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策展人的关注点有哪些?

        作者:admin2021-12-02 07:43:20 来源:中国美术报

        11月28日,“2021研究型展览:策展方案入围展”在北京OCAT研究中心启幕,展览公开展示了“2021研究型展览策展计划”五份入围方案。

        开幕当天,OCAT研究中心组织“2021研究型展览策展方案工作坊”,由OCAT研究中心执行馆长巫鸿及特邀评委与入围的策展人/策展团队围绕各自的策展方案展开对话,活动以线上会议的方式进行。

        据巫鸿介绍,“研究型展览策展计划”是由OCAT研究中心发起的一项持续性年度计划。它的目的是推动展览策划与学术研究的结合,所针对的是美术史和当代艺术中“实践”与“学术”相互分离的状况。通过发展“研究型展览策展计划”,一方面鼓励策展人深化展览项目的研究性和理论维度,另一方面也鼓励美术史研究者和批评家将展览作为拓展学术计划的方式。这个年度计划从2018年开始实行,已经形成一套基本实施流程。每年的项目从方案征集开始,特别鼓励带有较强研究性的策展计划和对方案的完整陈述。评选组在审读过程中将“研究性”放在评选标准的首位,通过深入讨论,选出若干具有发展潜力的方案。入选策展人在随即举行的“入围展”里将纸上的设想转化为凝练的空间设计和展示。“入围展”同时也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吸引策展人、批评家、艺术家、学者和公众参与讨论,最终评选出优胜方案,于翌年在OCAT研究中心美术馆实施。因此,“研究型展览策展计划”的流程不仅是一个选拔的过程,而更主要的是提供一个对原有方案不断调整和深化,将策展概念转化为实际展示的机制,最终呈现出一场高度凝练、兼具研究性与视觉性的展览。

        “2021研究型展览策展计划”于2021年1月21日启动并发布方案征集启事,截至2021年3月31日,本次计划合计收到中英文投稿方案29份。今年投稿的入围方案在完整度、研究深度和广度上皆有新的呈现,研讨的主题主要围绕着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媒介与网络、艺术与科技、城市与居所等议题展开。基于研究型展览的宗旨与意义,评委组始终将方案的研究性作为评审的最重要标准,最终共选出五份入围方案:“碎镜的流动:界限感知中重写‘现代性’”(策展人:金佐宁),“为何一切尚未消失”(策展人:卢俊彦、薛雨竹),“乐观主义的脆危之域——失败的再定义与再生产”(策展人:黄羽婷、李利、孙佳翎、徐智博),“围棋,一个当代艺术的研究实验——从吴清源到AlphaGo”(策展人:杨之彦、陈嘉艺),“算法:展览知识生产的魔术师”(策展人:张天钢)。

        五份展览方案从不同的切入点出发。

        “碎镜的流动:界限感知中重写‘现代性’”聚焦于如今依赖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正试图拥抱“现代”与“进步”的中国传统表演艺术形式。

        “为何一切尚未消失”从对智能技术的反思切入,进入真实与拟象的模糊边界寻找大众沉迷于虚拟世界的因由,开放式地探讨未来社会新秩序。

        “乐观主义的脆危之域——失败的再定义与再生产”将“失败”与“空间”作为两条相互缠绕的思路展开,通过对于一般意义上的“失败”进行再定义,思索“失败”可以如何作为一种生产力重塑既有的空间形态。

        “围棋,一个当代艺术的研究实验——从吴清源到AlphaGo”瞄准作为“四艺”之一的围棋,探寻在当代语境下,围棋如何超越其本身作为游戏的属性,在与文化实践及艺术创作交融的过程中产生更多元的可能。

        “算法:展览知识生产的魔术师”则探索人工智能的技术边界,在对算法策展的研究和实践进行梳理的同时搭建了一个实验平台,以算法作为工具探索未来展览的可能性。

        五组策展人都敏锐地捕捉到了当代社会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下的暗涌,或反思或大胆提出实验性方案,并都显现出了对自身研究议题的深刻思考。在进入入围展的准备阶段后,五组策展人对原有方案进行了调整和深化,在接下来三个月的展期中,他们也将在此基础上通过与观众的对话、互动以及后续的思考推进、完善研究,希望能与观众产生更强烈的共鸣。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2022年2月20日。最终评选将参照特邀评委的意见及观众对入围方案的反馈,选出一份优胜方案,在方案展结束后通过OCAT研究中心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平台公布,并于2022年举办。

        分享到:
        责任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106(s)   65 queries
      update:
      memory 4.538(mb)