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正大气象 确保学术品质——关于全国第十一届书学讨论会论文评奖

        作者:陈振濂2017-11-30 00:31:55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两个最高书法学术奖——第六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和全国第十一届书学讨论会论文评奖,最近相继进行评审。“兰亭奖”“全国书学讨论会”都是三年一届。两大书法学术理论评审接踵而至,说今年是书法“学术年”并不为过。

        如果从1981年全国首届书学讨论会算起,我们已经经历了36年,评审方法跟着改革开放的时代足迹,也在不断地与时俱进,依据时代的不同需求、不同视角作出相应调整。评审本来是“学术执法”的过程,评骘月旦,分门别类,判定高下,自然要依法而行。这是规矩和前提。


        评委会自身是否过硬才是关键

        (一)树立正大气象

        对于任何评审结果,社会各界出于各自立场、价值观和思维方式、视野胸襟,都会有各种各样的解读与评判。因此,对于有些过激议论,不必太在意。评委会自身是否过硬,才是关键。在思想和行为原则中,绝对地、不惜代价地、义无反顾地坚持和守护公平、公正,应该是我们的底线。当然,绝对的公平公正可能是不存在的。但正因如此,更需要强调应该有“绝对”的毫不妥协的立场与态度。只要“天地有正气” ,即使有失误也值得原谅;如果整天算便宜吃亏,谁赚了谁赔了,即使精密计算没有失误,圆滑玲珑,八面讨好,大家都接受,谁都不得罪,但我们还是不取。比如在评审讨论阶段,可以为维护公平公正而争得面红耳赤寸步不让,只要没有私心,没有动机不纯,就应该堂堂正正提出来。这样的光明磊落,正是我们十分欣赏和希冀的。

        不琐屑、讲大局、有担当,是对一个称职评委的基本素质要求。不琐屑就是不钻牛角尖,不无谓纠缠细枝末节,但在可进可退之时,有“大局意识” 。以“小我”服从评审大格局。在评审过程中如遇有失误时,能及时提醒,勇于承担责任,不推诿不赖账,严上加严,精益求精。尤其是评审团队的协调,知进退,分主次,更需要每一个评委拥有大胸襟、大情怀、大气象。


        (二)纪律挺在前面

        评委是代表中国书协执行评审任务,而不是一有机会就替自己和亲友门生争名夺利;不能把当评委看作是资历和待遇,当作是在学问上“发横财”投机取巧的交易。尤其要自觉不利用评审活动来谋划出于私利的壮大门户、提高派阀山头的名声;不争个人利益,一切从书法事业这个最大的大局出发,从中国书法家协会这个最大的品牌出发,从全体评委团队作为一个整体的名誉出发。协会名声受损了,个人也逃不过去。“大河水涨小河满” ,这个道理大家应该懂。为了“小河”的小利益,去损害“大河” ,这是最愚蠢的选择。

        严格遵守程序,是评委要做到的另一个基本要求。“程序”包括“时序”“事序” 。每一个“序”都有它的因果理由。哪个在前哪个在后,都有逻辑上的讲究;如果因为某一个评委的个人意见而随意调整,反而造成混乱。作为一个好的评委,执行纪律,保持团队进程步伐顺畅无阻,是第一位的根本要求。

        作为个人的自我约束,秉公办事是最重要的。比如不托人情走关系开后门,不搞评审腐败,这是一个底线。不发微信,不向别人告知在场其他评委名字,不透露具体评审细节,这也是讲规矩。


        (三)回避制度

        回避本是一种个人行为选择,但它又形成一个客观的游戏规则。评审过程中,它具体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两权分离,评、监审分离。首先是责、权、利三者的平衡和到位。全体参与工作的同志,分为三大板块。中国书协分党组和机关处室负责同志,因为是组织者,不参与评选投票,不决定具体每一篇论文的去取升降,而是宏观指导,与部分专家组成监审委员会。具体工作是:监督评审工作流程的顺利推进;纠正可能发生的评审不公正行为,如串票、拉票或特定的言论引导;对落选论文实行复查,如发现有足够水平论文又已被淘汰的论文,提出复议。

