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法心向的笔墨绽放——青年画家焉曙光的写意画

        作者:冰岩 勇犀玉2017-11-09 09:30:05 来源:中国艺术报

        气势撼人  焉曙光

        品读青年画家焉曙光的写意花鸟画作品,在奇巧别致的构图布局中,梅兰竹菊这些传统绘画中的经典物象在他的笔下生动活泼地嬗变于纸上;鸭趾草、风信子、鸢尾花这些人们见过却叫不上名字的花草也被他寄寓于情、“写意”于画,就连传统文人画者不取的小麦、玉米、地瓜更是被他信手拈来绘入画卷。

        于焉曙光而言,书画创作,思想第一,技法第二,技法或许只是为他提供了表达内心感受的一种工具。他的作品多由内向外生发挥洒,而不事先框定外部形态,在“大胆落笔,小心收拾”中,依从本心地呈现笔墨的质感与节奏,回归到绘画语言的本身。

        “花种虽因地,从地中花生。若无人下种,花地尽无生。 ”这句充满哲学意味的语句,出自焉曙光作品《麦子熟了》对僧粲诗句的记述。画面底部由水墨生发出簇簇麦穗,中部大部分布白,顶部篆书“麦子熟了”并配有这首题画诗,画中麦芒自下而上层层生发直冲画面,蕴大地的浑厚生机于其中,从中可以感受到生命勃发的坚韧与张力。在技法上,每一个麦穗都是遒劲有力的中锋勾勒用笔,在一生二,二生三,三至无限的回旋勾勒中,绘就而成。与麦穗的挺拔刚直不同,麦叶则被画者有意流露出“拖泥带水”的混沌,加上其颇具高古游丝意蕴的书法款识,又给画面增添了清丽酣畅的韵味。

        焉曙光作品的造型、构图与取材富有时代气息,敢于突破旧有的传统花鸟画构图模式,取法生活,从平凡物像中,以平和淡然的心态来探寻、发掘和展现美好。

        焉曙光自小与书法结缘,摹帖临碑,无畏酷暑严寒,钉坐在桌前,眼中只有帖中的纵横经纬。遍遍临写,直线的开阔平静、竖线的崇高坚定、斜线的律动不安,这些视觉联想都如同烙印般铭记在他的心中,以书入画,更显格调与清雅。

        对于自己现阶段作品的评价,焉曙光自信又不恣性——自己的画作如实地反映自身目前年龄的积淀和艺术水平,总体是满意的。在真正的艺术面前,画家需要时刻真实地去审视自己。只有看到自己的短处与不足,才能真正地了解自己。对此,焉曙光毫不讳言,他能清醒地认识到其自身情感与艺术符号的有机契合尚未致臻完善,尚不能完全驾驭通过自己的艺术符号来充分表达情感。

        画自己的风格,走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是每一位有抱负的画者的终极追求。对此,焉曙光也有自己的思考——或许只有经历过“平正——险绝——平正”之后,画者才能在画作中找到自己?

        在中国传统书画学习中,画者皆初学“平正” ,得平正后求险绝,能险绝后再归平正。焉曙光认为,初学之平正是法度上的平正,就是守规矩;而最高阶段的平正,则是平淡。

        画由心生。焉曙光的画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熟稔的技法,更不是为了迎合书画市场的俏销取向“以艺换钱” ,而是纯粹地为了自己心思所向的表达,取自内省地解读和诠释善美。随缘,自在。有了不受牵绊的心,才能催生出随心所欲不逾矩的艺术。

        在《择良木而栖》中,画面最左侧是棵仿佛经历百年风霜雨雪的老松,中部偏右上角有一只蜷曲着身体而双翅翕张的小鸟,最右侧中部偏下则抄录一大段先贤关于“舍形悦影”的论述。浓淡对比、动静对比、繁简对比,这张不大的画中处处充斥富有生机与善美的“矛盾” 。透过《择良木而栖》 ,不难看出画者自极静中追求至动,给人以旷达深远又活泼放逸之感。

        如果一个画者自满于停留在物象的模仿上,那就会距离真实越来越远。回归到画作本身,焉曙光的作品不同于有形无神的“相片儿”和为作新画强说愁的“两层皮儿” ,他的作品中洋溢着表达真我的活泼生机。这种动态化的生机,既是他对艺术追求的坦荡,也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他对书画创作心手合一的向往。

        中国文人画,一直以来就有生命觉醒的担当。在焉曙光看来,淡化对外物的追求,知足本分才能令本心安住。不随波逐流,不被光怪陆离的物质繁华所迷惑,遵循本心真性去写写画画,在美的画境营造中诠释善的真意,让智慧的向阳花在无垠的心田上绚烂绽放。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09(s)   65 queries
      update:
      memory 4.533(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