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母,我的家人

        作者:刘瀚锴2021-11-16 18:02:14 来源:网络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江苏老家现在的祥西村10组,我们儿时叫做:大丰县南阳公社宏大大队第六生产队。我们的生产队里,除了一些特别普通的“丁头府”房子。其它只有极少数的一些长方形堂屋,那时几乎全是用茅草盖起来的屋顶,砖墙少而泥墙居多。我出生时的那间屋子,也是这些简陋丁头府泥坯房中的一处,这些破旧不动产的主人,便是我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母亲。记得小时候夜里刮大风下大雨,父母亲就立即把我们从睡梦中叫醒,带领我们一起搬石磨以及用绳子两头系上砖头压到屋顶的上面,预防屋顶被大风掀翻,有时风力过大,不免也会将屋顶的茅草刮掉一些,待天气好转时再请盖屋师傅重新弄草补上。


            特别是夏日连续阴天,一家人尤其是父母亲更是愁得吃不下饭,天空一旦打雷闪电下暴雨,做饭时想找一点引火草都是难上加难。有时半夜下雨,屋顶上的雨水便会刷刷地漏到床上和我们的脸上。那时农村有句谚语叫做:外面下斜雨,里面漏正雨,夏天也就罢了,就当洗把凉水澡。可冬天就不一样了,冰冷的寒风,夹着呜呜的哨子声,偷偷地从那些墙缝和陈旧的门窗里吹进来。妈妈常说:“针尖大的洞,笆斗大的风”。可想而知,再加上那时候连罩子灯都用不上,有气无力的自制煤油灯弱不禁风,时常被风戏弄。后来妹妹出生时,其中的一间丁头府泥巴墙几乎才换上了砖墙,屋檐边也插上了屈指可数的两排青瓦。这样既可以抵挡严寒和狂风的袭击,同时,在不同程度上也改变了美观。

              我们一家好几代都是普通的农民,纯正地道的贫下中农。在我的记忆中,我父亲的副业是保管生产队仓库大门钥匙,主业是生产队饲养老牛的饲养员,生产队正常有两头老牛,多时偶尔也有三五头牛,其中包括刚出生的小牛崽。农忙时,父亲经常带着一头老牛去耕田耙地,其余的牛让我和三哥,还有姐姐帮着照料。所以我在没有进学校上学之前,就学会了帮助父亲照顾老牛和牛崽。放牛的任务,主要是怕老牛受惊后到处乱跑,其次是防止偷吃队里的庄稼。正常牛的本性都很老实,不会犯戒,但趁你不注意,有个别老牛偶尔也会叼上两口庄稼,诸如玉米叶和麦苗大豆苗之类的换换口味。再说不吃也是白不吃,牛当然也会明白,这点小事你也犯不上对它咋地。


            父亲是生产队里出了名的老实人,他从不与人相争,也不与人计较,对我们兄妹也十分爱护。小时候,因为农村每个家庭条件普遍较差,一旦进入夏天,我们就开始赤脚。从小跟着父亲和哥哥们下河学游泳、钻猛子,学捕鱼摸虾。因为只有在夏天,我们的生活节奏才能随着季节的到来而调整和改善。夏季虽然酷热难忍,但我们有干净的河水以及自家门口生长的,三哥曾在树上刻了长大树的梧桐树作为纳凉的好地方,后来这棵树真的长得很大。夏季虽然蚊蝇泛滥,但我们有温柔善良、慈祥的母亲缝了又缝、补了又补、用了又用的纱布蚊帐将其拒之门外。

             每当夜幕来临的时候,我和三哥把晚饭早已做好,把门板卸下来当临时床位。待父母吃完晚饭,大家一起坐着或躺在上面纳凉。听父母讲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和父母年轻时候的故事。在这宁静的夜晚上,我们经常躺在父母的怀抱里,遥望天空,数着星星,看着月亮,看哪一颗星星最远最近,哪一颗星星最明、最亮。我们还幸福地躺在父母身旁,听父母讲述吴刚和嫦娥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


