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西:从人民币毛主席像画出的陕北情结

        作者:核实中..2015-03-13 09:18:46 来源:网络

          (1/10)人民艺术家刘文西

          (2/10)在陕北过大年

          (3/10)黄土画派部分成员在老鲁艺

          (4/10)和老乡拉家常

          (5/10)刘文西在创作

          (6/10)黄土画派在老鲁艺校园留影

          (7/10)《黄土老人》

          (8/10)《毛主席和牧羊人》

          (9/10)《祖孙四代》

          (10/10)速写作品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导言 我们每个人都在用他的作品,第五版人民币上的主席肖像出自他手;

          他酷爱陕北,多年来只画陕北人物;

          “半生青山,半生黄土,艺为人民,传神阿睹”,这是吴作人先生对他的评价。

          他就是人民艺术家、黄土画派领袖刘文西先生。

          刘文西:爱在陕之北

          “请让我活到120岁”

          2015年的寒气未散,延河的冰还未融化,安塞的老腰鼓仍在新年的气氛中澎湃。82岁的刘文西先生率领着黄土画派写生团再次来到了陕北。这是黄土画派第25次到陕北采风写生过大年,是刘先生个人上百次中的一次。

          “陕北是来不够的,也是画不够的”,这是刘文西先生常挂在嘴边的话。这位以画陕北人和毛主席闻名的老艺术家,对陕北的痴情常人难以想象。笔者跟随黄土画派第25次陕北写生之旅,一周时间内,见识了刘先生对艺术孜孜不倦的深情、对平凡人们的亲近、对陕北风情的眷恋。深深感动于其天真与淳朴的艺术家性情。

          3月初,陕北的黄土地上再次出现了这位老人:灰色棉衣长裤、延安时期的军帽,这身数十年来如一日的装扮是刘文西的标志。每年,他至少两三次来陕北,不然,灵魂便无法安然。在延安老鲁艺,他和画家们速写,讲起毛主席的延安文艺座谈会精神,依然动情,他在贯彻着:深入生活,为人民立象、为正义铸魂。陕北的女孩、老先生、汉子,皆在其笔下成为传说。在横山,浩荡的腰鼓队欢迎他,中年男子的奔腾跳跃、青年女子的妖娆舞动,腰鼓如军乐,将人送入云霄。最初,先生便是被这种沸腾迷恋,沦陷于陕北。多年已去,依然难以自拔。他走到腰鼓队中间,接过艳丽的锦缎扇子,不由自主舞动起来,脸上一派天真。 定边在陕北之北,是刘先生60年代生活过的地方,有着深厚情感,而此时定边的县委书记是其旧友,刘老先生来到定边过大年。因连日奔波,在定边的影像展上,刘先生明显已经疲倦,肿胀的左手腕开始发痛,而面对每一张表现陕北的风俗、地貌和人物的图片,他依然不减热情,逐一浏览并拍照。随行的年轻人都感到体力不支,纷纷为80多高龄的老先生担心。手痛实在严重,便坐下来休息片刻,而这个时候,和不停配合粉丝合影,应酬大家。就是这样,依然坚持看完每一张作品。在影像馆座谈会上,殷殷叮嘱画家们:一定要到生活中来,要画更广阔的天地,要为人民创作。这样可以才提高感情提高思维提高艺术水平。而接下来晚间的转九曲和放孔明灯,老先生依然不间断参与。这种具有陕北风情的年味,正是他的迷恋。其强悍的意志力和体力,也在此体现无疑。很难想象,一个看起来有些颤微的身体,蕴含着如此强大之力。

          在砖井古城、在马圈梁、在柳树涧、在定边长城旧址,刘文西先生面对苍凉的厚土,总是展开速写本,抓紧时间描绘下来。这片热土,他永远画不够。在老窑洞内,遇到同龄人,他开心的像个孩子,拉起了家常。在毛乌素治沙英雄的博物馆,他感动于事迹,亲自为石先生题词。在359旅曾经居住的打盐场窑洞旧址,他批评要将此翻新维护的计划,坚决要求保持原样,坚持对文物要尊重。刘先生严厉的样子极其可爱,老艺术家的操守可见一斑。

