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齐鲁名士:左次修先生评传

        作者:张伟2020-03-21 16:21:59 来源:网络

          (1/5)

          (2/5)

          (3/5)

          (4/5)

          (5/5)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左次修(1887-1962),名熙,又名熙庆,字次修,号燹赦翁、修髯、草菅石命斋斋主、老石工、石寿人、六无老人等。祖籍安徽桐城,1887年生于山东济南章丘,1962年病逝于济南,享年75岁,葬于英雄山公墓。左次修一生勤奋,多才多艺,诗、词、书、画、篆刻俱佳,又懂梵文,擅中医,著名学者、诗人、书画家、篆刻家,在《山东历史人物词典》、《山东书画家汇传》上均有记载。

        左次修早年随父宦游齐鲁,后在北平担任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外籍老师庄士敦的秘书,早在1907年开过照相馆,并短暂担任京兆尹文员。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度在津居住,在《北洋画报》发表大量绘画、诗词、篆刻、小说等作品。后数经辗转烟台、青岛等地而僦居济南。因战火纷飞,济南沦陷后,他蓄须明志,始号修髯,拒与日伪作事,保持了一位传统文化人不屈的民族气节,而因此生计艰难,只好卖画为生。后在叔丈人“京城四大名医”之一萧龙友的帮助下,1941年3月,与人合资10000元创建同康制药厂,炮制’六一油’、“婴儿安”、“避瘟散”等药剂,悬壶济世,施药济人。1945年后,左次修先生受聘齐鲁大学,与栾调甫等一起教授文化史、诗词等课。新中国成立后,左次修从事文化事业,著有《甲骨文字块》,在报纸上开设专栏“古今小事比”撰稿连载,1956年为杨明漪后人捐献诸葛亮武侯“前后出师表”的42方石刻碑迹之举,写了报道刊登于《大众日报》,应邀为山东京剧团修改剧本,解决唱词的音韵问题。被聘为山东文史馆一级馆员,中国史学会济南分会常务理事,当选山东省政协第一届特邀界别的委员、山东省政协第二届委员。

        左次修精书画、篆刻、漆雕、雕刻扇骨等,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山东艺术界颇有影响,受到业内书画名家的尊重和认可。他的书法传世多小楷、行楷,端庄秀逸;尤擅甲骨文,苍劲古朴,既有甲骨文的刻印痕迹,又有金文的艺术魅力,是近代甲骨文书法名家;其篆书追法邓古如、吴让之,以漆书金文,以范成瓦甓,以陶出栔文,以刀刻其气象,籀篆书写用笔、用墨意在豪巅,以求其神似,拟笔为刀,拟楮为骨,下笔时爽利弗滞,呈大家气象。左次修的绘画山水、人物、花卉皆精通,与夫人萧少瑜多有合作佳作,晚年多画花卉,尤擅工笔花卉,清雅明丽。左次修善篆刻,宗法秦玺汉印,常以金文入印,刀法矫健,古拙空灵,画家关友声的印章多出于左次修之手。他亦善于雕刻扇骨,山水、人物等题材无一不能。与周恩来总理恩师高亦吾、山东省图书馆馆长王献唐、山东省文史馆长王林肯、书画名家关友声、黑伯龙、济南名士姚鹏图、黄立荪等相契。

        左次修能漆雕,创设“漆雕开”,用厚纸漆成的油金牌匾和屏风,色泽古雅,雕镂精细,或仿造像,或摹金文,斑驳陆离,气象万千,而质地绝不笨重,携悬咸便,坐落于天津旧法租界原德泰洋行楼的著名大华饭店牌匾、报人王小隐的“忆婉庐”斋号出于左次修的匠心。此外,他为“不患得失斋”、“益友聚”等制作的匾额曾在《北洋日报》刊登。左次修曾致力小学、朴学、校勘学、金石学研究,对中国古文字有深邃探讨,领衔“济南史学会”甲骨文研究小组,创编“甲骨文汇编”长片,纠正当时甲骨文研究名家的不妥之处,开创性地对每个甲骨文用注音符号标注读音,对汉字演变进行深入研讨。左次修对于诗词歌赋,样样精通,“寿屏挽联,绝不含糊”。左次修的诗文,诸体皆通,作品类目繁多,感时纪事、师友唱和、题画赠序、写物寄情等均有涉猎,词作尚婉约,似李易安,微有柳永风调,亦受王国维影响,声情并作,读之如观美图,如聆好音。左次修晚年居济南大明湖畔,1952年与山东历城秦文炳、河北蠡县孙念希、河北高阳崔裕如、浙江杭州楼辛木、江苏吴县吴揖云、山东章丘辛铸九、山东历城张叔平等先生结成了’偕老会’(诗社),游湖赏景,诗酒风流,进行古典诗词研究和创作,长篇小说《帘卷西风记》在《北洋画报》连载,另有左次修生前编为《四五杂写》《五五诗存》《五六杂写》《杂写》《杂钞》等数种,为手稿本未刊,其中《和人间词》百余首堪称诗词代表之作。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32(s)   65 queries
      update:
      memory 4.576(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