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摄影理论教育的缺失

        作者:核实中..2015-03-17 09:03:35 来源:网络

          【导言】关于中国摄影教育的现状一直都被认为有很大的问题,人们为摄影教育经常担忧和焦虑。三影堂这些年也做了非常多的摄影的教育项目,不论是从实践还是到理论,在国内走了一个非常不同的路径,在体制之外独立地用自己的角度和态度去做。所以今天我们请到了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创办人荣荣聊聊三影堂的摄影教育项目。还有艺术家付羽,付羽将在今年夏天参与三影堂的workshop(授课),也是三影堂教育的一个部分。

          所以围绕着这个体制外的摄影教育或者摄影教学来探讨一下它的未来,也可以回顾一下过去。讨论一下目前的教育现状,国内这种官方的、官办的体制内的摄影教育是一个什么状况,并且能够结合着你们各自的角度来对摄影教育展开批判。

          中国摄影理论教育的缺失

          蔡萌:我们说最后一个话题吧,荣荣刚才其实也提到了,就是说摄影的理论教育。其实说白了,今天就算是美术馆、博物馆成立了摄影部,也没有相应的学院或者大学有这种教育能够给它持续不断地输送相关的人才;可以说,摄影理论这个教学,这个学科还没有呢。你看我们现有的摄影专业,全都是偏实践类的,但是摄影理论类的学科在哪儿?没有,目前我找不到,好像复旦大学顾铮老师那儿在新闻传播(的角度)算是有那么一点,但是那个也不完全是,他是放在新闻传播,别忘了那是新闻报道它不(完全)是艺术。比如说,我们能够想把摄影(作为)一个(类似)美术史的门类放到比如说美院的美术史专业或者是人文学院里,(比如)中央美院人文学院里头有一个这样的研究方向或者是一个学科。(这就好比)美术史专业里边有研究雕塑的,有研究绘画的,有研究中国古代绘画的,甚至也有研究什么当代的什么的都有,你这里头是不是能有一块是研究摄影的呢?如果我们把摄影也当艺术来看的话,我不知道为什么没有?

          然后,我也在想这个问题,后来我曾经拉过一个书单,就是这个书单是从上世纪80、90年代以来的,就是我们对西方的那个摄影经典理论的那种翻译出版,我罗列出来了,我罗列出来之后你会发现这个学科要想建立起来,真是任重道远。你看这个书单,八九十年代几乎就几本,五本,而且这五本里头还包括括阮仪忠老师两本并不算是完全意义上的翻译,而是有点儿编译性质的(书)。2000年以后稍微好一点,当然最近这十年左右更好;但我还是觉得它跟美术、跟电影那些相关的艺术门类、学科来比的话,差距还是太大了;他们在八、九十年代就一直不断地有人做这个事,有专门的人在做翻译这种工作;包括前一阵子我去北京OCAT他们做了一个读书会,其中浙大沈语冰老师在那儿讲他在最近这几年的翻译出版工作,他也回顾了美术界的这个八十年代以来,(或者)改革开放以来的这种翻译出版脉络;就西方的当代艺术理论的翻译,一直结合到他最近,以及他未来将要展开做的工作(进行介绍);从中,你会发现他越来越条理清晰化,目的性越来越明确,然后越来越用一种计划性、策划性来推进。(换言之,)就是有规划,有一个路线图,至少说他对未来要做的事情有一个设计。我觉得摄影可能还没到这一步,但我老说毛卫东同志还是可能会在这方面比较重要。但(像他这种人)也还是少了一点。

          而且我觉得翻译这个东西,如果真的没有一个很好改善的话,那这个学科根本就没指望;这个学科没指望,你相应的这个艺术机构,这些平台就没有人;(没有人就不会有相应的部门;没有相应的部门,这个领域就不容易再上一个台阶)。(如果)我们以年为单位计算的话,一年能涌现出来的青年摄影师成百,甚至是成几百;比如说你们三影堂的新人奖,每一年会不重脸的、不重复的(至少上百),是吧?但是,理论家呢?(一年连半个都出不了)。


