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重塑:布德尔与他的雕塑艺术展

        作者:核实中..2017-12-09 09:53:19 来源:中国青年网

          (1/5)垂死的人马 无胡须版本 1914年

          (2/5) 弓箭手赫拉克勒斯 1909年

          (3/5)舞蹈 1912年

          (4/5)美第奇的维纳斯 约1880年

          (5/5)珀涅罗珀 1912年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可能我们对于埃米尔·安托万·布德尔这个名字还比较陌生,但是我们大多数人都听说过奥古斯特·罗丹,知道罗丹创作的那座低头沉思、右手托腮的坐像《思想者》。1893年9月,罗丹工作室里来了一位助手,一位在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学习多年而对于学院派作风抱有审慎态度的青年雕塑家,他一直工作到1909年才离开,随后到一所艺术学院教学20年。这位雕塑家就是布德尔,他和罗丹及另一位同时期的法国雕塑家马约尔,被誉为欧洲近代雕塑的三大支柱人物。布德尔出生于1861年,于1929年去世。在他4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除了给同时代或稍早一些的名人塑像之外,他的创作主题大多围绕着古希腊古罗马神话展开。这一批以神话角色为题材的作品创作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期的近20年间,被认为是他艺术风格成熟时期的作品。正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展出的布德尔作品展,就向我们呈现了他这一批作品中的精品。

        展览共分为七个单元。第一单元简要介绍了艺术家的创作缘起:当时在法国已经流行用古代希腊罗马雕塑的石膏翻本来作为绘画练习的素材了,青少年时代的布德尔就接受了这种美术训练,由此培养了对于古代雕塑作品的兴趣。在之后的单元里,展览按年代顺序分别呈现了布德尔创作的帕拉斯(雅典娜)、阿波罗、赫拉克勒斯、波摩纳、珀涅罗珀、人马等古代神话中六个角色的作品。智慧女神和女战神帕拉斯的身躯简劲有力,阿波罗的面颊瘦削而坚毅,拉弓的大英雄赫拉克勒斯有雷霆万钧的气势,果实女神波摩纳身段婀娜、面露微笑,等待丈夫奥德修斯归来的珀涅罗珀身材粗壮而深情款款,垂死的人马手持里拉琴、静谧安详。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弓箭手赫拉克勒斯》,这件作品在1910年法国国家沙龙上第一次展出就引起了轰动。赫拉克勒斯右膝跪地,左脚踏在身前的岩石上,身体后倾,双臂拉弓。不像此前其他艺术家的雕塑作品那样把整件作品的重心稳稳当当地放在人物身上,布德尔让整件作品在赫拉克勒斯的身躯和身前的岩石之间取得平衡,把作品重心所在的位置留空了,显得活泼灵动而微妙。除了对于作品重心的巧妙处理,布德尔对于人物面部和身体的处理手法的对比也有一番趣味:人物身体的各个转折之处自然柔和,而人物面目块面分明、有如刀削;前一种手法较为写实,是对于传统的继承,后一种手法较为概括,甚至有抽象处理成几何形体的意味,这在后来几十年里的一些雕塑杰作中体现得更加鲜明。

        布德尔确实处在雕塑发展史的转折时期。实际上,这个转折从罗丹就开始了。罗丹把雕塑艺术的主题拓展到现实生活之中,他关注的是现实生活中自然状态的、具有生命活力的人,而这个主题恰在学院派雕塑的圣经、神话、寓言和历史故事题材之外。这是就雕塑艺术的主题来说的。在创作手法上,罗丹采取了模仿自然的写实手法,他不仅造出人的外形,还要通过人物的动态表现出人的精神活动和情感力量,比如静默深邃的《思想者》及激情澎湃的《接吻》。用我国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评论罗丹作品的话说,罗丹的这些作品都是“生命精神的物质表现”,是“自然之真”。而到了比布德尔稍晚的、同样被罗丹赏识的雕塑家康斯坦丁·布朗库西那里,变化极为显著的是雕塑的形式和创作手法:人和物被大胆地抽象处理,成为简洁的几何形体,显出一种简约的力度。用两条并排的长方体石柱,简单地刻出手臂、五官和头发的线条,就是《吻》;一片直立的、羽毛形状的、略带弧度的尖锥体,就是《空中之鸟》。在布德尔这里,他的作品一方面延续了写实的手法,另一方面又显出概括的、几何化的抽象意味,因此,不妨把布德尔看作处于罗丹和布朗库西之间的雕塑家。

        布德尔对自己作品的面貌有明确的认识,他曾说:“塞尚是和我最接近的。”就作品形式风格和创作手法来说,塞尚的绘画也在写实里带有几何化的抽象意味。

        联系罗丹对于雕塑艺术主题的开拓,以及罗丹和布德尔的交往,再回头来看布德尔的创作主题,我们可能会产生疑问:既然雕塑艺术的主题已经被引向现实生活中的人和物,为什么布德尔还是选择了古代希腊罗马神话这种学院派的“过时”题材呢?又联系到当时的巴黎的艺术氛围来看,这个问题更加突出:布德尔艺术风格的成熟时期,恰逢现代艺术在巴黎如火如荼地发展,巴黎作为当时全世界的艺术中心,汇聚了各种新鲜的艺术作品和艺术观念;既然身边有那么多新艺术可以借鉴,为什么布德尔偏偏选择了古代神话题材呢?

        其实雕塑主题本身无所谓过时不过时,学院派雕塑之所以让罗丹、布德尔等艺术家持有审慎的态度,是因为这些高明的艺术家们在那里看不到艺术的活力或生命精神,学院派因循守旧的训练难以激起艺术家的创作热情。布德尔的雕塑创作选择以古代神话为主题,不仅仅和他早年接受的艺术教育有关,更重要的是,他在古代神话雕塑作品中看到了无比珍贵的东西——真挚的情感和热烈的精神生活。

        布德尔谈古希腊,说这个民族“何等地热爱和依赖于精神生活”。到了今天,逝去的古希腊文化留下了“一具硕大孤独的纯白骨骼”,而“整个世界都从这个巨大的骨骼中汲取营养和灵感,都从其残骸里寻取所需,那些被破坏后遗留的碎片残骸,尽管支离破碎,却还在不断地影响世人,永无休止地向人们讲述着心灵颤动与理性平衡的完美结合”。他在古希腊那里看到了精纯的艺术心灵。布德尔十分重视心灵,重视艺术创作的情感,他把真挚热烈的情感看作艺术的真实。

        在布德尔随笔中,我们可以找到他就此对学生的讲话,他说:“你们天资聪慧笨拙与否,在我看来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们要懂得为真实而激动、而心怀热忱,为宝贵的自然造化而忘情。从它们那里,你们将学会去爱。请你们学着做一个有趣味的野蛮人,像野蛮人一样有能力去热爱,去做一个心灵透彻的人。”又说:“让我们摒弃所有那些教条的程式和一成不变的方法,冲破僵化的藩篱。在艺术上我们不再因循以往已取得的固定方式,因为那是一条葬送真实之爱的死亡之路。既然在艺术中并不存在可以使人一劳永逸的已知方法,那么就让我们时时刻刻、永远不停地去分析探索吧。”从他留下的随笔中,我们可以读到大量类似的文字,足见布德尔真挚壮美的艺术品格。


        展览:回归·重塑:布德尔与他的雕塑艺术

        时间:2017年11月21日-2018年4月30日

        地点: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34(s)   65 queries
      update:
      memory 4.596(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