        2 .实行“回避制” 。对由中国书协聘请的评委,在正常评审无论是读稿、打分、划票过程中,实施“回避”制度。评委事先提出有师生、亲属关系的事实,在遇到划票打分时,当事评委不投票。缺少的回避人这一票,由评委会主任作为非利益相关人,作出判断而投票。

        3 .主任职责的重新定位。今年的几场理论评审,我都因为分管学术而担任评委会主任。作为一种制度建设,如何约束评委会主任的影响力和权力,一直是我思考的重要命题。在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评审时,我主动提出不参与常规性投票,以免我的褒贬去取态度和主任职位的影响力左右评委成员的正常判断。但这样一来形成了新矛盾:一个评委班子,缺了我这一票即在少一票情况下究竟是否有效?过去的做法是,已有明确优劣结论的论文,我不参与投票也足可定局;但如果有并列同票难决高下的情况出现,那么我可作为评委会主任为最优秀者加上一票以定去取——主任反而不参与投票,只是在并票相持不下时作为裁决票发挥作用,看起来似乎不合情理;但它是推进评审改革必须要承受和付出的成本,对于提高评审公信力,应该是十分正面的回避制度设计。


        (四)责任意识

        评审是需要精密设计程序以确保准确、公正、高效的工作。过去的评审较多从高效出发,比如在初评阶段,面对上千篇论文,而且其中还充斥着大量的工作总结、空头号召、经验介绍、心得漫谈等等非学理性的文章,于是多年来形成的惯例,是先由第一读的评委(许多是资深评委)审读后写出基本意见,其他评委粗略一翻即表示赞成或反对。由于投稿数量太大,要完全阅读全部论文的确是一项非常劳累的“体力活” ;而且评审时间有限,也不可能无限期看稿,当时的这种先有参考性主导意见再由大家表示赞否的做法,自有其现实合理性。但它沿用既久,弊端渐现,即以一两位资深评委一锤定音、其他评委附和的格局,形成人为的个人影响力而左右评审结果,造成了潜在的评审不公。鉴于此,本次评审必须在评审期间全部阅读近千篇论文,并且不在论文面签单上签署判断意见,而是要求在每一评委自己的论文表格上不受他人影响地独立判断独立打票。

        在初评、复评、终评三轮投票过程中,每位评委必须在投票单上署名,亦即“记名投票” 。不仅如此,每轮落选文章清单一出来,即组织监审委员会成员进行复核并作“捡漏” ,一旦有重新提名的“捡漏”论文,第一是由监委集体提出复议申请,由全体评委票决是否同意启动复议程序,如果通过复议程序,才可以对所提交的论文打正反票。这就是说,要使监委复查真正做到合法,必须进行三轮票决:一是监委集体提出复议请求;二是评委会票决同意启动复议程序;三是具体论文的复议票决形成升降进退的结论。三轮都必须署名以示对自己的选择判断负责。每一个环节,都可以复按,可以追溯,有据可查,责任到位。


        评审工作检验评委的学术能力

        如上所述,评审程序设计已经做了一些改进和修正。但这些是中国书协组织方的工作责任,作为评委,我们只要不折不扣照着执行就行。但真正的学术评审,牵涉到每一位评委的学术能力、规范意识和效率。


        (一)选题分类能力

        近千篇论文的超大体量,不做细致的分类加工,显然无法措手。遵循一般通用的学术规范,第一步即是分类。分为“史学”“理论”“教育与技法”三大类。千篇论文无从审起,一作分类,压缩到每类三四百篇,范围小了,主题集中了,判断起来更清晰了。但现在的分类,还只是一个便于评审操作的技术分类;真正要符合学科分类,还需要进一步严格。比如有的讲书法史内容的,方法却是美学理论观照演绎,那么直接归在“史学”类中,就不太妥当。又比如讲一个著名字帖的流传,把它归于“教育”类,也不合适。


