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生命存在与绘画的密切融合——观宋惠民油画

        作者:程义伟2017-09-03 09:42:32 来源:中国艺术报

        老英雄-孟泰(油画) 宋惠民


        宋惠民油画创作是当下中国油画创作一个极其值得研究的案例。他的油画创作具有主体精神的艺术对象化,渗透的是他的人文精神。他的油画意象,透析着自己的精神结构,这也是他的油画创作最为突出的特征。


        在宋惠民的油画创作中,油画创作不再是简单的绘画活动,而是一种践行主体人格理想的行为方式,或者说是主体生命审美化的现实存在方式。纵观宋惠民油画全部作品,可以得到一个鲜明的印象,他是一个真正把个体生命的存在与绘画密切融合在一起的画家,因而也是一个真正将个人的生命意识与人格理想印存在油画中的画家。宋惠民的文化品格与践行方式,使人不免想起哲学家金岳霖先生对中国传统哲学家的描述:“中国哲学家,在不同程度上,都是苏格拉底,因为他把伦理、哲学、反思和知识都融合在一起了。哲学家终身持久不懈地操练自己,生活在哲学体验之中,超越了自私和自我中心,以求与天合一。十分清楚,这种心灵的操练一刻也不能停止,因为一旦停止,自我就会抬头,内心的宇宙意识就会丧失。因此,从认识角度说,哲学又永远处于追求之中;从实践角度看,他永远在行动或将要行动。这些都是不可分割的。 ”宋惠民是一位有深厚传统文化与艺术修养的油画家。传统文化的浸润使他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理解和感受带有深刻的文化母体的印记,获得了构成自身文化人格理想与审美意识的精神原型。因此他才能成为金岳霖所描述的“哲学家” ,在创作中以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深邃的社会、人生的思考,以及对传统艺术手段炉火纯青的运用,营造出高远的艺术境界,创造出具有中国气派的油画。


        宋惠民的油画创作,主要表现了两个方面:一个是用思想内涵表现社会人生、生命宇宙,他试图表现中国历史转型期,整个民族的文化精神,譬如《曹雪芹》 《圣山》 《冯其庸·流沙梦痕·楼兰》 ;另一个是他从艺术创造角度,试图建立中国写意风景油画的一种模式,这既表现在对于油画艺术本身的建构,也表现在对于意象审美建构的探寻,以期走出一条中国气派油画创作路子。


        宋惠民油画创作用于社会人生、历史时代的作品当属《圣山》 ,这幅作品也最能体现宋惠民油画创作的思想深刻性和艺术创造价值。宋惠民的《圣山》加重了其审美意象建构的整体浑然性。所谓浑然性,是指在画幅中,其审美创造,体现的是一种浑然有机的整体形态,它就犹如茫茫然一座高山,我们也许看不清它的某一个细节,但是,却是一个浑然而雄阔的整体。因此, 《圣山》给人的是一座山峰,又是一座山脉,苍茫而雄伟。这是仰视式的图式,其间蕴含的是伟大母亲,是一座圣山。“ 《圣山》表达了画家对一个历经苦难而伟大的民族的关怀和同情。画面上老妇人的感人形象,她那深沉的叹息声几乎使人们能真切地听到,藏胞对圣山发自内心的崇敬,及那一片神秘圣洁的阳光,大片的暗褐色和深的紫色把灿烂的夕阳光辉衬托得分外夺目,这一切都以高度凝重的主旋律吟唱着画家对生活在世界屋脊地区西藏人民和那片高原土地的热爱。 ”美术家许荣初曾说。而在油画《曹雪芹》中,宋惠民用画笔画出了写实风格和理想主义精神与民族文化气质。画面上,金叶的流泻使人感到灿烂的声响,曹雪芹眉宇间凝聚着思考,这幅画在形式的探讨上,颇有民族风格与气魄;色彩上,使用金黄浓厚而强烈的色块对比,突出地体现出中国民族用色的特点;构图上,使用了“以一当十” 、“四两拨千斤”的均衡构图法,避免了画面呆板和平静,造成稀有的动势,又采用了古典主义的“顶天立地”传统落幅的方法,让曹雪芹占据了画面的绝对面积,使有限的空间发挥了应有的深远作用,使得画面稳中有动,获得了稳定感。严谨而精确的造型,坚定、准确而有力的笔触,把曹雪芹写作《红楼梦》的意境刻画得惟妙惟肖。


        每个民族的艺术形式都呈现着特殊的宇宙观和人生情调。希腊人的雕刻以人体石像呈现他们圆满有序的宇宙感和人生之幻美,西方近代的浮士德形象和油画中无尽的空间呈现了他们追求不已的心灵,那么,中国什么样的艺术呈现了什么样的宇宙观、人生情调呢?宋惠民抓住了中国绘画中“空白”呈现在其中的“气韵” ,从而在油画创作中建构了中国艺术的基本经验。中国画法有独特的透视方法,与西方绘画那种物我对立、心境二分的透视模式不一样,中国绘画是“以大观小” ,以整个心灵来体验整个世界,把握有节奏感有音乐感的空间。呈现富有气韵、荡漾着乐感的空间感形式,就是创造“意境” 。宋惠民在油画的视野中审视西方和中国的艺术,从艺术形式、人格、空间、境界等方面展开了美学探索,即展开了对中国文化精神的审美建构,“气韵” 、“人格” 、“境界” 、“节奏”等重要观念已经浮现出来,使他的《曹雪芹》在文化精神建构中初步获得了实现。


        中国现代美学家宗白华先生的《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一文,不足5000字,将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空灵与充实问题,阐述得精辟而透彻。中国古典美学,并非一味地强调空灵,它常常是与充实联结在一起的。空灵并非空泛空浮,而是空灵之中蕴含着一种性灵的深厚内涵,它又是与充实相联结的。就宋惠民而言,将空灵与充实融会在一起,这就是他那丰富而复杂的精神情感世界。还是宗白华先生说得好:“精神的淡泊,是艺术空灵化的基本条件。欧阳修说得最好:‘萧条淡泊,此难画之意,画家得之,览者未必谓也。故飞动迟速。意浅之物易见,而闲和严静,趣远之心难形。 ’萧条淡泊,闲和严静是艺术人格的心底气象。气象能令人‘事外有远致’ ,艺术上的神韵油然而生。 ”以此来审视宋惠民的油画创作及其意象世界,可以说他的油画意象世界中所表现出来的这种空灵感,最直接地导源于他的精神情感与生命本体结构。所以, 《曹雪芹》 《圣山》 《冯其庸·流沙梦痕·楼兰》具有着“空故纳万境”的审美效应。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203(s)   65 queries
      update:
      memory 4.612(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