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系陕北——专访靳之林

        作者:夏超 2017-08-21 08:10:58 来源:美术报

          (1/3)靳之林

          (2/3)靳之林 公社女书记 布面油彩 1974年 107×87cm 中国美术馆藏

          (3/3)靳之林 南泥湾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提起靳之林,你可能会想到他的油画《南泥湾》,可能会想到他致力研究的“本原哲学”,可能还会想到他一直关注的陕北民间剪纸艺术……无论是他的艺术创作,还是学术研究都和陕北延安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当记者来到靳之林北京家里对他进行采访时,这位已经89岁的老人每当谈起延安时总是显得有一丝激动,那里留下了他太多的回忆。“俯吮延河水,脸贴宝塔山,十年不眠夜,热泪想延安。”当靳之林向记者吟诵起他年轻时创作的这首诗时,依旧显得心潮澎湃。


        “徐悲鸿的油画《箫声》将我带到艺术的殿堂,古元的版画《菜圃》指引我到延安”,靳之林受徐悲鸿影响迈入了艺术的大门,受古元木刻的感染,深入陕北延安创作了一大批艺术作品,通过在当地的调查研究,吸收民间美术营养,从艺术实践中进行感悟,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独特艺术之路。


        质朴的鲁艺情节


        靳之林于1928年出生在冀东平原滦南县胡各庄村,在那里他度过了自己的童年时代。高中时,他来到了北平,就读于北平市立师范学校,并且参加了由学生成立的“冬青书画研究会”。那段时间,靳之林主要学习的是国画山水,主要以临摹为主。在课余时间,靳之林经常会去观看一些展览,徐悲鸿的油画《箫声》中典雅恬静的中国女性和秋水长天的中国画意境,给了他很大的影响。


        1947年,靳之林如愿考入北平艺专西画专业,大学的学习为靳之林今后的油画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徐悲鸿先生特别重视中国优秀艺术传统的教育,他除了亲自为我们讲授中国美术史外,还安排李可染、蒋兆和、叶浅予等为我们讲授中国画课程,并亲自陪同齐白石先生为我们授课。”虽然已过耄耋之龄,但是靳之林对于先生们的言传身教确是记忆犹新,一边向记者讲述,一边还去书柜上找出了自己留存的老照片老报纸等资料给记者看。


        毕业后,靳之林留校任教,但以延安鲁艺为代表的艺术形式、艺术思想,一直吸引着靳之林。特别是古元木刻质朴的气息、淳朴的陕北农民气质和具有黄土气息的陕北大自然气质的融合所产生的艺术震撼,使靳之林梦想着到陕北去。“我觉得古元的作品是可以震撼到人们内心深处的。当时我刚刚毕业,心里就是想找机会去延安进行艺术创作,创作出像古元作品那样能震撼到人们灵魂的作品。”当记者问起靳之林当初为什么想去延安时,靳之林的回答简单而又坚定。


        难忘的延安岁月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靳之林在留校任教时多次去到延安进行采风,创作了一大批反映陕北题材的作品和革命历史画。他的代表作油画《南泥湾》便是创作于那个时期,作品把波澜壮阔的黄土高原壮丽景色与当年垦荒战士的生产、战斗、学习、生活统一起来,以生动的人物造型组合,真实地反映了特定的时空情景,充分表现了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革命乐观主义。整个画面真实生动,十分质朴,散发着黄土的气息,看着这幅画,仿佛又回到了那段难忘的岁月。


        “《南泥湾》这幅作品当时是中国军事博物馆布置下来的创作任务,当时我很高兴,因为这是幅大尺幅作品创作,所以我就利用这个机会去了延安。”靳之林对记者说,“当时一呆就是几个月,每天和当地村民一起同吃同住,一起种地,体验生活,走遍了南泥湾的角角落落。作品中每一个人都有生活写生,每一片土地都有生活依据,每一个细节都来自于生活。”在《南泥湾》的创作过程中,靳之林还得到了王震将军的接见,王震将军的鼓励和肯定更加坚定了靳之林的创作决心。作品创作完成后,应邀参加了建军50周年美术作品展等一系列大展。


