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当代表达彰显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美术界政协委员谈传统文化创新发展

        作者:李百灵2020-05-25 07:02:35 来源:中国文化报

          (1/5)天使(雕塑) 许鸿飞

          (2/5)共同托起生命的春天(国画) 冯远

          (3/5)万马奔腾图(壁画) 朱乐耕 北京地铁八号线海户屯站

          (4/5)海以合流为大,君子以博识为弘 (书法) 徐利明

          (5/5)风雨见真情(国画) 王林旭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两会前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代表的意见和建议。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强调,我们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国各族人民风雨同舟、和衷共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广为弘扬,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铸就起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精神防线,充分展示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充分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力量。

        在抗击和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中国美术家也以艺术的形式投入其中,并在创作中持续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当代发展,他们与时代相结合、与生活相结合,为全面复兴中华文化努力奋斗。 


        既要吸收传统,也要融入当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如何继承弘扬?这正如高山上的流水,在归于大海的过程中,和百川一起,才会汇集为大江大河,汹涌澎湃,生机勃勃。”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上海美术学院院长冯远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只有在不同的时代不断汇入新的时代内容、时代精神、时代主题等,才能不断获得鲜活的生命。“艺术家如果只是不断地学习传统文化,不加入自己对这个时代的体验和感悟,那就没有生命力;而只表现这个时代的内容和精神,却没有历史知识的积累和传承、延续,这种创造就是无本之木和无源之水。我们既要摒弃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吸收有价值的内容,也要融入当代元素、当代内容、当代精神,只有这样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得到不断的传承和弘扬,才会出现新的艺术样式和技术技巧,作品也才会有价值,中国文化也才能不断出新、不断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徐里今年提交了《增强对外文化交流的有效性和影响力》《加大文化扶贫力度 丰富文化扶贫手段》两个提案。在徐里看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扶贫的底气,而要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键在于创新。“如何传承与创新是一个时代课题。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是要自觉地学习和研究中国悠久的历史,二要通过改革逐步把中国传统文化注入到各行各业。”徐里表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如果不与时代相结合,不能反映时代生活,就只能“出局”。“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要把其中的理论、精神、观念和其高超的技术技巧,通过研究学习与对时代的认知、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领悟和个人对艺术语言的追求融于一体,才能创造出独一无二的具有时代特色的艺术精品,这样的创造才有价值。”徐里说。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民族画院院长王林旭认为,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有创新意识。“就文化产品的创造而言,我们要立足时代、放眼世界,抛弃文化偏信和文化固执,与时俱进地进行自我更新、自我扬弃,以开放的胸襟、兼容的态度来对待古今、对待中西、对待人类的一切文化成果,积极引进、消化、吸纳其他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因子,将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转变为更具时代特色、更容易为世界人民所关注、所喜欢、所接受的形式。”王林旭说,从创新意识出发,将祖先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贡献,创造性地转换和提取出来,在语言和材料上博采众长、融会贯通、消化吸收并再生再创,形成符合当代生活的视觉形象和思想,这不仅是对当代中国艺术自身价值和精神内核的建构,也体现出中国艺术与不同文明背景的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艺术,在完整的艺术视野中相互吸收、融合和分享的中国风范和文化自信。


        抓住教育这个关键环节

        多年来,王林旭的提案一直着眼于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时代命题,如提高青少年汉字书写能力的提案他已连续提了10多年。提案得到了教育部的高度重视,起到良好的效果。如今汉字的书写已经成为我国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汉字作为传承中华文化的文字载体,具有增强中华民族文化凝聚力和认同感的深远意义。汉字不仅是全世界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其在造型审美、寓意能力和情感表达方面也独树一帜,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王林旭说。

        全国政协委员、书法家张继表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而中国书法最具中华民族文化的特征,处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地位,堪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基和命脉。他强调了书法教育的重要性。“面向不同层次、不同范围的人群开展书法教育与培训,能为书法艺术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张继说。 

        张继建议,我国应尽快建成集收藏、展示、研究、交流、教学多项功能为一体的中国书法馆或中国书法博物馆,为书法文化的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国家级书法馆的建立,有利于中国书法文化艺术的传承与传播,有利于提升国民的文化素质、扩大中国书法的社会影响力、提高中华传统文化在国际上的地位以及推动书法艺术的创新发展,是中国书法艺术和中华传统文化繁荣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张继说。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院院长、陶瓷艺术家朱乐耕在疫情期间编写了《大千世界红绿中——宋金红绿彩瓷绘画艺术教程》和《深远的幽兰——元代青花瓷绘画艺术教程》。“我们现在对于传统文化艺术的教育是不够的。文化是不断延续的,因此也要在教育中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和形式。比如,如何把传统文化转化为新的创造,如何在传统艺术创作中融入现代艺术的理念和设计观,以及人们对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需求与渴望。我编写这两本教材的初衷和目的,就是要引导大家去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究竟好在什么地方。”朱乐耕说。