        (二)标题信息的关注

        标题信息是最重要的信息。通常在大体量的论文评审第一阶段,有经验的评委首先看标题,不需细翻内文。当然有标题很漂亮但内容不行的情况,金玉其外败絮其中,那在审读的第二阶段还可发现、细读和调整。也会有标题词不达意但内文不错,那也有余地作出调整,但通常而言,一个学者提交一篇准备进入全国级学术会议的精心打造的论文,如果连标题都起不好,那它的水平也就可想而知。


        (三)快速审读能力

        上千篇论文,如果在最初就逐字逐句细读,那一个月也审不完。但又不能粗糙马虎,要对每一个投稿作者负责。由是,我们每个评委要养成两套本领。一是快速阅读,先掌握文章主旨和内容精要,迅速分出高下层次。二是字斟句酌:引文的规范、章节设置的逻辑、语句展开的流畅度、概念术语使用的准确性、形成结论后的自我检验证明能力,是好中选优。


        (四)细节检验

        一篇论文,必有内容提要、标题、参考文献、注释。正文的阅读当然必不可少,但有时候一些细节,足以暴露作者的学术训练是否规范到位。如果标题都起不好,文不对题、词不达意,内容也不会好到哪儿去。如果目录都是平铺直叙,逐项介绍,没有上下章节之间的逻辑关系,没有论证意识,那一定是一篇平庸的文章,称不上学术论文。如果参考文献与注释不规范,至少证明学风不严谨。没有参考文献,证明不了解已有成果,或不尊重前贤的研究,一则态度上有问题,二则很可能早已有共识而你还在当新发明喋喋不休。至于注释更可以观照到知识面和阅读层次。如果是研究书法史学的,引用权威性很差的书或都是常识普及读物,或研究书法理论的不引用经典而只是当代人质量一般的随口言论,类似情形只要出现几条就能看出作者“底牌” 。


        (五)优秀论文的品质把握

        评审就是选出优胜者,而在确定优秀论文的过程中,还有两个因素也不可不顾及。一是选题意义。一个好选题一定是在总揽全局对各种研究信息了如指掌之后才有可能提出的。选题的确立,其间的权衡拿捏斟酌推敲,考验的是学术能力。一个好的选题,论文就成功了一半,它必定是综合实力的体现。二是独创性。人无我有、人低我高、人轻我重,但独创不是必须零起点,必须从一片平地中冒出来一座高山。高山巅上有能力再加上一锹土,也是一种独创。但如果只是简单加一锹土,如果没有改变一座山的标高、形状、层级、朝向、用途等等指标的意义,那还不是真正的独创——或许可以说:独创,是改变一座山的历史纪录;在我们而言,是一篇货真价实的优秀论文足以改变本课题已有的历史纪录而向前推进。


        (六)学术视野的开放与廓大

        对于一些与传统书学理解角度不尽一致的内容,如篆刻学研究、古文字研究、鉴藏研究、制度研究等等,要一视同仁,唯质量为去取。而更有一些新的带有时代标记的研究,如书法艺术活动与社会治理或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规律把握、书法的创新发展战略、书法和时代需求如何“同频共振” ,尤其是中国文化中国书法走向国际的问题,只要不是限于经验式的体会和空洞的号召倡议,不是个人招摇个人经历炫耀,能够立足于学理研究而又有相对贯通性的具体创新的方略、思路和方式方法,也要予以充分肯定而不可忽视。全国书学讨论会举办了三十多年,在书学发展的启蒙阶段,它作为高端学术活动已是社会公认毋庸置疑,但它不能让给予外界的印象定格为“穿长衫的老朽” ,只会摇头晃脑说古汉语。在确保学术品质的前提下,它应该立足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活力四射,富有魅力。

        (作者为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全国第十一届书学讨论会评审委员会主任,本文系作者在全国第十一届书学讨论会上的讲话稿)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39(s)   65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