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四大喷泉印象

        作者:未酉寅2020-09-03 00:07:58 来源:中国文化报

        罗马四河喷泉(摄于意大利)

        喷泉最早起源于中东地区。后来在伊斯兰风格的园林中,园丁发现将喷泉置于其中,可以呈现美妙的景观。这一园林装饰传到欧洲,日益兴盛,特别是到了文艺复兴时期,运用得更为广泛,而且多与雕像、柱饰、水池等结合在一起,盛极一时。罗马素有喷泉之都的美称,罗马的喷泉高低、大小、形态各异,时代不同、风格不一,几乎在每个大型广场或者十字路口都会有喷泉,据说,罗马有3000多座喷泉。在罗马的众多喷泉中,最负盛名的有4座。

        一是特莱维喷泉。“特莱维”是三岔路口的意思,在喷泉前面有3条道路向不同方向延伸出去。特莱维喷泉位于西班牙广场南边,由尼科拉·萨尔维于1732年开始设计建设,1762年建成,历时30年。该喷泉是罗马最具知名度、最大的喷泉,也是罗马最漂亮的雕刻艺术作品之一,高25.9米、宽19.8米。

        特莱维喷泉所在地,是公元前1世纪修建的从城外引水进入城内的一个出水口。当时,罗马皇帝屋大维统一了罗马帝国,开始大规模建设罗马城。他的女婿阿格里帕是罗马城建设的总指挥,主持建造了两个著名的建筑,一个是万神殿,一个是引水槽。引水槽将20公里外的泉水引入罗马,解决了当时150万罗马市民的饮水困难,特莱维喷泉所在的位置就是当时市中心最大的出水口。

        特莱维喷泉的雕塑以罗马神话中海神尼普顿战胜归来为题材。海神尼普顿是罗马神话中十二主神之一,对应希腊神话中的海神波塞冬,被作为海洋神、地震之神和马匹之神来崇拜。现在经常讲的海王星的拉丁名(Neptunus)就是起源于尼普顿。特莱维喷泉采用巴洛克式建筑风格,外形美观、装饰丰富、立体感强,整个喷泉气势磅礴、大气恢宏,泉水从各雕像之间、海礁石之间喷出,射向四面八方,最后汇聚到雕塑前面的水池中。

        喷泉雕塑以波里公爵府的墙面为背景,中间是海神尼普顿,他身旁有两位女神,一个代表健康,一个代表富足。海神脚下有两匹骏马,被两个人身鱼尾的男人所牵引:一匹桀骜不驯,象征海的残暴;一匹温顺,象征海的平静。在海神上方的顶部,有4个女神,象征着四季。设计师巧妙地借景,使喷泉与宫殿融为一体,宫殿的宏大衬托喷泉的壮观,喷泉的精美雕刻衬托着宫殿的华丽。

        特莱维喷泉也称“少女喷泉”。传说在公元前1世纪,在一位少女帮助下,罗马军队在这里找到一个泉眼,解决了饮水问题。这就是“少女喷泉”名字的由来。以后,这里又成了从城外通过引水槽引进泉水最大的出水口。

        特莱维喷泉最著名的名字叫“许愿池”或“许愿泉”,据说背对着喷泉、投出一枚硬币,如果能投进水中,就能许下一个美好的愿望。“许愿池”是罗马众多喷泉中最有知名度的,由于游客量大,通常每天仅投入喷泉的硬币就约有3000欧元。

        二是四河喷泉。四河喷泉位于罗马纳沃纳广场,是贝尔尼尼(1598—1680)于1647年至1652年设计建造的。纳沃纳广场位于罗马老城的中心,建于公元86年,广场为椭圆形,现仍有当时的痕迹,这是罗马最美丽的广场。1644年,教皇英诺森十世(1644年至1655年在位)一上任,便按照巴洛克风格对纳沃纳广场进行重建。所谓巴洛克风格,是在17世纪至18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风格,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偏爱强烈的色彩,运用曲面和椭圆,反对单调的古典形式。英诺森十世教皇要用巴洛克风格改造罗马城市,以彰显当时罗马及教皇的富足、繁荣、兴盛。英诺森十世在广场周围建造自己的宫殿和教堂,他把广场最中心、最显著的位置留给了文艺复兴艺术大师也是巴洛克风格的艺术大师贝尔尼尼,让他设计建造了四河喷泉。四河喷泉是贝尔尼尼的巅峰之作。所谓“四河”,是指当时罗马人征服的四条大河:多瑙河——代表欧洲、恒河——代表亚洲、尼罗河——代表非洲、普拉达河——代表美洲,普拉达河是南美洲仅次于亚马逊河的第二大河流。

