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为人生——李铁夫的艺术道路

        作者:安远远2020-06-24 07:28:13 来源:中国文化报

        音乐家(油画) 67.5×56厘米  1918年 李铁夫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李铁夫(1869—1952)是20世纪中国油画艺术的先驱,在中国近代美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也是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驱,20世纪初在海外跟随孙中山先生投身革命运动。他的艺术创作与革命生涯,他的艺术追求与绘画特点,他的艺术精神与人文关怀,他所走过的艺术道路,值得我们不断回望和重述。

        当下,艺术家们正积极用艺术传达抗击疫情的社会现实。美术创作中的抗疫主题创作表现人物或事件,为题材而题材、为创作而创作的问题已有所凸现,少数作品水平引发争论,特别是近年来不断增多的主题性艺术创作和活动,美术创作中存在同质化、千篇一律无个性的表现;缺少对主题的深入理解、缺少人物形象塑造的艺术技巧,缺乏对艺术形式美的表现,更缺少绘画艺术本应有的创作激情。这些创作中面临的问题,以及艺术家如何面对当下的艺术形式发展与社会主题、人文精神的阐述,如何解决对历史与现实问题的思考,都可以从李铁夫的艺术道路中得到启发。


        将艺术与人生融成一片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美术史,在精神上的旨要是“爱国”和“救亡”,这在李铁夫的油画创作中是有所体现的。他的主题性创作油画《革命烈士蔡锐霆就义》(1946),便是反映民族抗争的佳作,深切反映了时代精神。作品以极低的视角描绘了这位倒在血泊中的革命党人的形象,压抑的空间、简略的前景将观者的视线聚焦于横躺着的人物形象;鲜红的血,铮亮的手铐,无生命的躯体和眼神,给观者带来巨大的情感冲击。作为一位写实画家对现实的描绘,李铁夫曾计划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创作绘画,虽因种种原因未能实现,但从这幅画作仍可看出,在中国社会剧烈动荡和变革中他个人的艺术创新和艺术突破。

        1949年7月3日,李铁夫在香港致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的贺词里说道:“文艺工作者必须专一向人民着想,志诚之工作。把革命进行到人民切身细微之事,有水银泻地、无孔不入为根据也。务使全中国成为天堂之中国,换言之,美术之中国为止。”这份贺词,他是用自己一生的艺术作品和革命生涯来书写的,也代表着他对中国美术创作的新期待。

        李铁夫持续了半个世纪的艺术实践,为我们做出了艺术与生活相结合、现实与情感相结合的艺术典范。正如李济深所说:“他将艺术与人生融成一片了。”

        平生两大爱好

        有人评论李铁夫,说其虽有西方油画的深厚功底,但骨子里更像一位中国旧诗人。1869年生于广东鹤山的李铁夫,原名玉田,自幼习诗文、书法、山水,喜绘画。1930至1940年代,他常以水墨画老虎、鹰以寄情托物;也擅长书法,经常写诗做对比赋,借以明志。他在艺术上追求博大朴素的境界,李铁夫常常书写明清之际书法家傅山的书论:“宁拙勿巧,宁丑勿媚,宁支离勿轻滑,宁率真勿安排。”如同他自己的心性写照。

        李铁夫的诗“言志”,在他留存的诗词中,字里行间都透露出其心境和情感。他的书法里既有人情世故,也有艺术主张。既是自我勉励,又在警醒世人。“藏虹辞晚雨,惊隼落残禽。”出自唐代钱起《题玉山村叟屋壁》,便是暮年感慨;“性僻难谐俗,身闲不属尘。”出自清代何绍基《四川省新都县宝光寺》是其真性情。他潇洒如侠客,不畏强权,嫉恶如仇,刚直不阿;他淡泊名利、品性高洁。不论富贵贫穷,一样的铁骨铮铮、表里如一的耿直坦荡。大起大落的生活磨砺着他的艺术,深厚的中国文化又滋养着他的作品。今天的年轻人,怕是很难理解已在海外生活40多年,并在美国画坛取得傲人成绩的李铁夫,为什么毅然抛下在美国的舒适生活,卖掉家产、卖掉心爱的画,甚至还要靠演剧筹款,都要来支持孙中山革命。

