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天寿大展元旦不打烊 观众从全国各地纷至沓来

        作者:刘慧2018-01-03 08:43:26 来源:浙江在线

        大师远去,墨香永存——2017年是20世纪中国画大师潘天寿先生诞辰120周年。5月“民族翰骨:潘天寿诞辰120周年纪念活动”在北京隆重举行。2017年12月1日至2018年1月14日,“民族翰骨:潘天寿诞辰120周年纪念大展”作为2017年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项目,从北京移师浙江美术馆展出,回到潘天寿工作和生活的杭州。开展至今已有15万观众观展,同时举行了近40余场公益教育活动。

        与众不同,别出心裁——大展从展示上突出潘天寿的教育形象和教育贡献以及中国画学脉传承的绵延不绝。因而进一步展现了潘天寿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励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文化自信,坚守中国特色,立足中国现实,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不断铸造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巨作呈现,两幅水牛图首次合璧

        上午时分,随着第一批观众走进展厅,现场工作人员对记者说,“本来,每周一各展馆都是闭馆的,今天我们特别敞开大门,让潘天寿大展陪各位观众喜过元旦佳节。”记者在现场看到,与大展开展时一样,美术馆人气越来越高,展厅中人流不断,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观众络绎不绝,有的三五成群,有的携老带幼,兴致勃勃地穿梭在各个展厅和不同的活动区域。

        “我们专门从广州来观展,这个难得的大展对我们学美术的学生来说,实在是太有学术意义了。”只见来自广州美术学院的师生们,不停地拿着速写勾着线条。

        “真是好难得,我们能赴这场史上规模最大的潘天寿展览,亲眼观看先生120余幅代表作更是培感荣幸。”观众李益民说,静静地漫步展厅,眼前的每一幅作品,似乎都在讲述了潘天寿精彩的艺术人生:我们在“高风峻骨”版块欣赏到潘天寿成熟期的代表性巨作,领略了潘天寿艺术的最大特点——风骨;在“一味霸悍”版块欣赏到潘天寿作品的笔墨成就;在“奇崛明豁”版块体悟到潘天寿在中国画章法上的创造匠心;在“雁荡山花”版块真切看见了到潘天寿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的雁荡山写生,展示潘天寿“传统出新”创作之路的思想轨迹和实践求索;在“守常达变”版块看见了潘天寿在艺术创造上的传承和创新;在“饮水生涯”版块细心观看档案、手稿等文献,全面呈现了潘天寿生平、教育贡献和画学思想。

        展厅一隅,许多潘天寿迷们,望着两件巨牛图争论不休——牛是潘天寿重要的艺术创作题材,展览首次将潘天寿两件巨幅水牛图合璧展出。一幅是潘天寿创作于1948年的《耕罢》,由宁海文物办收藏。另一幅是潘天寿纪念馆收藏的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的《夏塘水牛图》。

        而《耕罢》图中的牛背则以泼墨和干擦为之,将老牛身上脏兮兮的泥、毛混在一起的状态表现出来。《夏塘水牛图》则气势恢宏,用湿笔把老牛劳动过后到河里洗澡的疲惫不堪状态表现得生动形象。这二幅作品中的牛都画得厚重、怪拙,体现了牛的本性。丑中见美是潘天寿一贯追求的美学本质。

        “潘天寿生于乡村,长于乡村,他对乡村怀有深深的眷恋。他从小便在家旁的山上放牛。这两幅水牛创作时间虽相隔有十几年,但都表达了潘天寿内心对家乡和童年生活的情感。”现场看展的四川美院的师生们说,我们通过这两件巨幅画作,可以充分领略潘天寿在创作上的精益求精,不断探索。

        “还有,这幅宽2.65米,长6.85米的《光华旦旦》是潘天寿现存作品中尺寸最大的一幅,是其于1964年应杭州饭店的要求而创作。画面上,苍鹰劲松,山高水长,潘天寿用雄浑霸悍的笔墨,古雅而辉煌的格调,热烈祝贺祖国生日。”静静地观展的一位老者指着画面说,大家看题诗为《卿云歌》:“卿云烂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1964年15周年国庆,为作卿云歌辞意颂之。”他解释词意即是“吉祥的彩云烂漫无边,如同金带迂回舒卷。日月的光华普照,永恒的朝霞满天。”不仅画面意境隽永而昂扬,而且歌颂了国家的昌盛与永恒。