          他时常看着一望无际的神秘黄土高原感慨:请让我活到120岁,将陕北看够、画够。

          从江南水竹到陕西之北

          刘文西已经爱了陕北58年。

          1933年,刘文西出生在浙江嵊州市长乐镇水竹村。1950年入陶行知创办的育才学习学美术。学校提倡教学与生活结合、与社会结合,提倡创作为社会服务。给文西印象最深的是王琦老师给学生讲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刘文西开始懂得为什么要画画以及画画与革命与人民的关系。1953年入浙江美院,受教于大师潘天寿。

          1957年,受古元等前辈艺术家影响,刘文西的毕业实习选在了陕北。他和同学乘坐火车先到了陕西铜川,再坐大卡车走走停停历尽波折用两天时间到达陕北。

          也是过大年之时,山地腰鼓正激情澎湃的进行中。势不可挡的原始力量立刻击中了年轻的刘文西。在这个尘土飞扬凛冽艰难的荒凉之地,竟有如此动人心魄的魅力,刘文西初见当了陕北的俘虏。壮年汉子,淳朴女子,可爱孩子,在实习期间,纷纷成为刘文西创作的原型。三个月的实习时间过去,刘文西的毕业作品《毛主席和牧羊人》也完成了初稿。

          1958年,毕业选择时,刘文西毫不犹豫来到西安美院任教(同来的还有他后来的妻子陈光健),为了他心目里魂牵梦绕的陕北黄土地,和那里销魂的老腰鼓与惊天动地的神秘力量。

          到西美的第一个冬天,他便带上学生到陕北体验生活和写生创作。当时扎根的是二十里铺。那个时候,刘文西鼓励学生深入生活,和劳动人民做朋友,他们吃住老乡家里,熟悉陕北的生活和风俗,创作出的作品便真实有生命力。这个传统在刘文西任教时一直保持了下来。

          从山明水秀的江南,到黄天厚土的陕北,刘文西的感情是倾向于后者的。这里成就了他,他也奉献给了陕北。

          从1957年至今,刘文西数百次到陕北,创作了几万张速写,几千张创作。成为到陕北次数最多,画陕北人物最多的中国艺术家。而,82岁高龄还坚持行走、创作的艺术家,在国内,似乎也难以找到第2个。

          陕西之北,是刘文西的精神坐标。

          关于绘画的两个历史阶段

          数年来,刘文西先生在国内外发表作品数千幅,出版画册十余件,中国美术馆收藏作品,主要作品有《毛主席和牧羊人》、《祖孙四代》、《山姑娘》《黄土人》百米长卷等。

          总的来说,其绘画分为两个阶段:解放后和改革开放以来。而这些作品,多以陕北农民形象为主,画出了他们的个性特点,使他成为当代中国画坛开宗立派的人物。他的绘画,代表着中国画写实风格的发展方向。同时,他也成为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一颗明珠。

          在60年代,《人民日报》发表了其作品《毛泽东和牧羊人》,收到毛主席赞扬:文西画得很像我,他是一位青年画家。这激励了其创作。

          而在文革的十年间,刘文西收到迫害。几乎终止绘画。学校安排他放羊,在稳定了羊群之后,他依然会拿起速写本。改革后的1984年—1996年,任职美院院长,琐事缠身,画画的时间很少。但是,只要一有时间,便连续画上几个小时。1983年曾画过13米的《陕北秋收》、1987年又画了15米长的《安塞腰鼓》。2006年开始,刘文西72岁,开始绘制百米长卷《黄土人》,由《陕北老汉》《米脂婆姨》《绥德的汉》《安塞腰鼓》等8幅画组成。刘文西说:陕北人好,善良、朴实、热情、乐观、坚强,生活在他们中间,慢慢离不开了。他有几家熟悉的陕北家庭,每年都要走动。更有甚者,他从一个人的青年时期画到老年,半生都在做其模特。他有个陕北梦,就是希望陕北人民一直幸福下去。

          目前,刘文西在绘制他的另一幅百米长卷的巨著《黄河人》。在此同时,他依然坚持不定期到陕北来写生找感觉。到了陕北,似乎所有的激情都被点燃,创作冲动也被激发。难怪刘先生希望活到120岁,他实在有太多对绘画对陕北割舍不断的情怀。

          他是为艺术而生的,会一直无止境的画下去。


      Processed in 0.134(s)   65 queries
      update:
      memory 4.696(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