           记得小时候,父母晚上带着我们去姑妈、姨妈家串门,总是轮流着背着我们。母亲背累了,就让父亲蹲下来,母亲抱着我们骑上父亲的肩头。所以每当我听到崔京浩曾经的歌曲《父亲》……那是我小时侯、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仿佛这首歌就是为我们量身定制的。记得有几次我肚子疼,我敬爱的父母亲赶紧让我躺在床上帮助我揉肚子,黄豆般大的汗珠从父母亲的额头上滚了下来,偶尔母亲也会用罐头瓶作为火罐,帮我拔一拔身上的寒气。有时还挺管用,如果效果不行,母亲就急忙让父亲背着我赶紧去诊所,让大队卫生室的赤脚医生为我打上一针,再吃点止痛片,这样总算可以抵挡过去,父母亲一颗悬着的心也才慢慢地平静下来。

           母亲是整个家庭的顶梁柱,外面不管婚姻嫁娶、红白喜事都是母亲做决定,特别是过时过节,农村里建房、青年人结婚办喜事。一家人过年前做一身新衣服,这些重任自然都落到了母亲身上。母亲总是起早贪黑,废寝忘食,全心全意地为我们兄弟姐妹无私的奉献。我们有时一觉醒来,看到辛勤劳累一天的母亲还坐在昏暗的灯光下,一针针地为我们缝制过年穿的衣服,一线线地为我们纳着过年穿的鞋底,糊着我们过年穿的鞋帮。母亲是生产队里的劳动积极分子,优秀班长。她热爱集体,关心家庭,更呵护着我们。为了这个家,父母亲呕心沥血,经常彻夜难眠,为了维持生计,养活家人,能让我们弟兄姐妹人人吃饱(不求吃好),父母总是勒紧腰带,为我们付出了太多太多......


           我们家兄妹共6人,大姐刘红英、大姐夫施文银,他们虽然都离我们远去了,但我们却总是深深的怀念着我们的姐姐和姐夫。因为我们弟兄几个都是姐姐帮助照料带大的,所以说我们姊妹的情谊却是特别的深厚。姐夫姐姐家的儿子施铁军现在都已成家立业,大外甥孙女施目南已经进入高中,可爱的小孙甥孙女甜甜也已渐渐的长大成人,外甥媳妇杨敏非常懂事,并且聪明伶俐、眼勤手快,把家里门外收拾得干干净净,对他们的外婆,对我们所有的长辈也特别敬重,我想大姐和大姐夫在九泉之下也会为之欣慰,同时也证明了施家后继有人。

            我的大哥刘广桃,自幼聪明好学,从小就知道为父母分忧解难。难怪大哥每次回家,都要带些母亲平时爱吃的东西,即使最普通的肉包,大哥都会把肉馅掏出来给母亲吃。大哥年轻时就是生产队里难得的优秀党员、民兵排长。除了家里挂着一支崭新的步枪,我们居住的老屋子东沟边,有一条十几米长的真实防空洞,那是大哥二哥起早贪黑、化了很大力气挖出来的。因为那个年代,全国人民积极响应毛主席老人家“提高警惕、保卫祖国、要准备打仗以及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我的大嫂黄龙芳与大哥互敬互爱,相敬如宾,大哥逢人便夸大嫂是家中的贤妻良母……大嫂能做一手好莱,深得家人们的称赞。大嫂对我父母也十分孝顺,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大哥大嫂的大儿子刘南松,今非昔比,与时俱进,现在已经担任了村民小组长,而且已经进入了预备党员的行列。值得一提的是:每次奶奶住院,南松总是冲锋在前,抱着奶奶上车下车,上床下床,为奶奶的延年益寿作出了贡献……大哥大嫂的孙子刘璐、孙女刘林雨,现在也都长大成人……大哥大嫂的二儿子刘南峰,儿媳朱亚辉,刚刚投入数百万元资金,兴建了南阳镇规模最大的个人养鸡场。相信我远方的大哥会保佑南峰、亚辉的养鸡场,生意兴隆、财源广进,日进斗金……大哥的孙女刘三亚也已经考上大学,相信三亚将来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大哥大嫂的爱女嵇玲玲,对爷爷奶奶和我的大哥大嫂十分孝敬,深得大哥大嫂的宠爱……他们的外孙女蔡雨儿,现在也走上了社会,也许将来能为家乡的幼儿教育事业,作出雨儿应有的贡献……

