱眼福。记者发现,成都蓝顶美术馆、K空间画廊等民营文化艺术机构,也相继将展览办到公园、小区、文化馆等场所,成都当代艺术正日渐走向“亲民”。

          公园办展引来拍照写生

          “这个雕塑好奇怪,一个人倒立在动物背上。”“标牌上说叫做《在空气中》,啥子意思?”“管他呢,我们来合个影,一二三!”3月4日,记者刚踏进东湖公园西门,几位年轻人正围着草坪中一座铸铜雕塑拍照,它正是“社区植入计划”参展作品。“说实话,看不懂,但是感觉很好玩。”市民何云凯说。

          主办方负责人温雪倩告诉记者,展览开幕以来,从幼儿园小朋友到七八十岁的老人,都会在经过作品时驻足观看,甚至有学生背着画夹来写生。离《在空气中》不远,钢板制成的雕塑《等待》同样吸引了不少市民。“有一次,一位建筑工人带妻子过来参观,走到这块‘钢板’面前说,‘看到没有,这就是艺术’!结果他妻子一脸茫然。能不能看懂其实没关系,吸引各种人群近距离感受当代艺术,我们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近期以来,不少当代艺术展览尝试走出画廊、美术馆,进入更加开放、多元的公共文化空间。1月15日,K空间牵头主办的“走进艺术——中国当代艺术公益系列展”首站落户都江堰市文化馆。2014年底,“生态——锦江湿地公共雕塑展”在成都市三圣乡锦江湿地雕塑展示区举行。

          从“等观众”到“找观众”

          成都以往的当代艺术展览,大都在专业展厅内举办。“社区植入计划”参展艺术家张大力和缪晓春,2014年均曾在K空间举办个展。“当代艺术在国内的发展只有20多年,亟须向公众普及。如果只能在美术馆、画廊里呈现,多少显得有点高高在上,远离人们的文化生活。”蓝顶美术馆策展部负责人丁奋起表示。

          K空间负责人杨凯则注意到,相对于北京、上海、成都等一线城市,当代艺术在二三线城市的普及度更低,人们更难有近距离接触的机会。

          为此,成都艺术机构调整展览场所,主动走出美术馆“找观众”。温雪倩透露,2014年展览选址时,综合考虑了交通可达性、周边环境和人流量,最终才选择东湖公园。此次“社区植入计划”展览,前期与策展人、艺术家反复沟通,选择了不少较为具象、便于理解的作品,以兼顾展览的学术性与公共性。民间力量的多元化尝试 “‘社区植入计划’大概花了200多万元,今年展览还将继续。”温雪倩表示,公司前期曾进行过评估,资金方面做了充分的保障。“文化产业的回报周期很长,目前的重点是品牌建设,暂时不考虑盈利。公司下属的成都艺术品保税仓库开始运转后,其中的盈利会用来平衡展览开支。”

          与此同时,也有艺术机构通过不同方式降低展览成本。“生态——锦江湿地公共雕塑展”约半数参展作品为艺术家现场完成,所用材料大都为稻草、树枝、废旧电缆甚至废弃房屋。“以尽可能低调、有机的方式融入周围的湿地景观中,与自然环境形成融洽、和谐、共生的关系。”丁奋起说。

          杨凯告诉记者,“走进艺术——中国当代艺术公益系列展”展品大都为画廊自身藏品,以及向藏家临时借展。“今年展览还准备走进温江等区县,并逐渐扩展到省内各市州,推动中国当代艺术在二三线城市民众中的普及。”

      Processed in 0.162(s)   65 queries
      update:
      memory 4.526(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