        师生们感言,虽然此幅画作于20年前潘天寿100周年纪念大展及今年5月的120周年纪念大展时曾在北京展出过两次。但这次在浙江美术馆展出,即是这件巨制多年来第一次在浙江公开展示,让我们大饱眼福。


        创新巨匠,激励当代人文化自信

        作为史上最大规模的潘天寿作品展,本次展览展出来自中国美术馆、潘天寿纪念馆、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宁海县文物办、西泠印社等120余幅潘天寿代表作,及其手稿文献等。展览由“高风峻骨”“饮水生涯”“一味霸悍”“奇崛明豁”“雁荡山花”和“守常达变”六大版块组成。从艺术风骨、教育贡献、画学思想、笔墨成就、构图章法、写生造化、传承创新等多个方面出发,将画作、画论、诗词编织为一体,全方位地讲述作为艺术家、教育家、画学家的潘天寿,向观众展现这位立体的画史伟人。

        在现场,许多来自海宁、宁波、台州、绍兴、丽水等地的艺术家很是兴奋。宁波市书法家协会主席蔡毅感言,此次潘天寿大展,不仅给了美术爱好者和普通大众一次难得的欣赏机会,同时也给全国的艺术家们提供了与大师隔空对话的文化自觉。

        “对民族艺术一定要有自信”这是潘天寿先生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发出的呼吁。从潘天寿老家宁海来的人们称赞,这绝不仅仅是句口号,潘天寿先生是以切实的创新途径和教育方法对传统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与其它大展所不同,潘天寿大展览通过在展览中融合潘天寿生平、教育贡献和画学思想,展示潘天寿‘传统出新’创作之路的思想轨迹和艺术创造上的传承和创新。”浙江美术馆主持副馆长应金飞介绍,展览同期还围绕“潘天寿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潘天寿的艺术问题”等主题展开了学术研讨会,并开展多场画家导览及丰富多彩的公共教育活动。

        大展开幕当天,“潘天寿先生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杭州论坛”就吸引了来自全国的专家者学,为人们带来全方位的潘天寿解析。随后,观众们有幸在大展期间,聆听或欣赏到了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大学博导师陈振濂,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安远远,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顾问、博导、教授 张立辰,美术评论家郎绍君,美术史论家洪惠镇,美术评论家范景中,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潘天寿纪念馆常务副馆长陈永怡等专家学者,纷纷开设的专题讲座或撰写的文章,为大展的学术理论提供了有力论证。

        在艺术实践上,潘天寿先生坚守传统中国画的特点和高度,有选择地汲取西方艺术营养,直面现代社会和生活的挑战,对中国画现代性做出了杰出探索,证明了中国画内生的创造活力。

        在美术教育上,潘天寿先生是中国近代较早参与传统书画教育模式转型的教育家,是现代中国画和现代书法教育的奠基者,建立了一套独立完整的中国书画教育体系。

        在画学思想上,潘天寿先生视民族艺术为民族精神之象征,以广远之视域、阔大之格局深入剖析中西文化关系,提出“两大高峰”和“中西绘画拉开距离”的理论,以鲜明的文化立场和高度的文化自觉弘扬时代文运,为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史做出了特出贡献。

        在专家学者们眼中,潘天寿大展好就好在以文化自信为主题,不仅意在缅怀大师的卓越贡献,更旨在揭示潘先生对于弘扬中华精神、树立文化自信、传承民族艺术的价值意义。加上潘先生“中西绘画要拉开距离”重要论断的战略指引,中国画在现代的征途上进入了新的里程。因此,潘天寿先生为现代中国画的发展重筑基石,别开新境,成为现代中国画发展的新的里程碑。


        美育教室,艺术公开课广受追捧

        大展除了引起专家学者,以及美术爱好者的关注,浙江美术馆适时推出的各种美术教育互动课程,同样受到学校和该子的追捧。

        “我们专门从北京来,因为孩子喜欢画画,就乘元旦小长假带她出来开开眼界。”小女孩好奇地睁大眼睛,指着潘天寿在1961年创作的那张《抱雏图》说,“我喜欢这一张,回家也可以学着画。”