             我的二哥刘广勤,据说从小英俊潇洒,帅气迷人。南阳政府当年送二哥这批新兵去部队,正好我的岳母也在赶集,当她听到锣鼓喧天的时候,连忙去看热闹,第一次看到了我的二哥。后来岳母回家当着家人说:今天在街上见到了刘东财的二儿子,真的是神彩飞扬,一表人才……70年代,二哥进入军营,当上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特种兵战士。印象较为深刻的是:母亲经常和我们谈起第一次带着我的小妹去大城市南京·汤山部队,探亲看望二哥时的情景,真的是兴奋极了……我的二嫂祁正兰,对我的父母也是恩爱有加。母亲经常对我们说,你二嫂对我们不错,对我们的好、甚至比对她自己的亲生父母都好出几十倍,母亲的言语中透露出了她对二嫂的敬意……二哥二嫂的女儿刘海霞,女婿陈刚,现在小日子也过得很不错,加上又有一个聪明懂事、帅气的儿子陈刘玉,海霞、陈刚也心满意足了……


            我的三哥刘广荣,我们自幼一起长大。记得三哥小时候学自行车,先是学会了能掏自行车的小杠,接着又学会了骑大杠。三哥会骑车,我就有机会跟着三哥隔三差五的去逛街。说实在的,那时候虽然街景人气不旺,但一提到上街比什么都高兴,尤其是三哥平时将父母给的一分、二分钱偷偷积攒起来,到了南阳街花上五分钱,便能从熏烧摊买上几公分厚的肉制梅卷,三哥咬上一小口,剩下的塞到我嘴里,那滋味才叫纯正无比、回味无穷呢……我的三哥和三嫂顾小萍,以及三哥女儿刘海琳、女婿鲜平洲,他们家可爱的小宝,三哥家的儿子波波,他们都特别孝敬老人……母亲多次和我谈起海琳,平洲每次回家,都为她带来很多的礼物……年轻的刘波特别懂事,曾把自己身上所有的零花钱拿出来孝敬奶奶,给奶奶留下了无比深刻的印象……我的三嫂顾小平在母亲病重期间,每天坚守在母亲的身边,端茶倒水,帮助母亲擦洗身子。在母亲最后的日子里,三嫂顾小平与妹妹红珍,侄媳亚辉,大嫂龙芳等人密切配合,通力协作,昼夜轮回,出色地完成了一部孝感动天的感人故事……

            2018年8月5日,我曾在微信里发过这样一段文字:刘瀚锴在故乡陪92岁的妈妈吃住一星期,说说笑笑、不知不觉地渡过了一个个美好的幸福时光……我要特别感谢我贤慧善良的妻子,放弃了她在北京悠闲的都市生活。依然回到江苏农村帮助我照顾年迈的妈妈,为我排忧解难。自去年以来、至今没有回过一次家。难怪幼小的外孙女聂露彤总是不停地问她爸妈,姥姥到底去哪了……在妈妈身上,我们做儿女的,尽可能少留遗憾、争取不留遗憾……今天,我又踏在了返京的路上。八月,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月份。过几天,我将带领部分中国优秀艺术家和文艺工作者,走在一带一路的征程上。并将赴韩国、乌克兰、法国、荷兰、卢森堡、德国、比利时诸国,进行文化艺术交流。二十二天出三次国,去七个国家,飞行数万公里……总之,感恩祖国,感谢伟大的时代……


             我还要特别感谢我的女儿刘钇含、女婿聂伟丞,他们以前只要一听说奶奶伤风感冒或者身体不适。他们都会想尽办法,帮我买到机票,火车票,上网查询治疗奶奶的有效方法,买奶奶爱吃的东西,让我带给奶奶等等……如果没有他们的辛勤付出,我就不能在第一时间赶回老家。我的外孙女聂露彤从小虽然有点小淘气,但太太总是夸南岚家的这个女儿将来一定会有出息。尤其是我的小外孙女聂潇彤,在老家时,经常嚷着让我们带她去太太房间看太太并当着太太和众长辈的面,学她姐姐露彤的样子跳舞伸腿劈叉,引得太太哈哈大笑。回到北京后,潇彤仍然让她母亲和我们视频要看太太,太太也高兴地喊着二子二子……

