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子棹舟,千春桃枝对溪红——读蓝瑛《桃花渔隐图》

        作者:朱相谌2021-11-16 08:26:13 来源:收藏快报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问世后,桃花源很快就演变为了文人士大夫超逸遁世、返璞归真的向往之地的代名词,并成为诗歌绘画热衷的重要题材。自唐朝李昭道开启以《桃花源记》为母题的桃源画创作以来,历代画家纷纷发挥图像叙事的功能,在画作中再现桃林、渔船、良田、山洞等经典桃源意象,构筑各自内心的“方寸桃源”。到了明清时期,画坛又兴起了一股桃源热。从沈周、唐寅、王宠、蓝瑛、仇英等人的桃源画作里,可以看出他们相近的精神诉求和不同的艺术风格。其中,明末清初蓝瑛的《桃花渔隐图》布局稳健,用笔苍劲,设色妍丽而不俗,笔墨泼辣而不野,是一幅上乘的桃源画作。

        蓝瑛(1585—1666),钱塘(今杭州)人,字田叔,号蝶叟,晚号山公、石头陀、西湖研民等。他工书善画,长于山水、花鸟、人物、竹石等,尤以山水画著名。其山水画得益于他性耽山水和博采众长。蓝瑛漫游名山大川,饱览美景秀色,因而眼界开阔,丰富了绘画创作内容。他学沈周学董其昌,学唐宋元名手学元四家尤其是学黄公望,择优而用,提高了绘画表达能力。他的画作早期秀润清简,中年趋向奇古纵横,晚年化为浑穆雄伟。其画风融合南北二宗,既有职业画家深厚的笔墨功底,又有文人画家殊妙的审美意趣,自成一格兼风貌多样,并开创了武林画派,对后世绘画影响深远。他的传世画作有《秋山红叶图》《松岳高秋图》《桃花渔隐图》《江皋话古图》等。

        《桃花渔隐图》(见图),绢本设色,纵189.6、横67.8厘米,是蓝瑛晚年青绿设色的代表作,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此画没有僵化地表现桃源母题的所有故事情节,舍弃了山洞和洞中人等桃源元素,而主要描绘山峦、溪流、桃花、船只和渔人。画中远处山峦雄浑,瀑布飞泻,碧树青草苍翠,亭台楼阁崔嵬。近处矶石横出,古松遒劲,桃树隔溪相对而红,船中高士畅谈甚欢。无论是远处的山峦还是近处的矶石,其轮廓线都破碎、短小和躁动,并以蓝瑛擅长的荷叶皴进行处理,巧施石青、朱砂、赭石、铅粉诸色,侧锋皴擦,破笔点苔,别致而极富变化。松树、桃树等林木皆花叶稀疏,枝干屈曲苍老。全图用笔精良,布墨施绿,古雅妍丽,画面明净雅逸,构图深得动静疏密之妙。整个画面充满了早春的生机和江南的野趣,宁静而美好,恰是蓝瑛理想中的方寸桃源。

        细观此画,可以看出蓝瑛晚年画作的一些特点。首先是立轴画的纵向变形拉伸(《桃花渔隐图》的纵向尺寸几乎是横向的三倍),没有了早中期作品的那种空间感,而代之以一种迫人的气势。其次,与蓝瑛其他画作多自题“法”“仿”一样,虽然《桃花渔隐图》也有“法赵松雪画”之语,但已是典型的蓝瑛自身笔墨。就当时的画坛而言,身为职业画家的蓝瑛感觉到了来自文人画家群体的轻慢,尽管他已融合南北二宗而开宗立派,但内心对自己身份并不那么自信,所以要“法”要“仿”,要向文人画、向文人画家靠拢。《桃花渔隐图》中的一个细节颇为有趣,值得玩味。两只船(隐喻文人绘画和职业绘画)上的人正在互动,灰衣者(隐喻蓝瑛自己)看向红袍者(隐喻文人画家),仿佛说了一些什么而等着答复。而红袍者看向画面外的观赏者,好像也在等待回应。蓝瑛或许正是借这两个“看向”,渴望受到文人士大夫阶层的认可,并从根本上得到世人对其画作的正面品鉴。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51(s)   65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