        作为一位浙江籍美术家、美术教育家,潘天寿先生在现代美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位大师和他的美术教育理念,浙江美术馆同时推出了“潘天寿美育教室”特别计划,走入杭州的5所学校,将大师的理念传达给孩子们。同时,浙江美术馆又邀请这5所学校优秀的美术老师来到浙江美术馆,开展潘天寿美育教室艺术公开课系列活动,面向社会,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大师的艺术魅力。

        大关小学教育集团的蔡玲玲老师,是艺术公开课系列活动的第一位主讲老师。“这位敦厚的,带着黑框眼镜,对着镜头微笑的老先生是谁?”“他是做什么的?”随着蔡老师的一系列问题,先生的人物形象在孩子们心中逐步成型。

        荷花、山石、老鹰……在课堂的开始,求是和家园小学的陈臻老师先让同学们欣赏了几张潘天寿先生的指墨画作品。看着一张张浓墨重彩的精彩画作,大家都不敢相信原来用手指,就可以画出这么生动的水墨画。

        彩色的颜料和洁白的宣纸,在崇文书院幼学园的美术教室中,早早就摆放好了上课的材料。大屏幕上,播放着潘天寿先生的绘画作品,黑白墨色配以彩色颜料,形态生动的画面很快就吸引了小朋友们的注意力。

        安吉路实验学校的美术社团,有一个好听的名字——润墨圆。说到潘天寿先生,社团里的同学们并不陌生。但是,对于其画作的构图技巧,却需要孩子花更多的时间去吸收与了解。此次“潘天寿美育教室”,陆圆圆老师就从画作结构入手,让孩子们更深入地了解这位民族美术大师的不寻常绘画之路。

        对先生有了初步认识,接下来就要了解先生的艺术了,用什么了解呢?用我们的小手。指墨画是潘天寿绘画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指腹、指尖、甚至手掌……手上的任何一个部位,都能够成为作画的工具。这种艺术创作方式,也让孩子们兴奋雀跃,小手沾上墨,在宣纸上点划勾画,指尖一点是个圆、手指一划是条线,小手变黑了,却尝到了艺术的快乐。

        先生的艺术不仅仅在技法,更在于他的构图。蔡老师请大家欣赏先生的代表作《雄视图》,一块石头、两只秃鹫,看似简单的构图里存在着怎样的奥秘?石头很大,而且上面大下面小,没错,上宽下窄的石头看似岌岌可危,左下角的土坡杂草丛生,却恰巧产生了一个支撑作用,对画面的稳定起了相当大的作用。这就是先生绘画中“造险破险”构图方式的完美体现。在蔡老师的解说之下,先生的构图精华浅显易懂地摆在了孩子们面前。

        眼前,一幅幅大作精彩出炉。俞佳慧同学画这幅山水,最为突出。蔡老师点评说:这幅作品突出了山的主体,山形成的大块面墨色与细节树的点线形成鲜明对比,整个画面物体造型上有高低节奏感,画面表现融合了传统与现代元素,具有一定的视觉冲击力。

        虽然孩子们的画作还显稚嫩,但是先生仍对未来的小画家们充满希望。“我相信,今后的新中国画,一定会在不远的时间中,蓬勃而且美丽地长成。”自大展开展以来,来自不同学校的孩子们,高兴地动手挥毫泼墨,独立完成一幅水墨长卷。许多志愿者老师说,学生们除了在这里学到的指墨画技巧,还可以配合传统的国画技法,再想想潘天寿先生的构图,中领悟到中国画的博大精深。

        与此同时为配合展览,浙江美术馆的十余位“小小讲解员”也上线啦!他们在展览期间的每个周末,穿戴潘天寿标志性的圆框眼镜和民国长袍,为普通观众在展厅介绍和导读作品。通过孩子们的理解,向普通观众传递潘天寿的美育理念和绘画成就,将其继承并发扬光大。

        正如小观众佳丽的爸爸所言:就像今天这个元旦,许多家人带着了孩儿,参与美术馆这个超萌的潘天寿美术教育公开课,各自讲述“我心中的潘爷爷”,让孩子们从小就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何乐而不为呢!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78(s)   65 queries
      update:
      memory 4.591(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