        若要描述作为画家的李铁夫,绕不开他的革命经历。1890年代末,李铁夫追随孙中山,参与了在美国的致公堂及兴中会的革命活动,成为孙中山最早的支持者之一。1909年同盟会纽约分会成立,李铁夫担任纽约同盟会书记职务6年,这是他参与民主革命最深入的时期。李铁夫曾言:“平生有两大嗜好:一是革命,二是艺术。” 李铁夫的艺术是实现他人生志向的媒介。他以革命实践和艺术救国相结合,投身于中国民主主义革命事业浪潮中。其实,他的人生也是艺术,他的艺术也是革命,二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读懂了这一点,就能理解为什么他为了支持革命,可以卖别墅、卖车、卖视为生命的艺术作品,但是后期困顿在香港时自己宁可流离失所也不肯变卖作品;为什么他只给品行无诟的人作画,拒绝达官显贵所求,乃至因为所描绘的对象人品失德,会愤而毁坏已画了过半的作品,无视唾手可得的10万港币画酬。其实,民国时期,他已经拥有无人能比的政治资本和艺术能力,他却还是一以贯之地重画品、重气节。他是把君子品格化在日常行为中的人。可见,他的人生也是艺术,充满传奇;他的艺术也是革命,身心皆在此处。


        激荡的人生与哲思的艺术

        1885年,16岁的李铁夫随叔父到海外谋生并求学。1887年考入加拿大阿灵顿美术学院学习绘画。他被学界认为是迄今所知最早到海外学习西方绘画并具有深厚艺术造诣的油画家,被尊为“中国油画第一人”。1912年,李铁夫进入美国纽约艺术大学。1916年后,他专注于从事艺术创作。

        《音乐家》(1918)与《画家冯钢百》(1934)、《刘素微肖像》(1942)是李铁夫人物肖像画的代表作。它们代表着两种不同的艺术创作追求,一种追求传达精致的意象;一种追求呈现现实境遇。

        看他的油画作品,画中的人物那炯炯有神的眼睛,特别有穿透力,直抵人的灵魂。他笔下的人物有性格、见精神。因而他的人物画虽历经百年,依然透着一股深沉、温暖的生活气息。他的油画写实,但又不是完全的古典主义。

        大起大落的生活磨砺着他的艺术,与激荡的现实相对应的却是李铁夫沉静有如哲人的艺术精神,尤其是他的静物画,其境界超越现实俗世。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李铁夫创作了多幅鱼禽、花卉静物画,刚破膛的活鱼,被捆束着的活鸭,新鲜的蔬菜、花卉,一切都充满着生命力,这是一种现实主义的、具有现代艺术观念的静物描写。他用毛笔画水彩,透着一股深沉、雄浑的豪气和温暖的生活气息,中国审美的意境韵味十足。

        要理解一个艺术家,最好是从他的作品入手。作为辛亥革命的元老,在历史篇章中,他火热的革命经历就像一个令人唏嘘的传说。他1930年回国,人生最后一次的瑰然绽放,是把所存作品全部捐给了挚爱的祖国。这让我们后人能看到这些作品,能够从艺术的角度切入,解读他的艺术和人生。当我们回望历史、缅怀先贤,无论是从学术上对其革命与艺术历程研究,还是从人生、人性上分析作品,必将会对当下理解艺术与社会、与生活、与时代的关系等问题有所助益,也会对如何在全球化语境中保持自身优秀传统文化、母国与所在地的文化相融合等相关问题,予以深刻启迪。

        (作者系中国美术馆副馆长)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235(s)   65 queries
      update:
      memory 4.618(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