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旋栖息者群展 平静中凸现张力

        作者:核实中..2015-03-09 08:24:23 来源:中国美术家网

          (1/7)群展“气旋栖息者”策展人富源(左)与韩丽

          (2/7)娜布其 :《物体No.11 物体No.12 物体 No.13》

          (3/7)布雷特·斯文森《散布》,石膏水泥,定制组装,现成物

          (4/7)李亭葳《魔方》、《三原色》、《积木》、《彩虹》

          (5/7)麻剑锋《石头公园》

          (6/7)展览现场

          (7/7)展览现场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3月8日,北京草场地应空间迎来2015年的首个群展“气旋栖息者”,展览由富源、韩丽策划,呈现布雷特·斯文森、李然、李亭葳、林科、麻剑锋、娜布其和陶辉七位艺术家的作品。

          “我感到异常的宁静与空阔,如龙卷风眼,在周遭的喧嚣之中,踉跄前行。”策展人富源读到西尔维亚·普拉斯的这首诗《钟形瓶》时,深受触动:“置身于龙卷风的中心会有怎么样的感受?过去的一年时间里,我们经历了许多震撼的全球事件,历史的波动和循环,在以指数级的速度重复着,如何辨清事实,就像栖息在风眼之中一样艰难,”富源说。

          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年轻艺术家用他们富有张力的作品,去探讨生活与历史的失重。他们没有被吞噬在破烂喧嚣的周遭中,而是用一种明确坚定的姿态,重建支离破碎的当下生活。

          富源介绍,布雷特·斯文森、麻剑锋、娜布其与李亭葳的创作都从不同层面上显现着图像在空间化的延展与变化新趋势。工作并生活于纽约的艺术家布雷特·斯文森一直关注人类活动与自然世界的交融,并试图揭露其间的本质联系。其作品《散布》中,休眠的废弃的火花塞,是在纽约一处沙滩中埋藏的潜在能量,被从垃圾堆里捡起,又在石膏板上重获新生:“展示的目的,在于讲述寻找这些被遗弃导体的过程,一系列物品散落在一处的原因,总能追溯到过去的某一事件。我们可以看到表面之下未可见的变化。”

          麻剑锋的作品一直在探讨绘画的空间性问题,他的作品以绘画的图像语言作为基本的关注点,通过不同材质的运用与裁剪,最终将流动的图像捕捉于空间之中。

          年轻艺术家李亭葳通过简化、形式的转变,把共同经验下的情绪、经历和物件抽象凝缩至接近本质,用看似简单常见的几何形和基本纯粹的色彩块面:“这些作品,用的是最基本的三原色,经过放大、组合,有一种来到幼儿园的感觉,生命与时间,甚至是严肃的哲学话题,便如此展示给观者,”富源说。

          而娜布奇感兴趣的则是在视觉和身体的感受之间模糊的界限,他们既有联系又具有矛盾:“作品用的是筷子、布、漆,筷子作为一个小小的单元,形状可以进行无限的延伸和空间搭建,布的作用类似于关节,连接每个单元的同时,控制空间延伸的方向,缠绕的动作不停的重复,每一次动作发生的痕迹都留在了表面,身体的力量被凝固在动作发生的每个瞬间。”

          李然与陶辉以充盈的感性方式思考并回应着历史之中正逐渐模糊的个体经验。李然在近几年的创作中利用模仿表演、后期配音、影视素材的挪用以及改编戏仿等方式,试图接近和指向艺术本身的话题,这部分创作指涉了当下的艺术观念、创作内因和思考困惑。

          陶辉习惯使用动态影响这种创作语言,内容较多是关于群体经验的,作品充满他对叙事艺术的着迷。在录像作品《德黑兰的黄昏》中,他让一个在剧院工作的伊朗女孩,在私人汽车里重新演绎香港已故女明星梅艳芳生前演唱会上一段与粉丝的对话,这段对话呈现了梅艳芳对爱情与婚姻的自由追逐:“我试图寻找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在相同故事的框架下,呈现出来的差异性与共同点,”陶辉说。

          对于林科而言,影像是一段运动影像的发现者而非创造者,身体通过动作本身也置身影像之中。通过设定的游戏和玩法,工具和功能可以从原本常态的使用中被解放出来。

          据悉,展览将持续到4月12日。

      Processed in 0.211(s)   65 queries
      update:
      memory 4.652(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