            我的小妹妹刘红珍,是我父母的掌上明珠,母亲怀上妹妹,已经是大龄产妇,因为母亲连续生了四个儿子。所以,盼星星盼月亮,总算生了个女儿。妈妈的目的是等将来年纪大了,女儿能够多细心料理,总之,母亲最终还是实现了自己早年的心愿。当然,妹妹妹夫也时常把母亲带回家中,好酒好菜地招待母亲,细致入微地照顾母亲,让母亲开开心心地住上一段时间,对母亲处处关爱有加。妹妹妹夫对母亲的孝敬,也得到了我们家人的共同点赞和高度好评……妹妹家的儿子吴小伟和小伟的儿子小桃子,也深得我母亲的喜欢和宠爱……


             再说从前,每逢春节前夕,父母亲都夜不能寐,首先要蒸馒头、打年糕、磨豆腐,还要帮助我们准备新衣、新鞋以及过年去长辈家拜年用的年货。父母辛辛苦苦筹备了很多天,我们盼望很久的这一天,过大年终于来到。小时候几乎每个家庭条件都不是很好,其实每户人家的孩子都盼望着过年,犹如盼星星盼月亮似的,根本想不到我们欢乐父母忧啊……那时虽然困难,我父母做人总是不拘小节 落落大方。过年期间总会准备上一些花生、南瓜种子、糖果、葵花籽、云片糕以及其它点心,给那些来串门的大人和小朋友们共同分享……

           除了过年是大节日之外,农历 5月初5,裹种子也是我们向往的节日。8 月 15 是中秋节,也是农村一年一度比较大的节日,尤其是对小朋友们,更是情有独钟。因为一般家庭很难买得起月饼,但冷火饼却几乎家家户户可以做。冷火饼是一个非常细的技术活。首先要搁在盆里发好酵,然后把锅烧热,再把锅内抹上一层油,最后将发酵好的面粉倒进锅里面,用最小的火,慢慢烤熟。因为火苗要极小,故时间会特别长。母亲做事向来认真仔细,从不马虎。每年不管多忙、多累,多疲劳,母亲都会费尽心机为我们兄弟姐妹做上几个上下两层略黄、微甜、爽口的冷火饼。


           父母虽然是农民,但却很讲政治。难怪我们小时候,父母就经常叮嘱我们兄妹,要好好学习,听老师的话……我们走上社会后,父母又教诲我们,向工人师傳们多请教,多学习,干一行,爱一行……当我们走进苏州上海北京时,父母教导我们,走进大城市,城市车辆多,一定要注意安全,一定要和合作单位处理好关系……当我走向世界上多个国家的时候,父母更是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作为中国人,不管走到哪里,一定要注重文明,懂得礼貌。一定要爱自己的祖国,不能为祖国抹黑,更不能为国人丢脸……

        母亲90岁之后,我念母心切,回家的次数逐渐增多,有时也专门陪母亲住上十天半月,听母亲讲新四军当年走进陈家湾,王家垛打鬼子除汉奸,打国民党顽固派的故事。据母亲回忆,新四军每到之处,都爱护群众的庄稼,不拿群众一针一线,队伍整整齐齐,有时队伍足有一公里多长,走在前面的新四军战士高举着红旗,身背着军号,战士们唱着军歌,喊着口号,纪律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深受人民群众的欢迎……


             母亲经常对我们忆苦思甜。母亲常说:人不要忘本,更不能忘根,人家对你的滴水之恩,你一定要当涌泉相报。母亲还高兴地说:这些年,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不管走到什么地方,脚下走的都是水泥路,下雨天用不着担心烂泥沾脚。曾经兵荒马乱的年代,人们都是吃了上顿愁下顿。你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他们都没过上好日子,你父亲他们还过了些年好日子。可我和他们就不一样了,不愁吃,不愁穿,现在的生活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总之,你们将来不管到什么时候,都要注意节约,有时想无时,千万不能浪费。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特别是我们到了一定的年纪,政府还按时给我们发钱,定时给我们检查身体,理发修理指甲,逢年过节还给我们老人送礼品。这些变化首先归功于共产党的好政策,同时离不开习主席的英明领导啊……

        (2021年10月10日草于盐城至湖南长沙飞行途中,10月15日定稿于江苏南京)

      Processed in 0.611(s)   65 queries
      update:
      memory 4.782(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