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予素描风景以东方韵味——上海刘海粟美术馆举办“陈盛铎艺术展”

        作者:李亦奕2017-11-26 13:26:09 来源:中国文化报

          (1/2)油画风景四(油画) 20世纪50年代 陈盛铎

          (2/2)黄山风景之四(素描) 1957年 陈盛铎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他教了一辈子画,也画了一辈子画。作为教师,他教学十分严谨,待人真诚,用自己的风范影响着下一代人;作为画家,他的素描注重线条和块面的有机结合,“一笔下来就有立体感,虚实、浓淡、粗细、转折(侧锋)尽在其中。”这就是被刘海粟誉为“中国素描第一人”的陈盛铎先生。然而正是这样一位对中国现代美术教育耕耘奉献一辈子的艺术家,却从未出过画册、办过画展。


        日前,“润物无声——陈盛铎艺术展”在上海刘海粟美术馆开展,这是在陈盛铎先生逝世30周年之后举办的首个个展。作为刘海粟美术馆2017年度的重要藏品研究展,该展也入选了文化部2017年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项目。本次展览包含了陈盛铎大量的素描写生、油画、个人照片、物品、教案和范画等文献资料。其中最为珍贵的,是有关上海美专早期的素描教学资料和学生作品,真实还原了上海20世纪初期美术教育的立体图景。


        提及刘海粟美术馆2016年的这批重要收藏与发现,上海刘海粟美术馆馆长朱刚表示,首先要感谢陈盛铎先生的后辈把这些宝贝捐赠给了刘海粟美术馆,同时也要感谢其后人、学生、同事、亲朋的鼎力相助,使得展览的内容呈现更加立体和丰富。“当见到这批老美专时的画作、课件及资料时,我也顿感如获至宝。它们尽管历经百年沧桑,但总体品相完好,学术价值更是弥足珍贵,不少方面填补了我馆藏品和文献资料的空白,为近现代美术教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经过典藏部团队半年多的学术梳理与研究,展览最终以三个板块呈现。据刘海粟美术馆典藏部主任王静介绍,第一部分为陈盛铎艺术人生考,主要呈现其上海美专及东京的求学之路以及从杭州到上海的教学之路;第二部分为陈盛铎艺术作品赏析,展现陈盛铎如何从早年的现代主义形式追求形成差异到逐步建立了成熟稳定的个人风格;第三部分主要突出陈盛铎对美术教育的重要贡献。


        素描教学自成体系


        作为我国西洋画教学的先驱者之一,陈盛铎似乎教了一辈子素描,在传承刘海粟的艺术思想和教学理念的同时又形成了自己的素描教学体系,培养了一批知名画家,如黎鲁、贺友直、席素华、金铭、端木勇、蔡吉民、曾进顺、汪观清、黄振亮、任伯宏、宋治平、马乐群、王伟戌、张祖英、张迪平等画家,或多或少都接受过陈盛铎的素描启蒙或技法培训。这批人中很多也是中国连环画的中坚人物。据 1930 年代末就读于上海美专的赵延年先生回忆:“陈老师上课,首先强调观察方法,对所画对象的整体动态感觉、大的体面结构关系、整体明暗变化等等,必须认真看清看准。他要求我们落笔要肯定,形与结构要抓紧抓准,通过大的块面塑造,使对象的体感具有张力。”


        朱刚这样评价陈盛铎的素描教学:他反对“繁琐杂碎、浮光掠影的表面描写”,主张运用“结构素描”表现对象,不依赖光线明暗塑造物体,强调对结构的观察、理解和表述。他要求学生作画前“观其全貌,一目了然,胸有成竹,一气呵成”。作画时“先大胆后细心,先整体后局部,先快后慢,先直线后曲线,先粗后细,全面推进, 逐步检查。”无论观察还是作画,都要“意在笔先,一切要有预见性,落笔不犹豫”。这种素描理念和方法在当时是领先的,即使在今天也不过时。


        素描风景别具一格


        陈盛铎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除了来自长年的教学探索,也与其艺术思考和绘画实践密切相关。在美术教学之余,陈盛铎还进行了大量素描和油画创作,作品以风景和人物见长,陈盛铎之女陈霆将父亲的艺术创作生涯和风格变化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早期画风;五十年代的转型;六七十年代的成熟风格。此次展出的陈盛铎早年留学日本期间所作的素描习作,堪称当年中国学生向西方学习的典型代表。这类早期作品存世极少,因而弥足珍贵。从这几幅作品,观众可以看到当时的陈盛铎已经有相当扎实的素描基础,用木炭条绘制的作品造型准确,明暗关系概括而生动,率性的表现中不乏细腻。尽管陈盛铎早期有大量油画作品,但由于历史的原因,留存至今的只有两幅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创作的作品《西湖》和《水乡》。这两件作品强调形式感,用粗壮的线条和强烈的色块来表现对象,具有当时西方正流行的野兽派风格倾向,可见西方现代美术和学院教育对其早期画风的直接影响。


        目前存世的陈盛铎的作品主要其是50年代之后创作的小幅素描和油画风景,成为其代表性的艺术作品。这时期的风景油画作品除却早期凝滞厚重的画面气息,形式上更加侧重东方美学的素简纯粹,色彩和光影的运用将黄山变幻莫测的烟云和江南乡村的风景表现得恰到好处。为适应新时期的教学需求,自1952 年进入同济大学建筑系后,陈盛铎将艺术实践重点转向素描风景写生,先后完成了数百幅独具特色的素描风景写生。这些尺幅不大的写生作品,用笔老辣,虚实相生,意境深远,在横涂竖抹随性多变、看似不经意的描摹中,处处显露出画家的功力和匠心,并赋予西画媒介的素描风景以特有的东方韵味。


        在一个易于出彩的年代,陈盛铎选择把艺术生命延续到美术教育之上,没有摇旗与呐喊,将美育的责任与担当化做春泥,润物无声,教于无痕。为了更好地配合本次展览并结合陈盛铎美术教育经历和其独具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风景写生素描,刘海粟美术馆充分发挥美术馆在公共教育方面的重要职能,在展览活动期间,安排了“风景素描写生拓展”现场绘画体验活动,由艺术家在园林现场亲自指导观众写生,并将作品集中陈列。此外,馆方还组织有“木刻水印——藏书票”“连环画(四格)”等艺术体验活动。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09(s)   65 queries
      update:
      memory 4.570(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