        贝尔尼尼用4个大理石人体雕像代表4条河流:

        象征非洲尼罗河的裸体老人用手扯着一块头巾,将脑袋严严实实地遮住,可能是非洲气候太炎热,用头巾遮挡流火般的阳光,也有人认为挡住头是表示当时不清楚尼罗河的源头。在老人的右侧,刻着棕榈树,这是非洲典型的树种。在棕榈树下,是非洲的典型动物——狮子。

        象征欧洲多瑙河的老人裹着头巾,须发翻卷,其脚边是一只口吐喷泉的雄狮。他伸出双臂迎向一面盾牌,盾牌上刻有圣彼得的钥匙和三重王冠,还有教皇英诺森十世的徽章、3朵百合花和1只口衔橄榄枝的鸽子。老人身前是一匹骏马正跃出水面。

        象征亚洲恒河的是一个身材魁梧的老人,手持长长的船桨,斜身侧坐,目视远方,一条腿跷起搁在树枝上,旁边有一匹白马,是明显的佛教暗示。在老人的脚下盘绕着一条巨蟒,使人想起印度的耍蛇人。

        象征美洲普拉达河的老人是黑人形象,光着头,一手撑地,一手高举挥舞着,身下是散落的金币。当时,大航海时代刚刚开始,欧洲人对美洲的印象就是“遍地是黄金的蛮荒之地”。他的身下,有一只正从岩石中钻出的水兽。

        这组群雕气势宏大、动感十足。代表四大洲河流的4个老人形象民族特色鲜明、个性突出,由此可以体察出各大洲的文化意蕴。4个老人坐在假山上,假山立在喷泉的中间,山上立着一个古埃及的方尖碑,是当时按照埃及方尖碑样式建造的,高16.52米,连同喷泉底座总高度约30米,方尖碑顶端有雕刻着教皇英诺森十世盾形纹章和1只口衔橄榄枝的鸽子。水柱从假山的各个缝隙中不规则地流出,有的急剧、有的舒缓,变化多姿、富有情趣。

        在四河喷泉北侧,是海神喷泉,描写海神大战章鱼的场景;在四河喷泉南侧,是摩尔人喷泉,摩尔人即北非阿拉伯人,该喷泉描写摩尔人站在海螺上与海豚扭打的场面。一个广场坐落着3个喷泉,这在世界上都极为罕见。

        三是破船喷泉。破船喷泉位于西班牙广场。西班牙广场建于1725年,由法国资助修建,是法国国王路易十五送给罗马的礼物,不过旁边正好是西班牙使馆,所以被人们称作“西班牙广场”。广场建成后,来的最多的是英国游客,以至在广场周围有很多英国式茶馆。有一句话描述西班牙广场:“意大利人设计、法国人出资、英国人游览。”

        西班牙广场位于一个山丘下,山顶建有著名的圣三一教堂,连接山下广场与山顶教堂的是著名的西班牙大阶梯,阶梯有137级。西班牙大阶梯也是法国人资助建设,是去罗马旅游的必到打卡地。由于来的人太多,坐在台阶上会延长人们待在广场的时间,所以现在只准站而不能坐在台阶上。西班牙广场周围曾是世界著名文豪和艺术家的居住地。济慈、拜伦、雪莱、司汤达、巴尔扎克、瓦格纳、李斯特、勃朗宁、易卜生、萧邦等大文豪和大艺术家都曾在这一带居住过。德国著名作家歌德的《塔里夫斯的公主》就是在此完成的,英国诗人济慈就是在紧靠大台阶的建筑里与世长辞的,这个建筑现在是济慈和雪莱纪念馆。西班牙广场正对的街道是孔多蒂街,孔多蒂街上的“希腊咖啡馆”是罗马最古老的咖啡馆。同时,孔多蒂街也聚集着罗马最多的世界名牌品牌店。