        通过审美厚植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

        全国政协委员、书法家徐利明说:“无论我们处在什么时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八字方针都是文艺创作最基本的方法论,其内质是不能变的,也是不会变的。”要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不仅要呈现在审美理念上,还要体现在服务理念上,也就是以人民为中心。“文艺作品要在高雅审美上引领大众,使之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无论是古为今用也好、洋为中用也好,都有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取舍、改造、升华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去整理、筛选、甄别和出新,而水平怎么样,效果怎么样,对于每一位艺术家来说,都是一种考验。”徐利明说。

        朱乐耕在2019年为北京地铁八号线海户屯站所创作的红绿彩陶瓷壁画作品《万马奔腾图》,将优秀传统陶瓷文化元素融入当代社会空间。该作品采用了宋金红绿彩的艺术形式,描绘了一群意气风发、英姿飒爽的骏马在金色原野上奔腾的壮丽图景。

        如何将传统手工艺置入现当代公共空间,体现艺术对人的情感观照,从而使艺术真正进入大众生活,是朱乐耕思考的一个重要方向。他说:“通过艺术与人的现实对话,一方面给予人们美的情感体验,让民众通过对艺术的欣赏获得精神的释放,让行旅的步伐不再那么沉重;另一方面,又可以激发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潜移默化中增强民众的文化自信。”


        用美术为时代画像、立传

        在抗击新冠病毒疫情的过程中,中国美术家努力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巨大力量用美术的独特形式激发出来,凝聚人心、砥砺士气,发挥了独特作用。

        疫情期间,中国美术家协会等一些团体向全国发起倡议,讴歌奋斗在疫情防控一线的最美中国人,描绘时代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得到了全国美术家的大力响应。徐里介绍:“短短三个多月,就有超过7.6万件作品投入到中国美协的邮箱里,我们公布的3个邮箱当天就爆满了。我们专门指定工作人员随时对邮件进行下载、保存,随时清空,保证艺术家可以及时投稿。我们从中择优选出了1300多件作品,在协会官网和微信公众号上进行宣传推广,已经推出了100期‘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美术家在行动’专题报道,还推出了‘美术界抗击疫情创作记’等。在这些美术作品背后,我们都能读到这样的精神内核——民族精神、爱国精神、科学精神、大爱精神。这些画作传递着安定人心的力量,展现了全国各族人民同舟共济的坚强意志。这就是艺术的力量。”

        疫情期间,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和各地的参事室、文史馆员时刻关注疫情发展,牵挂医护人员,创作出了一大批文学和书画作品。冯远也创作了一批抗疫题材作品,如《共同托起生命的春天》就是他对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医护人员舍身忘我的礼赞。“疫情突如其来,国家举全国之力应对这场疫情,各地的医生护士奔赴疫区。在国家的有效调度下,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疫情迅速得到控制,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是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的最好诠释。”冯远说,“这场疫情给我巨大的震撼和感动,电视新闻中英勇抗疫事迹令我深为感动,也更加理解艾青的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在这特殊的时刻,艺术家能做什么?和音乐家、文学家一样,我们要用艺术的方式、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来给予人们精神支持,体现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就是要用我们的作品来描绘时代、礼赞英雄,来歌颂人民、歌颂祖国。”

        全国政协委员、广州雕塑院院长许鸿飞创作了8件抗疫系列雕塑作品。“我感到每个代表性事件都值得记录,所以我需要做点事,也非常值得做点事。”许鸿飞说,“经历这样空前的疫情,作为文艺工作者,我需要用我的作品来记录这段历史。”每创作一件作品,许鸿飞的内心都会有不一样的波澜,“最开始,我的心情是沉重的,比如我塑钟南山像时内心就特别不平静,如果是现在才做,作品的形象可能会更轻松一点;做火神山医院的雕塑时,我又换了另一种心态,因为火神山代表的是中国速度、中国精神和国家的责任与担当,所以在创作时我是心怀敬意和敬畏的;而我的《白天黑夜》,又塑造了医护人员互相鼓励时的温馨。”许鸿飞说,这批作品和他以往给人快乐、幸福、开心印象的作品很不一样,这批作品更为凝重和有力。

        疫情期间,王林旭画了100多幅国画作品。其中一幅长6.6米的《风雨见真情》,用顶天立地的竹子来隐喻全国人民万众一心、攻艰克难的优良品质。“中国的哲学思想和人文思想、艺术思想密切相关,艺术能够促信心、聚人心。一幅画、一首诗、一部小说、一部电影都能够影响人们的情绪和思想,所以在疫情期间,我作为中国农民书画研究会的会长,不断动员农民画画家以艺抗疫。中国有600多个农民画乡,农民画是农民的精神家园,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是中国农民精神生活的一种体现。他们的作品不仅是他们情感的展现,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力量的当代体现。”王林旭说。

        (参与采写:本报记者 李亦奕 肖维波)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20(s)   66 queries
      update:
      memory 4.695(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