        在那个时期,靳之林还创作了《陕北老农》、《毛主席在大生产运动中》、《延安土窑》等一系列作品。在夕阳里金黄色的宝塔山的倒影映在清澈的延河里,蓝天、黄土、白羊肚子手巾、老羊皮,古元木刻里的浓郁的色彩,质朴的气质,正是靳之林追求的美的最高境界。“我住在延安东二十里铺,清早跟着羊倌赶着羊群生活在黄土群峦之中,白天跟着农民在黄土坡地犁出第一道褐土。有时候,对着一个山头,一画就是一整天,一画就是好多张。”回忆起自己第一次去延安的经历,89岁的靳之林说得还是那么细致,仿佛发生在昨天一般。


        在交流的过程中,靳之林还给记者找出他第一次去延安时创作的作品《老农》。“这是我珍藏几十年的作品,自己一直留着。有的人画陕北,色彩关系处理得很美,但那种美是唯美主义的,不是生活里真实存在的,我要的美不是那种。”


        传奇的陕北艺术


        1961年,为了支援东北文化建设,靳之林接到了去吉林艺术学院工作的调令。迷人的长白林海、桦林飞雪激发了靳之林纵情抒发祖国河山大自然的雄伟壮丽之美,但同时,靳之林仍怀念着黄土地的质朴之美。“我日夜怀念着陕北,只有通过订阅《延安报》来了解延安的一切。”靳之林动容地说。12年之后的1973年,靳之林又回到了延安,正式调到刚刚成立的延安地区文化馆工作。


        陕北出土文物和民间民俗艺术极其丰富,积淀着质朴粗犷的艺术气质和民族精神。1978年以后,靳之林把主要精力放在陕北民间文化艺术和地下考古文化的普查挖崛中,进入中国本原文化的哲学与艺术王国,《安塞西河口丧祭》等民俗生活油画,都是民俗艺术与考古文化考察的现场实录。


        在延安工作期间,靳之林组织了12个县的民间民俗艺术普查,办剪纸艺术培训班,发现民间剪纸能手。“陕北民间剪纸艺术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笔宝贵财富。我一生中最成功是发现了一个新世界,这就是中国农村老大娘的文化世界。陕北的老大娘给我两把金钥匙,一把是‘阴阳相合化身万物’,一把是‘生生不息’。拿着这两把金钥匙,从黄河到长江、到辽河,中国本原文化这把锁打开了。我希望我们一代代人一定要把民族文化传承好,这是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不能丢。”靳之林说。


        靳之林在1984年第一次提出中国艺术第三体系的学术论点,把陕北农村老大娘们请进中央美术学院艺术殿堂表演讲学。他在陕北、在全国各地甚至世界有关国家长期日夜奔波调查研究、著书立说,学术思想的结晶有《绵绵瓜瓞》、《抓髻娃娃》、《生命之树》……


        从画陕北,到研究陕北民间艺术,再到寻找民族和人类文化的基因与基因代码,靳之林留下了一生难忘的陕北情节。作为一个艺术家,作为一个学者,他把自己毕生的精力和最好的时光都奉献给了陕北,奉献给了深厚悠久的中华文化。

        艺术名片:


        靳之林,1928年生于河北省唐山市滦南县。1947年—1951年就学于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和中央美术学院,油画师从徐悲鸿、吴作人、冯法祀先生,国画师从齐白石、李可染、李苦禅先生。1951年—1961年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1973年—1985年赴延安落户。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顾问,中国民间剪纸研究会首任会长。曾获法国功勋与敬业最高颁奖委员会金质十字勋章,获国务院颁发“有突出贡献的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获中国文联颁发的“从事新中国文艺工作60年荣誉证书”。


        多次在国内外举办个人作品展。油画《南泥湾》曾参加中国美术馆“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大展”和“二十世纪中国油画展”。油画《公社女书记》入选中国美术馆“中国油画肖像画艺术百年展”和“中国美术馆百年展”等,多幅作品被国内外重要展馆收藏。


        著有《抓髻娃娃》、《生命之树》、《绵绵瓜瓞》、《中国本原文化与本原哲学》、《中国民间艺术造型体系》等学术专著并翻译至多国。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30(s)   65 queries
      update:
      memory 4.658(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