        西班牙大阶梯下面就是破船喷泉。所谓破船喷泉是人们对它的俗称,其实不是破船,反而是非常别致、很有创意的一只“船”。可能是这只船一半在水中,又有一些倾斜,水或从船上的泉眼中喷出、或从船体上溢出,这都给人一种船在下沉之感。

        破船喷泉是教皇乌尔班八世(1623年至1644年在位)下令建造的,由彼得·贝尔尼尼和儿子乔凡尼·洛伦佐·贝尔尼尼(1598—1680)父子负责设计建造,于1627年建成。贝尔尼尼父子都是雕塑家,但儿子更为著名,是世界级的雕塑家。彼得·贝尔尼尼是佛罗伦萨很有名气的雕塑家,1605年,他带着儿子洛伦佐·贝尔尼尼来到罗马,这时小贝尔尼尼只有7岁,但他8岁时就做了一个小孩头像,使他父亲大吃一惊。从此,他就跟随父亲从事雕塑艺术。1623年8月,乌尔班八世成为教皇,他非常赏识小贝尔尼尼,在他的资助下,小贝尔尼尼创作了大量的经典作品。

        广场喷泉雕塑是贝尔尼尼对罗马城市最显著的一个贡献,而破船喷泉是小贝尔尼尼设计雕塑的第一个广场喷泉,也是父子俩合作的唯一一个喷泉。

        四是特里同喷泉。该喷泉建于1642年至1643年,位于巴贝里尼广场,是贝尔尼尼奉教皇乌尔班八世之命设计建造的。巴贝里尼家族是17世纪在罗马迅速上升的一个意大利贵族,于1623年当选教皇的乌尔班八世就来自这个家族。乌尔班八世当上教皇后,当时有一场“日心说”即太阳是宇宙中心和“地心说”即地球是宇宙中心的大争论。很长时间内,一直是托勒密(约公元90—公元168)的“地心说”占据无可争议的统治地位,到了16世纪初,波兰天文学家、数学家哥白尼(1473—1543)提出“日心说”,但立即受到教会的强力打压。在17世纪初,意大利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1564—1642)根据天文观测,证明哥白尼的“日心说”是正确的,他撰写了《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一书,公开为哥白尼辩护。乌尔班八世与伽利略是故交,但为了维护教会的尊严,他将年近七旬的伽利略押送罗马,严刑审讯,几经折磨,并在1633年6月判处伽利略终身监禁。直到1835年,教廷才把伽利略等人的著作从禁书目录中剔除。

        为了庆贺家族获得教皇的权位,1627年,乌尔班八世下令修建巴贝里尼宫,于1633年完成。这是巴贝里尼家族建造的宏大宫殿,是罗马最为壮丽雄伟的巴洛克建筑之一,现已成为国立古代艺术美术馆的一部分。当时,贝尔尼尼也参与修建了巴贝里尼宫。之后,乌尔班八世又让贝尔尼尼在巴贝里尼宫旁修建了巴贝里尼广场以及特里同喷泉。

        特里同喷泉雕塑的是海神波赛冬之子特里同。在古希腊神话中,特里同是一个未成年的半人半鱼的人鱼,身上总会带着一个海螺壳,每当父亲要出巡时,他便在一旁吹响海螺,吹动海浪为父亲开路。在这座雕塑中,孔武有力的特里同有4个海豚尾翼,头部后仰,双臂举起海螺饮水,从倾斜的海螺中,水流喷射出来。在特里同身下,有4只海豚支撑着他,在海豚的尾巴上,雕刻着教皇的头饰和十字交叉的钥匙,以及巴贝里尼家族的族徽:3只蜜蜂。

        在意大利喷泉雕塑中,有不少是以海神波塞冬为主题的,特里同总是作为配角伴随父亲左右,而且是在较不显眼的地方。比如,上面提到的特莱维广场海神喷泉中,海神波塞冬气势非凡地驾着云车大战章鱼,而在他的右下方可以看到吹着海螺的特里同。贝尔尼尼将特里同作为主题来描述,这在意大利喷泉雕塑中是很少见的。

        喷泉是罗马的装饰,也成为罗马的标志。除了上述4个著名喷泉外,罗马城中还有许多古老而又精美的喷泉。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42(s)   65 queries
      update:
      memory 4.577(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