          荣荣:这个问题是什么呢?摄影啊其实它已经走得很远了,在中国也一样,包括艺术家走得很远。

          蔡萌:创作走得很远了。

          荣荣:后面的系统全部没跟上,我比如说批评,包括理论的建树,这个东西当然还有美术馆的这个系统。但是摄影的很多艺术家,包括他所创造的作品也很多,但是这些没有人去梳理,也没有去个案的研究,包括出版,包括传播;这是我们现在面临很大的一个问题知道吗?这些东西没有人去做,没有沉淀下来,没有跟这个我们的社会产生一些公共的一个一个关系,你们做了双年展几次这样的总结性的东西,但是只是展览完了就是完了,你还是要有一些沉淀下来的东西,比如说我们现在有那么多的摄影节,但是说我说那么多的摄影节,很多摄影节也很多像那个(嘉年华)会一样了,很多热闹完了以后就散了嘛。真正的有一些东西还是要变成一个系统的东西,比如说你用这个东西,这个主题呀还有你的方向,这几年的风格了,分析了;还有一些文字上的记录,还有就是最重要还是要把理论的东西,批评要落实下来。这个东西就是没有的话那你以后美术馆怎么去梳理?未来的中国,有一天肯定会有中国摄影美术馆,这些东西就是又变成很多是外国人来研究中国摄影的。你看现在出版的很多中国摄影史都是外国人比中国人还了解那一段历史,是不是?包括很多东西中国一百年的东西基本上是在国外的东西,这些原件啊什么的,就是人家比我们还更清楚有一张照片在哪里在哪里,我们自己都没有。

          荣荣:你不要说请外国人来。

          蔡萌:培养一批年轻人至少这些人掌握了点儿东西,总能留下点儿什么吧?

          荣荣:行,你不要说找外国人,你能把一些钱拿出来,搜集一些我们中国摄影的,至少我们的东西。还有比如说影响过中国摄影史的谁的东西我们能看到这个原作?这些原作能不能有一个公共的地方或者是陈列馆或者是什么地方长期陈列?有一个公共的能够看到的地方。现在,这些东西现在都散落在民间了,这些东西都是没有了,这些东西,都是不知道在哪里啦。比如,说你从民国到现代,到这几十年来重要的一些人的一些个案,几件作品代表作或者是什么,这些东西怎么来?怎么能让人看到这些东西,我觉得很重要。

          蔡萌:对对。觉得像你刚才讲的我是不担心啦,因为这些东西虽然散落民间,但是收藏家都是过手的,他就是过个手而已,这个东西最终的宿命都是进博物馆、进美术馆。但前提是你得有一个靠谱的美术馆,人家才能认你,能踏踏实实把东西很信赖的交给你,由你来保管、做研究、做展示。如果回到这个,就还是教育,如果我们能改变一下这种过去的观念,改变以摄影节来发动的这样的这种运动的摄影方式;检讨和反思一下如果把这些做摄影节的资金更好的利用在教育、研究上,甚至是用在一个摄影学术机构和平台的搭建上,用在一个兼具专业化、学术性机构,这是我觉得才是更重要的。

          荣荣:顾老师说他退休以后要来这里,我说现在可以提前退休,赶紧过来。我说你的博士生赶紧给我找两个,我的图书馆,因为我希望还是那个图书馆能用起来,因为确实很多好的书,而且我们那个书一本很多现在其实就是有的书早就很难买得到了,但是呢还能传播。因为图书馆还是要用的,这个书还是要用起来,怎么用?像这个稿学术的人,还有包括现在很多人可能没有踏踏实实,当然很多年轻人非常聪明,但是呢,他们用了一段时间他们就又跑了,没有把它用好,因为图书馆其实这个要有那种人,就是你一定要踏踏实实做学问能够呆得下来的,但是这个就是我们图书馆找人都很难,真的是很难。

          蔡萌:所以他一说,我想了半天,一过脑子……

          荣荣:那么好的地方我们是在那个中心里头我们这个展览,我们图书馆是最舒服的地方,最好的地方。

          蔡萌:所以我就想肯定是哪儿出问题了,我就想就是因为教育,摄影理论教育的缺席,没有办法给你输送相关的人才。

          荣荣:基本上都往市场上跑,因为首先我们图书馆不是以盈利为目的的,比如说我们的图书馆至少你做活动、做讲座、做一些活动,读一本书的项目或者是什么,像你们对影成三人这些要互动起来,公共教育嘛。我们还是想要把这个声音传播出来。但是很多人可能更多的人都是愿意去商业机构,现在都是认市场,就是我们现在对学术这方面很少有人去。

          蔡萌:你们不是曾经办过一个策展人的那个教育班(workshop)嘛,那你们接着做呗。

          荣荣:可以接着做。

          蔡萌:这就属于理论研究方向,继续做呗。其实你们不就等于是自己培养人,体制内现在没有办法推动的话,我们也推动不了,你们自己做呀,自己培养人才。

          荣荣:策展人的班最重要的找老师,我们那个策展人的班基本上是从国外找老师过来的。

          蔡萌:多好啊!

      Processed in 0.123(s)   65 queries
      update:
      memory 4.620(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